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

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2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媒体展示提示:(1)不能。

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从探究中发现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片(见课件)
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三层论证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94页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
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

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此处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第十三张幻灯,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

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练习反馈巩固知识点
选择题6道,巩固本课基础知识(PPT)
作业设置: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以“感动”为中心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含义: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地位: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参与能力;
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设置探究问题时候,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贴近课本知识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高中思想政治高二哲学常识第六课第二个框题知识内容。

高中哲学常识从知识体系上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而第六课的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本框的内容是对第一个框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内容的应用,同时也是下一个框题《树立正确价值观》知识内容的基础。

2、本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两个概念,价值和价值观。

一个关系,即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价值观由社会存在决定,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具体应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高二学生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

应该说已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了初步的理解,初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
2、学生能力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

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讲,一点都不陌生,每个学生都会自发的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但是在哲学上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自己体验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很少从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去分析。

3、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

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

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

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

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在我国现阶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涌现了大批的先进人物和道德典范,但同时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同样在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

所以有必要加强价值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丛飞、罗映珍等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深入实际调查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教学理念
1、政治课不是说教,学政治也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政治课应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师责无旁贷。

避免政治课陷入说教的旋涡,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教材意图,认真组织教材,用好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所以,要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内化成学生固有的品质。

2、本节课教学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都贯穿着情感教育,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灵的碰撞。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正确理解价值与价值观。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