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十二五”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市“十二五”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淮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二〇一〇年九月
报告编写人员
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
淮北市建设委员会
(集团)有限公司
组长彭朝主任翁晓红高级工程师
张维然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组长张林副主任
应立伟副主任
李文才副主任
胡孝武副主任
郑玉怀副主任
组员付志东处长徐春芳注册咨询工程师王广珠处长王玉萍注册招标工程师
邓廷金副处长张新云
胡远文局长陈佳妮
杨震总经理汪胜
方永干总经理邹立远
林伟
谢亚玲注册咨询工程师
序言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
海拔20-40米,南北长108 公里,东西宽60 公里,总面积2725 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末淮北市建成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为万人。
淮北市的区位优势明显、煤炭、生态等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定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市转型,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建设“双百双宜”城市,城市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的格局转变。
淮北市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在“一横一纵”对外高速公路格局下,主城区基本形成“五横六纵”便捷的道路网络体系。
此外,城镇公路也发展迅速。
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缩短了淮北市与其他各地的时空距离,便捷了与相邻各省份的联系,加强了淮北市区与各镇区以及各镇区之间的沟通,促进了淮北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园林绿化工作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
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国家园林城市成果。
使淮北市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转变,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山、水、林、景、城融为一体的生态特色。
城市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在建设新供水管网的同时,更新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推行精细化管理和采用高科技含量设备,降低了漏失率,确保供水安全。
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发展迅速,新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基本形成,污水处理二期及配套管网的建成使淮北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大为提高,对淮河流域的污水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化城市气源结构,引进并推广管道天然气,逐步提高燃气的供应能力,保障安全稳定供气。
强化建筑业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为重点,积极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规范招投标市场,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
村镇建设加速发展,努力缩小小城镇与市区的差距,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是淮北市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快城市转型、产业升级、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统筹城乡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
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十二五”期间淮北市的发展必然对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城市道路、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建筑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做好淮北市“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加快城市转型、在皖北地区率先崛起意义重大。
按照《淮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要求》,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明确编制内容、编制目的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1)编制内容:淮北市的道路、园林绿化、排水和污水处理、供水、燃气、供暖、城镇建设和建筑市场管理。
2)编制目的: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发展原则、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保障措施。
3)编制原则
(1)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相适应、适当超前原则。
(2)加强规划指导原则。
(3)建管并重、重在管理原则。
(4)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原则。
(5)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原则。
(6)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2、全面回顾“十一五”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
通过比较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在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建筑市场管理以及城镇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3、系统总结“十一五”建设的经验
总结“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在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建筑市场管理以及城镇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
4、理清“十二五”城镇建设的思路
1)优先发展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2)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转型相结合。
3)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重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延长服务年限。
5)推进低碳型城镇建设。
6)提高城镇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5、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的需求情况
6、制定“十二五”期间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建筑市场管理以及城镇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
7、廓清“十二五”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建筑市场管理以及城镇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
课题研究报告是淮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成果。
在课题调研、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了淮北市城乡建委员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淮北市城乡建委十分重视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对报告框架的设计、报告的撰写和修改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数据资料收集的局限性,加之研究人员水平有限,报告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有关领导、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翁晓红、张维然 2010-9-27
目录
1 概述
淮北市是国家重要煤炭能源城市,长期以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承受着资源开发和工业污染带来的生态压力。
淮北市是主要依靠地下水源的缺水型城市,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淮北市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淮北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定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市转型,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城市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的格局转变。
