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及用法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
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
(五)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石钟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
(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七)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
(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左忠毅公逸事》)
老妇恃辇而行。
(《触龙说赵太后》)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
(《促织》)
3.用作双音虚词。
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 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梅花岭记》)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师说》)
我知种种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种树郭橐驼传》)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
(《与妻书》)
(三)“而后”连用,作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连续关系或条件,相当于“方才”“才”。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其
一、代词
①人称代词
⑴、代人:他(的)、他们(的)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代物,代事:它(的)
例:自以为得其实
②指示代词
⑴、这、那
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⑵、其中的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
⑴、表猜测:大概,或许
例:其皆出于此乎
⑵、表反诘:难道,岂
例:其可怪也欤
⑶、表祈使:还是,可要,当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⑷、表未来:将
例:其如土石何?
三、连词
⑴表假设: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⑵表选择: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助词
⑴调整音节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⑵附在代词“彼”“何”之后:多么
例:汝来何其晚矣。
4、且
一、副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发生,译作“将要”、“将”或者“马上”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⑵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译作“暂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⑶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推论,译作“尚且”、“还”
例: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⑷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几乎达到这个数目,译作“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二、连词
⑴表示顺承关系,译作“并且”、“而且”
例: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而且”
例:且焉置土石?
⑶连接两个动词或者形容词,构成并列词组,译作“既。
又。
” 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5、然
一、虚词用法。
(一)代词
指示代词(区别人或事物)也能用作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那
样”“然”作为“如此”解,可以单独成一逗,也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二)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不过”。
这种“然”字是由代词演化来的。
例: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促织》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项羽本纪》
(三)助词
1.形容词,动词词尾。
”……的样子”。
“然”字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没有实在意义,形容词,动词后边用个“然”字,一般用作状语,有时作谓语,“然”的用法踉现代汉语里的助词“地”相似,有时也可以译作“……似的”。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
②康肃忿然曰。
《卖油翁》(形)
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列子•汤问》
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 “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二、实词用法。
(一)动词本义燃,燃烧。
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二)形容词“是” “对” “不是”,“不对”
例:太后曰:“然”。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然则,“然”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这样……那么……””……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这样……才……”的意思。
表示承接。
例:然后以六合为家。
《过秦论》
然而,“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但是”。
这个意义不可单说“然”。
相当于现代汉
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6、所
一 .处所,地方。
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二 .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例: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⑵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例如: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7、为
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1)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师说》
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朱弦已为佳人绝。
5、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是艮“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鸿门宴》
(二)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反问或感叹),前面有疑问代词(“何”,“奚” 等)踉它呼应。
可译为“呢”。
“为”往往与“何”字呼应,表反问;
“何以……为”,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
“何(奚,何以,奚以)……为"
例: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实词用法。
(一)动词:
1.本义是“做”,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翻译,像“治理”,“作为,当作”,“成为,变为,形成",“称为,叫做”,“认为”,“是”。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2.引申义归类:
A表示人事关系,作为,充当,担任。
当作。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B表示劳作修建,修筑。
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墨子•公输》(第二个“为”)
C表示社会意识形态活动,治理,研制,制定。
例:而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
D表示事物变化,变为,造成。
成为。
例: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
E有时相当于表判断的“是”,在句中起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又为算做,算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G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
H译为“认为”,常与介词“以”连用时,有“以为,认为”的意思(见“以为”)例:1)孰为汝多知乎!《卖油翁》
I与“以”连用,也可译为“把……当作”(见“以为”)
J作及物动词,当“帮助”讲(读去声)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K还可以当“有”讲,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
8、焉
一、语气助词:啊,吧或者不译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二、代词
①、人称代词:他,它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兼词:于之,于是,于此
例:(1)青麻头伏焉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四、助词:词尾:……的样子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0、以
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
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
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
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
饰动词谓语。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A.可译为“用”“拿”“把”。
