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y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2.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C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D .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4.已知:2
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

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
B .y 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 .z 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 3
高温
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 3和MgO 5.由X 、Y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 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 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 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 .X 2Y 5
B .X 2Y 3
C .XY 2
D .X 2Y
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8g ,通过足量的炽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其质量增加了9. 6g,则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 .2. 8g B .4. 4g C .5.2g
D.7.2g
7.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

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

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8.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9.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
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

那么对该混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A.可能是H2和CH4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D.一定含有CO
10.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11.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1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13.现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则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
A.4:1 B.1:1 C.16:3 D.32:3
14.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

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

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
A.+5 B.+4 C.+3 D.+2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16.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17.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2Y3
B.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18.一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64gO2,同时生成了44gCO2和36g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9.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20.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21.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2.已知Co有三种氧化物:CoO、Co2O3、Co3O4。

9.30g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已完全脱水成8.30g氧化物A;继续加熟A至1000℃对,剩余固体为7.50g氧化物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三种氧化物申Co3O4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CoO
C.氧化物B的化学式为CoO
D.A到B的过程中,损失的是氧元素质量
23.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25.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

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属于氧化物
B.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C.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下实验装置: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组装仪器时,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或带孔橡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

(4)①实验室也可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装置B中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

②也可以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用来______。

27.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

________。

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红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
气剩余。

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一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A是单质;B、C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在常温下为气体,由分子构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①中出现火星四射现象。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转化条件已略去)。

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B的化学式,并表述显负价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2)写出一个属于化合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的反应,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3)关于A以及A C
①A属于金属单质
②A可能具有可燃性
→的反应可能属于分解反应
③A C
→的反应可能属于化合反应
④A C
→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⑤A C
29.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去,重叠部分表示物质间的共同点)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的用途之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已知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A.B.C.D含有一种相同元素,且B,E为黑色固体.A和B混合生成C和D,且B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E在C中燃烧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诗推断:
(1)写出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2)写出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写出D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3)按图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将液体滴入瓶中,关闭活塞。

可观察到(球变鼓,请从上述物质中选择,写出符合要求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
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错误;
B、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C、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等到完全分解后保持不变,正确;
D、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错误。

故选C。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 正确;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 为一氧化碳,故B 正确;
C 、X 中氧元素质量为:3216
7.2g-6.6g -1.8g =0.8g 4418
⨯⨯,X 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0.8g :7.2g=1:9,故C 正确;
D .设反应方程式为aC 2H 2+bO 2
点燃
cCO 2+dH 2O+eCO ,a :b :c :d :e=
2.6g 26:7.2g
32
:6.6g 44:1.8g 18: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 2H 2+9O 2点燃
6CO 2+4H 2O+2CO ,故D 错误。

故选D 。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 2O 22MnO 2H 2O+O 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数在不断增多,直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水和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一直不变,故选项正确;
C 、固体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气体质量应该增加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D 、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慢,但是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 、12.9g 为CaCO 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 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x 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 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 3、Mg(OH)2和MgO ;
B 、y 点对应阶段为CaCO 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 3和MgO ,根据生成水质量0.9g ,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 、n 。

2
2ΔMg(OH)MgO +H O
5840
18m n 0.9g ,得m=2.9g ,n=2g ,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2g×2440
=1.2 g ,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 =10g ;
C 、z 点表示CaCO 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为CaCO 3和MgO ,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 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4010100%100100%33.3%12g g
⨯⨯⨯=,不等于36%,D 选项错误。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 、化合物X 2Y 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 不正确;
B 、化合物X 2Y 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 正确;
C 、化合物XY 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 不正确;
D 、化合物X 2Y 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 不正确;
故选B .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设原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8-x )g ;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6-x )g ;
Δ2
CO +CuO Cu +CO 2844
(8-x)g (9.6-x)g
2844=(8-x)g (9.6-x)g
x=5.2g
故选:C。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D
解析:D
【解析】
A、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故错误;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

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

故错误;
D、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故正确。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①由“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可知,其成分中没有CO2;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铜被置换出来,氢气、一氧化碳均能还原氧化铜为铜,故可推断其成分中有氢气或一氧化碳;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说明该气体是CO或CH4,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2-
x -24SO
X+(-2×4)=-2
X=+6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可知,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

【详解】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22C+O CO 点燃 和2Δ2Cu+O 2CuO ,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也就是说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推知碳粉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64:16=4:1。

故选A 。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在BGO 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 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故求出GeO 2中锗的化合价即可,设在GeO 2中锗的化合价为x ,则x+(-2)×2=0,解得x=+4,即在BGO 中锗(Ge)的化合价为+4;设在BGO 中铋(Bi)的化合价为y ,y×4+(+4)×3+(-2)×12=0,解得y=+3。

故选C 。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步骤Ⅱ中,A 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无明显现象,
B 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 、步骤Ⅱ中,A 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B 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木炭、红磷都是可燃物,步骤Ⅲ中,装置B中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即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正确;
故选:B。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氢钙刚开始受热没有气体生成,故质量不变,当有气体生成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B、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碳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碳酸钙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D、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
A、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推出Z的化学式为XY3,故A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B正确;
C、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Y2,故C不正确;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M+3N).故D 不正确.
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生成物中有碳、氢、氧元素,故某物质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44g×32
44
=32g,36g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g×
16
18
=32g,故生成物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32g+32g=64g,反应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也是64g,故说明某物质中不含有氧元素,故该固体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B。

19.B
解析:B
【解析】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所以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雾,所以说法错误.
D、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所以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现象与结论的区别.
20.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物质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不同;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有三种氧化物:CoO、Co2O3、Co3O4,转化为Co6O6、Co6O9、Co6O8,可以看出,Co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错;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1000℃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Co(OH)2完全分解,n
(Co):m(O)=9.3g59
:[(7.5g9.3g)16
9393
]
-⨯÷=1:1,剩余固体成分为CoO;故选项
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1000℃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Co(OH)2完全分解,n
(Co):m(O)=9.3g59
:[(7.5g9.3g)16
9393
]
-⨯÷=1:1,剩余固体成分为CoO;故选项正
确;
D、9.30g 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已完全脱水成8.30g氧化物A,继续加热A至1000℃时,剩余固体为7.50g氧化物B,损失的还有氢元素的质量,故选项错。

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为10g,P为15g,故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