“十二五”期间将是淮北市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快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十二五”期间淮北的发展必然对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城市道路、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筑市场管理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做好淮北市“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加快城市转型、在皖北地区率先崛起意义重大。
淮北市社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1.1.1城市发展确定了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战略目标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
海拔20-40米,南北长108 公里,东西宽60 公里,总面积2725 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末淮北市建成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为万人。
淮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城镇布局主要集中在城市北半区,城市主城区由相山组团、烈山组团、矿山集组团组成。
相山、矿山集、烈山三个组团围绕在闸河煤田南端塌陷区的周围,城镇之间通过城市干道相连,逐渐形成围绕采煤沉陷区的组团式城镇布局。
近年由于相山、濉溪县建设已基本连成一片,城市总体布局正处于由组团式向群带式过渡阶段。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加快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步伐,实施“东进南扩西延”城市发展战略,启动东部新城区建设,中心城区不断扩大,规划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达到85万。
1.1.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由煤炭资源型向综合经济型转变
淮北市建市初期是以煤炭为主,70年代后由单一的煤炭城市,逐步发展为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为主,轻工、建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等工业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能源基地,是皖东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工业城市。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企业迅速增加,工业主导地位持续提升。
在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产业的同时,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彰显。
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县区经济高速增长,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是淮北市城乡建设全面推进的五年,紧紧围绕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趋势要求,确定了建设“双百双宜”城市的发展战略,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淮北市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淮北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南湖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和矿山地质公园,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1.1.3三山、六湖、九河为淮北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土壤肥沃,气候宜人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其主要类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相山、泉山、龙脊山等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海拔在60-400米之间,其余皆为一望无际的平原,其海拔高度-32.4米。
2、河流系洪泽湖水系,主要有九条季节性河流
淮北市境内河流属淮河洪泽湖水系,主要河流有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王引河、南沱河、浍河、懈河、北淝河、新北沱河等九条自然和人工河流,主干河道总长总长378 公里,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3、采煤塌陷区形成六个主要湖泊
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积水而成湖泊。
全市因煤塌陷土地己达150平方公里,形成永久性水面40平方公里,季节性水面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米,最大深度9米多。
塌陷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污染轻,适合鱼类生长。
淮北市域境内形成“六湖、九河”,丰富的水系,纵横的沟渠,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
4、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淮北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着,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1.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54.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815.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小时。
5、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淮北市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
淮北市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以地下水为主。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枯丰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编制内容和目的
1.2.1编制内容
淮北市的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城镇建设和建筑市场管理。
1.2.2编制目的
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原则、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保障措施。
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1.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
3.《淮北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4.《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5.《淮北市综合交通规划》
6.《淮北市天然气利用规划》
7.《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8.《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9.《安徽省淮北市给水专项规划》
10.《淮北市城市供热工程专项规划》
11.《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T)
13.《淮北市绿地系统规划》
1.3.2编制原则
1、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当超前原则
“十二五”期间,淮北市经济社会将加快发展,因此对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淮北市的产业发展、城市拓展、人口增加,满足区内外迅速增长的物流、人流、车流、信息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当超前,尤其在规划建设规模时应当为未来的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2、强化规划指导原则
规划、决策、筹资、建设、运营等是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中规划是龙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随着淮北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镇公路将逐渐演变成城市道路。
在规划乡镇公路时应当预留空间,尽量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修建,增加供水和排水管道等必要的设施,减少对道路的重复开挖。
3、建管并重、重在管理原则
重建轻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建设过程中轻管理,影响了投资效率的提高。
另一个是重视新建项目而忽视建成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对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升级改造重视不够。
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都有重要作用,而管理是贯穿始
终的。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要花费巨大投资,要提高投资效率,必须在项目的建设周期中要重视管理,抓好项目论证、设计优化、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来提高投资效率。
