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高考语文 2.2.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201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2.2.4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解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

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了。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

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

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

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
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把握思想情感
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的设题模式有: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以例说法,举一反三
(2010·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歌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阔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诗人丰富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所致。

“徂晖”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

“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社会现象,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又无能为力,因而只
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

“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

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诗人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明技法,会答题
一、解题方法
1.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 2.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考点三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以例说法,举一反三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二者都是直接抒情,要抓住感情侧重点来分析。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侧重点在旧愁与新恨,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旧愁未消,反加上了难以负荷的思念愁苦的新恨归去。

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强调了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明技法,会答题
一、解题方法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

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

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1.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2.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

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明示作者观点态度的
作用。

3.常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高考真题解析】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8.【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可依据题目“思远人”,诗句“千里念行客”、“归鸿无信”等确定为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

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映衬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2012·天津)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5分)(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4),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青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答案】(1)发尽上指冠(2)徒慕君之高义也(3)悠悠我心(4)三顾频烦天下计(5)别有幽愁暗恨生(6)画船听雨眠
【考点定位】识记名言名句名篇
【备考建议】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

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

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
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

(2012·浙江)(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
【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植物的状态“未展”“未开”;第二空要找出两诗中相同的词语。

【考点定位】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达方式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回答时要先答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简析】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浙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答案】(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解析】“问”是一种重视的态度,两种标点的区别是前者问人不问马,后者问人也问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

(2012·上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答案】津亭
【解析】“津亭”是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渡口自然在江边,与“江”直接照应。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解析】做题时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A 项用典与写实错了,没有用典;B项以咏物为题材不对,本诗是咏
物诗,而是写景诗,本文是借景抒情;C项颔联没对仗,“兴来”是主谓结构,“佳处”是定中结构;“自得”是主谓结构,“能传”是状中结构。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关注内容、手法、情感,对于鉴赏诗歌名词术语要反复推敲:是不是有这种手法?手法内容是否主客颠倒、无中生有?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诗歌简析】这首山水诗写于开元六年诗人应诏赴京途中,也可做纪行诗看。

诗中山水真景在首尾二联,而中间二联则全是抒感。

诗人当时是辞官之后应诏复出,而辞官是出于不得已,应诏复出才是由衷之愿。

比起李白应诏上路时所作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爽坦直来,“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二句要含蓄蕴藉得多。

它似在写景,实又言情。

(2012·山东)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2012·辽宁版)(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

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二可看抒情字眼。

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2012·江西版)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

(2分)表达的情感:伤春忧时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分)【解析】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见意象的理解和情感分析。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答案】相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2分)不同点: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词写的是家国之愁,秦词写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略有加深;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分)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
面进行比较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比较鉴赏和综合评价能力。

(2012·湖南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内怀离思,感情怅惘凄伤。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2012·湖南版)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

(2分)
【答案】边塞
【解析】诗歌描写“破讷沙”“鸊鹈泉”等边塞风光和“铁衣”等军旅生活,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2012·湖南版)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2)闾阎扑地,___________;舸舰迷津,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1)洞庭波兮木叶下。

(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本试题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5分,每空1分。

写错1字均不得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层次为A,识记。

(2012·湖北版)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2012·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提示(1)列锦、远近高低、动静结合、有色有态、视嗅结合、情景交融。

(2)整个晴天充满了生机活力。

【解析】
【考点定位】(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2012·福建版)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
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 1 )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答案】(1)“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幽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解析】
第(1)小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该诗句主要描写了钓翁雪天垂钓的场景,写出了垂钓的宁静环境以及钓翁垂钓时的专注等,分析时应扣紧诗句塑造的钓翁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在诗句中的具体的字赏析,如“振”“但”。

第(2)小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题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从“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小屿”,“缩鳊圆鲫”“轻笼”以及“欢笑有儿童”等意象的描写中,体味到了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正是诗句中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的向往之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2012·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