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
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
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
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
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
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
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
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
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
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
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
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
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
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
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
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
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
“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
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
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
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
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9分)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独自
B.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何兴之暴也暴:残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就引颈自杀了。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8.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9.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5分)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1)《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3)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25分)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梅馥忙也赶了上去。
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
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
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
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
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
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
这种事不止一遭。
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
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
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
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
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
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
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
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
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
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
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
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
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
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
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
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
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
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
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
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
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
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
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
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
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
可是谁又能怪傅雷呢。
他这番遭遇,对于传记里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和奋斗精神,该说是残酷的讽刺。
但现在这五部传记的重版,又标志着一种新的胜利吧?读者也许会得到更新的启示与鼓励。
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
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本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译著有《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
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含冤自杀身亡。
1979年4月,得以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②(他人对傅雷的评价)朱梅馥:“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
因为我太了解他。
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
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
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
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
我爱他,我原谅他。
”傅聪:“其实我父亲并不是天生喜欢在书斋里的,他是很关心国家的。
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人类。
1956年的时候,他曾经真的觉得中国有希望。
”画家黄苗子:“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
③“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傅雷家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写傅雷对孩子们偷听大人谈话的反应,刻画出他的不折不扣的严父形象。
B.在教育孩子时,梅馥在傅雷前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却温言告诫,表现得表里不一,与傅雷在观念上完全不同。
C.“唉,傅雷就是这样!”从叹气声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傅雷的不满,因为他是一个极其专制的人。
D.本文通过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却又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生动、血肉丰满的翻译家形象。
E.作者对傅雷有着中肯的评价,既委婉地提到他不通人情世故等性格的不足,又流露出对他的欣赏、敬重之情。
(2)请结合文中第二段文字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6分)
(3)傅雷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傅雷的性格特征。
(6分)
(4)文章最后一段包含了作者哪些观点?它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①家住山村,山间的花果不在于养眼,水中惬意游荡的鱼儿不在于怡情,而是有利于口腹之欲,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②现今生活节奏太快,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的生活中,人们努力追求更多的物欲满足,但也有些人对亲近自然、内心宁静的生活特质充满向往。
③大年初一,海峡两岸焰火晚会在厦门、金门同时登场。
厦金海域夜空中绽放着的焰火,颜色各异、造型多变的焰火使得现场观众连连赞叹。
A.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B.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C.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D.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了解。
B.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C.由《太阳的后裔》红遍亚洲的韩国艺人宋仲基被爆过去五年一直为韩国儿童白血病基金会捐款;同时宋仲基也把近期录制《跑男》和《快乐大本营》的酬劳捐献给慈善团体。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网络阅读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他们的阅读趣味实际上支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
于是网络文学就天然地具有“80后”和“90后”的文化烙印。
这些人没有历史重负,更注重表现自我的想象力和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
而由于拥有大量作者,网络文学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收入模式和良性运营的路径。
,作者对读者的需求非常熟悉,读者对于作者的影响也是即时性的。
A.双方在网络上互动频繁,其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较之传统纸面文学更加紧密
B.其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较之传统纸面文学更加紧密,双方在网络上互动频繁
C.较之传统纸面文学,双方在网络上互动频繁,其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D.传统纸面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因为双方没有网络上的频繁互动而不甚紧密
1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016年年初,引力波被科学家证实,在很多人尚未明白它究竟是何物之际,已有商家“抢占先机”,_①_。
在某电商网站,一款声称能够防引力波辐射的毯子售价近200元。
_②_?其实,引力波并不是新事物,一直存在,只是人类技术此前无法探测到。
引力波辐射对人有害是谬论。
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会向外辐射能量,但人们需要防护的是那些能量高的电离辐射。
引力波作为一种携带能量的时空波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比一般电磁波都要弱太多,_③_。
16.你的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诗文集,其中有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篇目,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
(不超过7个字)(5分)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又见南山》(李汉荣)
《雨的四季》(刘湛秋) 《悬崖边的树》(曾卓)
《神女峰》(舒婷) 《致大海》(普希金)
五、作文(60分)
宅,有人说,宅是一种无趣的自我消遣;有人说,宅是对生活的自我逃避;也有人说,宅才能打开自己的心门,有机会审视自己;……你有宅的经历吗?你对“宅”这种现象有哪些想法,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C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原文第1段说“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A项以此句为核心进行转述,符合原意,所以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根据第3段中“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
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等语句的意思,得出“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的推断,符合文意。
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C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等值。
因此C项是错误的。
D 项整合第6段“‘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慷慨悲歌’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
”等内容,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A项根据原文第1段交代燕赵区域地理环境,第2段“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第4段“‘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和第6段“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等内容,从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角度进行转述。
推断符合原文意思。
因此A项是正确的。
B项对原文第4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
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机制”替换成“主因”,是偷换概念,“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
两者有所区别,因此B项是错误的。
C项对原文第5段有关“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的三次高潮中的后两次进行转述分析,做出了曹操、高适等人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原因推断,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C项也是正确的。
D 项根据原文第5段后半部分内容进行转述,从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可以看出“‘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则说明“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稳定和悠久。
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A项对原文第2段关于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说明进行转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A项是正确的。
B项对原文第4段关于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符合原文意思。
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C项对第4段中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结论进行理解分析推断,并整合了第1段和第6段燕赵文化特点的相关内容。
与原文的意思等值。
因此C项也是正确的。
D 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强调的是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