在这些设施建成投入运营后也要重视维修、管理,才能使设施的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管理工作重心是“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特别要把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升级改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
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创建“双百双宜”城市要求主城区有现代化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而镇区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也迫切需要改变市政公建配套落后或缺失的局面,只有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十二五”期间将加快重点镇的建设管理,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方便农民生活的配套设施,增强镇区的积聚力和吸引力,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
5、管理创新、技术进步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6、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大量土地、耗用巨大能源、使用大量建筑材料、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对环境容量造成压力。
而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居民用水、用气量的增加,增加碳排放。
因此,在道路建设时,必须优化方案,努力减少土地占用;在建筑领域应努力推广节能材料;在燃气领域逐步优化气源结构。
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实施节地、节能、节水战略,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1.3.3规划范围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420平方公里,南至青龙山、三五山、四山,北至相山,东至新东外环、化家湖水库、龙脊山风景区,西至新202省道、老濉河,由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和杜集区段园镇组成。
“十二五”规划范围是淮北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城镇化率65%。
1.3.4规划年限
规划现状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2 “十一五”城镇建设总结
“十一五”城镇建设成绩显着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高度重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在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城镇建设等方面成绩显着,为淮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1.1淮北市内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如图2-1所示。
城市道路总长、道路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从“十五”末的406公里、640万平方米、8.89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556公里、844万平方米、10.14平方米,分别增长%、%、%。
图2-1 淮北市主城区道路系统现状图
1、在形成“一横一纵”对外高速公路格局下,建设东西向高速公路
淮北市境内的高速公路通道是南北向京台G3高速,以及东西向连霍G20高速,这两条高速对加强淮北市与省内以外的联系,方便煤炭及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对加快淮北市经济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有巨大的作用。
已开工建设的东西向泗许高速,位于淮北市南部,建成后对淮北市南部区域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加强区域联系,联络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泗许高速的建成,可使淮北市形成对外“一
纵两横”的高速公路体系。
2、淮北市主城区基本形成“五横六纵”便捷的道路网络体系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投资15亿元,修建道路116公里,先后建成长山南路、新东外环、淮海西路、人民路东延段、南湖路、惠苑路、栗苑路、梅苑东路、张寨路等城市道路,主城区“五横六纵”的主干道路构架基本形成。
2.1.2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雏形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园林绿化工作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国家园林城市成果。
1、园林绿化的建设成就巨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重视城市绿地、公园建设,道路绿化、风景区扩建以及居民小区、单位的绿化。
先后建设桓潭公园、惠泽公园、长山公园、时代公园和雕塑园,重点改扩建龙脊山风景区和相山风景区。
完成了人民东路道路绿化,并对市区主要道路补种行道树。
形成林区、林带、景区立体绿化、湖区景观带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建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环境,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绿地面积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十五”末的%、%、11.38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13.22平方米,分别增长%、%、%。
3、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淮北市十分注重利用“三山、六湖、九河”的自然风貌来规划城市的形态,优化城市的发展空间,形成“三个组团一个绿心”的形态布局,使城市发展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转变,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山、水、林、景、城融为一体的淮北生态特色。
2.1.3城市供水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加大对城市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使淮北市城市供水能力迅速提高。
在建设新供水管网的同时,更新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推行精细化管理和采用高科技含量设备,降低了漏失率,确保供水安全。
城区用水普及率从“十五”的%提高到2009年的%,增长%。
1、供水范围逐步扩大,供水管网基本覆盖主城区
“十一五”期间,为适应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新建6口水源井,新增供水能力4万吨/日,新增供水管网146.3公里,保证了城市发展的需求,用水人口新增万人,用水户数新增万户。
通过“十一五”建设,淮北市供水能力达到万吨/日,管网长度达到
397公里,供水覆盖面积75平方公里,供水人口万人,供水用户12万户。
2、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提高供水效率
淮北市新建供水管网的同时,对老城区41.8公里的陈旧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使管网的承受压力提高,降低了管网漏失率,提高了供水效率。
3、推行精细化管理,采用高科技设备,确保供水安全
淮北市供水部门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成立了管道巡线班、阀门班、维修班、测漏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大大减少了供水事故的发生。
采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新型测漏设备,确保供水安全。
2.1.4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基本形成,污水处理能力大为提高
“十一五”期间排水、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快速发展,效果显着。
城市污水处理率从“十五”期末的%提高到2009年的%,增长%。
1、主城区已经基本形成了雨污分流的管网系统
“十一五”期间,老城区重点是管网的更新改造和完善,新城区大规模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建设中途提升泵站4座,干管约50公里。
除老城区为雨、污合流外,建城区基本实现了雨、污分流。
2、完成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建成总投资5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日处理污水4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配套建设污水管网48公里。
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良好,实现满负荷运行,详见表2-1。
表2-1 “十一五”期间建成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项目
3、建设凤凰山污水处理厂工程的配套管网
凤凰山污水处理厂是“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污水管网工程是该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总投资3166万元,总长22.9公里,在2010年底前可基本建成,为“十二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准备了配套条件。
4、污水处理能力大为提高
到“十一五”期末,淮北市拥有2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2万立方米,污水管网101公里。
范围逐步扩大建成的污水管网,覆盖建成区的大部分区域,收集了城区大部分污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