甘肃省葡萄酒产业集聚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集聚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甘肃省葡萄酒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分析,结合甘肃省在发展葡萄酒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的经验,提出发展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集聚
葡萄酒行业素有“三分工艺、七分原料”的说法。
葡萄酒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对酿酒葡萄的种植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而酿酒葡萄的种植又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加之酿酒葡萄具有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特点,使得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集群化特征。
因此,世界范围内的葡萄酒生产都表现较强的区域集中性。
一、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
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侧重强调地区特色,因此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葡萄酒产业集群。
我国甘肃河西地区拥有与澳大利亚相似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拥有若干有一定国内知名度的葡萄品种和葡萄酒品牌,但总体档次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探究澳洲葡萄酒产业集群,对甘肃发展葡萄酒产业集群具有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出口额仅占葡萄酒总产量的2%,是葡萄酒的净进口国。
然而到2001年,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出口额占葡萄酒总产量的32%,占世界葡萄酒市场份额的2.4%、产值的3.5%,拥有英国市场份额的11%,日本市场份额的7%,德国和美国市场的4%。
截至2012年底,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量达到72100万升,出口总额为18.5亿澳元(约合19.5亿美元)。
澳大利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群在葡萄酒产业发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国内的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生产企业紧密配置在一起,减少了中间环节,及时对葡萄加工从而保证高质量葡萄酒的产出效率。
为了在生产环节中及时获得研发支持,葡萄酒生产企业大多集中布局于各大葡萄研发机构、各大城市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周围,形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品种改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研发―葡萄酒
市场销售及咨询―葡萄酒生产的配套服务产业等主要环节
组成的完整葡萄酒产业集群(见图1)。
(二)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成功因素分析
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间以及企
业与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而在企业之间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政府。
1981年,澳洲政府建立了澳大利亚制酒公司,负责酒的出口市场。
同时,政府提议建立了临时葡萄酒业咨询委员会。
过去十年,葡萄酒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相
互敌对转向了相互配合和分享利益。
这一转变中,行业协会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合作,迅速从出口领域扩展到科研领域,在1996年达到顶峰,葡萄酒集群的动态合作模式趋于完善(见图2)。
如图2所示,集群的整体效果由两个区域共同完成,第一个区域以合作为基础,第二个则以协商为基础。
行业协会是后两个区域运行的关键机构。
在第二个区域中,企业间的联系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分工与交易的合作,另一种是基于资源和技术共享的合作。
在此区域上,企业间的频繁交流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度,而资源和技术共享的合作可以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
另外,区域中企业之间积累和扩散集体智慧,相互模仿创新的现象很常见,行业协会在其中起到了领导作用。
产业链中政府、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搏弈也同样影响生产者的竞争力,一旦出现分歧,在第三个区域里就会积极协商解决。
二、甘肃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甘肃葡萄酒产业集群概况
甘肃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无霜期150-160天,年降水量110毫米,非常适合中、低积温优质葡萄品种的种植,一些单品种葡萄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甘肃省酒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甘肃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4.51万亩,比2011年新增6万亩,与2009年相比较,三
年间种植面积增加了12.73万亩,增幅108.06%。
随着葡萄
种植面积的增加,产量也在提高:2012年甘肃省葡萄酒产量为4.6万吨,比2011年增加1万吨,与2009年相比产量增加1.823万吨,增幅为35.29%。
2012年甘肃省葡萄酒销售额达12.78亿元,比2011年增加2.79亿元,葡萄酒生产企业
利润总额为1.09亿元,比2011年增长20.71%。
甘肃省现有莫高、祁连、国风、紫轩、皇台等几家主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这些企业2012年葡萄酒销售额达12.78亿元,比2011年增加2.79亿元,销售额增长27.95%。
甘肃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主要集中
在河西走廊产业带上,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区,正在建设的有酒泉和天水产区。
葡萄种植的主体以农场、林场、农户和酿酒企业为主,种植基地的土地以农场和农民的耕地、林业部门的林地和开发沙荒地、戈壁滩地等为主。
甘肃省正结合酿酒葡萄种植的优势与企业发展的现状,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与发展方面,根据各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产区。
(二)甘肃葡萄酒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将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4个因素看作菱形的四角,而政府和机遇作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辅助因素。
应用该模型可以对甘肃省葡萄酒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生产要素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主要体现在得天独
厚的天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上。
甘肃省处于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葡萄的生长,浆果着色好、含糖量高、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降雨稀少,有利于葡萄采摘和保鲜,而且病虫害少,可以少施或不施农药,非常适合无公害酿酒葡萄种植。
土壤以沙质为主,矿物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
这一地带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和戈壁滩很多,为发展葡萄酒产业可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独特的水、土、光、热等资源优势,使它成为我国生产高档葡萄酒最有竞争潜力的地区。
