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新高考选考生物复习课件:热考题型强化增分课(四) 兴奋测定中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及探究实验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020·嘉兴一中月考)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 和 A2 的两极 a、c、d、e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ab=bc),在 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
转情况为
()
A.在 b 点与 f 点刺激时,A1、A2 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 b 点刺激时,A1 偏转两次,A2 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 次 C.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D.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两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若将药物放在 A 处,刺激 B 处,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B 处,肌肉不收
缩,则说明药物在 A 处不起作用而在 C 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
6肌上的电极,用于刺 激神经和骨骼肌;c 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 为神经 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7.(2020·浙江五地市一模)在神经—肌肉标本中,传出神经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效应 器,它们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图中 a、b、c、d 为可以进行电刺激的部位。请回 答下列问题:
(1)刺激 a 处,肌肉收缩,该种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兴奋后,递质由③处释放,在②中通过________与①上的________结合,整个 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请利用神经—肌肉 标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
A.甲电流计在 a、b 处均能测得一个负电位 B.甲电流计指针可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当 c 处为外负内正状态时,K+通道可能处于开放状态 D.当兴奋传到 d 处时,膜发生的 Na+外流需要 Na+通道协助 解析:选 C。由于 a、b 均处于神经纤维膜外,无电位差存在,所以甲电流计不能测得 电位,A 错误;由于给 e 点低于阈值的刺激,所以无法引起神经纤维膜上的离子通道打 开,因此不会改变膜内外电位,甲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B 错误;当 c 处为外负内 正状态时,说明 c 处处于兴奋状态,主要是 Na+通道打开,但此时其他部位的 K+通道 可能也处于开放状态,C 正确;当兴奋传到 d 处时,膜发生的 Na+内流(因为膜外的 Na+浓度比膜内高)需要 Na+通道协助,D 错误。
答案:(1)无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扩散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 (3)实验思路:分别在 b、d 处依次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 流计指针偏转情况。预期实验结果:刺激 b 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两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d 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④将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A 处,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 A。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
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
的兴奋传导没有阻断作用。要达到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 C 处或 A 处,并刺激 B 处。
角度 2 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3.(2020·杭州教学质量检测)甲、乙为电流计。a、b、c、d 是测量电极,e、f 是刺激电
极,各电极均置于神经细胞膜外表面。e、f 之间的神经纤维被结扎。e 使静息膜电位
差明显增大、f 使静息膜电位差明显减小。给予 e 点低于阈值的刺激、f 点高于阈值的
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用 a 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 于”)反射。 (2)用 b 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 c 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 a 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 a 刺激神经, 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 d 受损。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 为神经纤
维上的实验位点,C 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
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 A 处,刺激 B 处,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 B 处,刺激 A 处,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B 处,肌肉不收缩
专题8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热考题型强化增分课(四) 兴奋测定中的 电流表指针偏转及探究实验分析
生物
01
题型1
02
题型2
03
随堂达标反馈
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角度 1 膜电位的测量
1.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图甲为神经纤维,图乙含有突触结构,图甲、
解析:(1)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元,肌 肉收缩,不能称为反射。(2)神经兴奋后,递质由[③]突触前膜处释放,在[②]突触间隙 组织液中扩散至[①]突触后膜处,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 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3)若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验证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则其实验思路为:分别在 b、d 处 依次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因该实 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 单方向传递,所以预期的实验结果为:刺激 b 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d 处时,肌肉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解析:选 D。在 b 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 a 和 c 处,因此 A1 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 右传导时,先到达 d 处,后到达 e 处,因此 A2 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在 f 点刺激时, 兴奋能传导到 e 处,但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不能传导到 a、c 和 d 处,因此 A1 不偏转, A2 偏转一次。
解析:(1)用 a 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 由反射弧完成,而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必须完整。(2)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 刺激 b,在 c 处测不到电位。(3)①如果传出神经元受损,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测不到 电位。②用直接刺激骨骼肌的方法来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③要证明部位 d 受损,应 分别刺激突触前和突触后,在突触后进行检测。 答案:(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 b 刺激 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 b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2.(2020·绍兴期末)如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 a、b 两极置于膜外,
在 X 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 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 b→a C.在图乙中的 t3 时刻,兴奋传导至 b 电极处 D.t1~t2,t3~t4 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Na+内流和 K+外流造成的
乙中 ab 长度均为 h),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是 K+主动运输到膜外的结果 B.在甲、乙两图 a 处各给予相同适宜刺激后,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 C.甲、乙两图此时电流计测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显示为正值 D.图乙中神经冲动由 a→b 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选 D。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是 K+协助扩散到膜外 的结果;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于突触间的传递速度,甲、乙两图 a 处各给 予相同适宜刺激后,图甲中电流计先发生偏转;甲、乙两图此时电流计测到的电位为 零;图乙中神经冲动由 a→b 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选 C。图甲所示电流表的 a、b 两极置于膜外,指针不偏转,无法测出静息电位; 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均为 a→b;图乙中 t1~t2, t3~t4 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a 处和 b 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且曲线中偏离横轴的一段均由 Na+内流造成,偏回横轴的一段均由 K+外流造成。
word部分:
请做:随堂达标反馈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
1.“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 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2.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
(1)探究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