如果以宇的宾语承前省略,可译为“拿来”“拿去”“用来,,(但“以”字的词性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
例: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战国策•魏策》(拿)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把)
B.可译为“按” “按照” “依据” “凭” “靠着” “用(凭)什么身份"例:
(a)凭,靠。
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以五十步”介宾词组作
状语,修饰动词“笑”,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
)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b)按照,依照。
例: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根据。
例:(1)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捕蛇者说》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因”
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 “于”
例: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可译为“而”“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粕如列传》
2)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或脱身以逃。
《五人墓碑记》
2.表示承接关系或连动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动)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为“而” “来” “用来” “以致” “为了”等。
例:1)火尚足以明。
《游褒禅山记》(表结果)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问说》(表目的)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鄙远”是“越国”的目的;连词,“陪邻”是“亡郑”的结果)《烛之武退秦师》
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由果溯因)《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述而》
(三)副词:
通“已”,可以译为“已经”。
(“以”和“已”不但同音,而且在篆文中同一个字。
)例:固以怪之矣。
《史记,陈涉世家》(通“已”。
已经)
(四)代词:此,这。
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作指示词,可作代词,也可作形容词(定语):若作状语,即副词,便当“如此”用。
例:以告者过也。
《论语•宪问》
(五)复音虚词
1.“以为”“以……为”“以(之)为“用法:可以译为“以为” “认为”,“把看作(当作广“认为……是……”
例:1)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动词,认为,以为)《孟子•梁惠王下》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是……,)
《逍遥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2.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因为"。
例:1)此可以为援(把,这只可以联络他作为外援)《隆中对》
3.以是,是以:“因此”
例: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因为”:介词,“把”)《送东阳马生序》2)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12、因
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
“因”作介词,具体意义有如下三种:
1.介绍出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例:青眼聊因美酒横。
2.介绍出动作行为进行的凭借或赖以发生的条件,可译为“依据”“按照” “凭借”等。
例: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3、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③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所经由的人或事物,有“经过,通过”的意思。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为"或“于是'。
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此)《石钟山记》
(三)副词:就,于是的意思。
例:1)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二、实词用法。
(一)动词:义为依靠,凭籍,引申为顺着,接着,因袭。
或义为:因而,趁此,就此。
例: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沿袭)
(二)名词:缘由原因。
13、于
一、介词
(一)
1、“对,对于”。
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对,对于)
2、在
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
3、“至”
例: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到)
4、“从,自”
例:青,取之舌蓝,而青于蓝。
《劝学》(从,自)
5、“在……方面”
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在……方面)
6、“向”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后一个“于"。
)
7、“与,星艮,同“
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
8、介绍原因,目的,条件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二)表示比较。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苟子•劝学》(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则币说》
(三).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二、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例3)于是入朝见威王。
伯口忌讽齐王纳谏》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觳之战》
例2)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时)
例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14、与
(一)用作连词。
只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又有下面几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和” “踉”
例: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2)表示选择关系。
有时单用,有时“与其”连用,相当于“若是”,后面常用“孰若” “不如”等和它呼应,用来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
例:与其不逊又宁固。
(《训俭示康》)
2)用作介词。
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踉”“同”。
例: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3).用作语气助词,通“欤”。
表示疑问、感叹、揣测等语气。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列传》)
(二)“与”也有实词用法。
如其用作动词,有“给予”“结交” “参与”等意义。
例: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矣。
”(《论语》)
“与”还可以作名词,译作“朋友”,“盟国”
例: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16、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如果第一件事情略先,第二件事情略后,可译为“就”“便”。
例: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如果第二件事情并不在第一件事情之后,只是到了第一件事情之后才发现有第二件事情,可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2、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可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 “却”。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孑路》)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
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个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二)用作副词,也分为几种情况: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根据上下文翻译。
例: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三)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 “只” “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
18、之
一、代词
①人称代词
⑴、代人:他(们)
例:吾从而师之
⑵、代人: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代物:它(们)
例:拔剑撞而破之
⑷、代事:这件事
例: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②指示代词
⑴、近指:这(样、种、类)
例:士大夫之族
⑵、远指:那(么、样)
例: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二、助词
⑴、定语的标志:的
例:今者有小人之言
⑵、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悲夫古书之不存
⑶、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⑷、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⑸、调整音节,舒缓语气例:久之
动词
往,到... 去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