2.国内需求状况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蕴涵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底蕴的产业。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国内葡萄酒市场迅速扩大。
我国葡萄酒产量从2000年的20.19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69万吨,销售额从2000年的42.5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463亿元人民币。
尽管2012年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1.4升,在近4年增长了133%,但是相比去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52升)最大的法国来说,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相关和支撑产业
葡萄酒生产所需资金数量大、风险高,对广大处于分散状态的酒葡萄种植户来说,很难进入。
而对于集群内从事诸如酿酒、橡木桶制作、玻璃瓶制作等的企业而言,又多为中小企业,很少能从事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而通过选择进入自身具有竞争力的环节,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甘肃省支持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延伸和完善葡萄酒产业链条。
通过发展葡萄酒加工业,带动了制瓶业、印刷包装业、运输业、原辅料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葡萄糖浆、罐头、葡萄汁饮料、葡萄籽油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产品开发,加强葡萄酒皮渣等副产物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产业集聚形成的初期都会伴随着若干个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战略结构会决定产业集聚是否会朝着更加良性化的方向开展,大型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会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甘肃葡萄酒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园模式,培育一些品质优良、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产量一定的葡萄酒庄园,以生态建设为主,产业经营为辅,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可以把葡萄酒种植区、生产线、加工基地、葡萄酒庄园作为生态旅游观光点,进一步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同业竞争方面,全国范围来说主要有来自于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传统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的竞争压力。
而在西北地区,甘肃葡萄酒业蓬勃发展,吸引了贺兰山、威龙等驰名品牌加盟,这些企业看重的是甘肃适宜种植葡萄的地理环境,借优质的葡萄产区投资办厂,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省内外的激烈竞争,对甘肃葡萄酒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
河西地区激烈的产业竞争会倒逼本地产区的品牌顺势突围,吸收容纳,增强整个甘肃的产业集聚,借鉴名企的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品牌竞争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5.政府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甘肃省把葡萄酒产业列为省
级支柱性产业,分别从产业政策、项目支持、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全力支持。
2010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力争把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使甘肃省成为全国优质、高端葡萄酒的核心产区。
同时,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小组,并且形成了“一个协会,两个中心”即甘肃省葡萄酒业协会、葡萄酒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
除此之外,甘肃省委、省政府还通过“政府主导、引强入甘、培育品牌、优势转换”四大产业政策,带动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有机葡萄酒产业带建设。
从甘肃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足以看出政府对其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视,政府
的能动性高,这对产业集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甘肃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葡萄种植难以规模化
甘肃省葡萄种植以农户为主,种植面积小,分布分散。
某些农户观念陈旧,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很难得到推广,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只能跨地区、远距离收购葡萄,达不到现采现酿的理想要求。
此外,由于葡萄酒投资回收期长,种植很难规模化。
据测算,种植一亩葡萄需要苗木、肥料等直接投入2200元,价值见效周期长,增加了推广的难度。
由于葡萄进入盛果期需要3年以上,且酿酒存贮期也需要1年以上,这意味着葡萄酒企业开始实现资金流入需要5年以上,投资回收期长,无法吸引强势资本进入葡萄酒产业。
2.厂商品牌效应差,缺乏高品质产品
甘肃省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厂家有莫高、祁连、紫轩、国风、敦煌等企业。
除莫高的高端产品系列销往中西部、华南近10个省区外,其他产品仅在省内及其周边地区销售。
与山东、河北等产区的企业相比,甘肃省葡萄酒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很低,与葡萄酒品牌效应差相对应的,是高品质产品的缺乏。
据资料显示,葡萄酒消费量增长最快的是中高档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利润率往往高达30%-50%。
纵观甘肃省现有的葡萄酒制造企业,除了莫高,祁连的冰酒产
品在高端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外,其余企业均缺乏高端产品,这使得甘肃省的葡萄酒业在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协会作用不突出
相对比澳洲的葡萄酒产业集聚,政府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葡萄和葡萄酒研发公司、澳大利亚葡萄酒研究机构和园艺业合作研究中心等通过从政府
税收中获得资助,配合政府投资项目,从葡萄栽培技术研发、葡萄酒酿制工艺研究到葡萄酒销售市场扩展策略的研究方面,同时与私有部门直接或间接合作,共同研发改善葡萄酒产业各环节的技术。
甘肃地方政府做出了大量规划,对葡萄酒发展的远景勾勒得比较完美,但政府对葡萄种植的补助资金很难到位,从而影响到农民种植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行业协会在企业之间互通有无、信息和技术共享方面做的还不够,协调政府、企业、种植户、上下游的要素提供者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企业各自为战,合作共享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资源,塑造甘肃葡萄酒品牌
整合甘肃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提高产品质量与培育绿色环境相结合。
产区应对葡萄园进行科学管理,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葡萄酒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机制,为优质葡萄酒的
开发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开发甘肃葡萄酒文化资源与培育西部葡萄酒消费群体相结合。
充分挖掘甘肃地区葡萄酒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将各种深厚葡萄酒文化资源要素与消费者市场认知、产品设计和营销整合起来,提高甘肃葡萄酒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