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徐州旅游发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4月下半月刊
全域旅游视角下徐州旅游发展探索
张 琳
本文采取阅读文献、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徐州旅游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徐州旅游资源丰富,龙头项目紧缺;旅游形象鲜明,旅游印象薄弱;旅游市场成熟,组团强地接弱;旅游可进入性强,
内部交通待完善;统筹力度不够,保障体系待健全;旅游兴市观念强,实际投入力度小。
并根据徐州旅
游优劣势,提出从全时空构建徐州旅游发展体系、全要素打造徐州旅游产品、全领域促进徐州旅游发
展、全方位服务徐州旅游发展、全社会共享徐州旅游成果、试点先行、示范引领6个方面,构建徐州全
域旅游发展模型与改革发展路径。
引言
全域旅游由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并实施,国外全域旅游的提法较少,但旅游目的地建设等理论在国外由来已早,且比较成熟。
全域旅游是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笔者将全域旅游,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视察徐州的重要指示相结合,对徐州旅游整体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优劣势,提出徐州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一、徐州旅游现状
笔者以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相关文件为参照,从资源产品、品牌、产业、配套设施、观念理念和统筹规划6个角度展开调研,对徐州市全域旅游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1.旅游资源丰富,龙头项目紧缺。
山、水、汉文化等资源较为丰富,2016年云龙湖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但是作为旅游龙头产品,其带动性较为薄弱。
2.旅游形象鲜明,旅游印象薄弱。
徐州曾经主打两汉文化,旅游形象鲜明,但是两汉文化从规模到层次均不够吸引游客,徐州出游人数较多,但是来徐旅游人数较少,由于旅游体验的改变,所以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导致徐州旅游给游客留下的印象薄弱。
3.旅游产业完备,层次有待提高。
徐州中旅、青旅、国旅等大型旅行社在徐州均设有分社,徐州无全国百强旅行社,无运营较好的网络旅游企业。
宾馆酒店业高中低档齐全,五星级挂牌旅游酒店仅有开元名都大酒店,远低于江苏87家五星级酒店市级拥有量的平均水平。
徐州地理位置优越,可进入性强,但内部交通有待完善,基于旅游基础上的交通更需要细化和特色化。
“旅游+”融合度不够,以旅游为抓手,融合教育、科技、体育农业等产业的力度也不够。
4.缺乏高端人才,服务设施存在短板。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院校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人才培养基地较多,但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
按照木桶理论,旅游中任何一项设施的不完善程度决定了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因此,徐州需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且对道路、公共厕所、公园绿地等的建设,要兼顾原住民和旅游者的双重需求。
5.旅游兴市观念强,投入力度不够。
财税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奖励和补贴政策、创新试点政策、土地改革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等的出台,保障了徐州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徐州市旅游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
徐州整体经济实力在江苏省内排位较后,人口众多,比起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徐州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实际投入力度小。
6.统筹城乡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对徐州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寻找、提炼县域特色,对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节点进行统一布置,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从旅游者角度考虑旅游线路串联的意义,从目标市场分析城乡规划与空间布局。
二、全域旅游模型构建及旅游发展探索
徐州全域旅游模型见图1。
(一)全时空构建徐州旅游发展体系
从空间上全域规划、统一旅游形象,错位发展,突出县域特色。
第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际旅游互动。
继承传统,与西安、咸阳构成“3X”旅游品牌;利用处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位的优势,吸引与商丘、宿州等地紧密结合,构成淮海经济区旅游圈。
第二,提炼县区旅游特色,形成错位发展。
徐州主城区有云龙区(含徐州新城区)、鼓楼区、泉山区,另外有贾汪区(含徐州潘安新城)、铜山区以及5个县级市,即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含徐州临空新城)、沛县和丰县。
徐州县区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衡,区县特色明显,与主城区遥相辉映。
可提炼“东方花厅,壮美马陵”“东方良城,徐国圣都”“汉汤沐邑,龙飞之地”“古城下邳,孙权生地”“天师故里,凤城新韵”等县域旅游品牌,从空间层面构建全域旅游。
从时间上,均衡淡旺季、延长逗留时间、做足24小时。
第一,做好旺季的旅游接待工作,旺季做好口碑。
深挖淡季市场,淡季配合营销手段,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好宣传,为旺季的到来打好基础。
第二,对产品进行组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合理规划24小时旅游时间,做好夜间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出夜景演出、夜市观光、夜店休闲等旅游产品。
(二)全要素打造徐州旅游产品
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域发展。
第一,提炼饮食文化,打造品牌菜肴。
凝练彭祖养生文化内涵,推出养生系列菜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2017SJB0971);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旅游竞争力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策略研究——徐州市旅游未来走向浅析”(15XWB24)。
作者简介:张琳(198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建设。
品,利用“伏羊节”已有品牌影响力,做精做细食要素。
第二,建设五星级酒店,推出汉文化品牌酒店。
将酒店与文旅特色紧密结合。
第三,构建特色交通体系,使旅游交通成为旅游亮点。
从大、中、小3个尺度细化旅游交通。
第四,打造龙头景区,引进资金与项目,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以两汉、战争、山水风光等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军事旅游、文化旅游,对现有旅游区进行深度开发和资源整合,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提高和扩大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设计徐州文创系列产品,除土特产外,形成徐州旅游购物体系。
第六,开发旅游配套娱乐,丰富旅游市场。
(三)全领域促进旅游发展
加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旅游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
依托工业、农业、体育和医药产业等打造旅游项目,发挥相应产业的新产能。
徐州旅游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以旅游为粘合剂,粘合工商、公安、物价和交通等部门,形成产业综合抓、产业共扶持的良好局面。
(四)全方位服务旅游发展
以智慧旅游为平台,从服务、救助、维权、预警和信息公示等角度服务旅游发展。
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又较强的“双师型”专家团队;分层次进行旅游人才培养;设计职前职后联动教育模式,为徐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全社会共享旅游成果
协调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域共享旅游成果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更好的重要保障。
社区居民与游客和谐共生,政府与旅游企业利益共存,直接旅游从业人员、间接旅游从业人员形成良性互动,共享旅游成果。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发挥好贾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第一、构建全域
(下转第146页)
图1 徐州全域旅游模型
幺妹、高脚狮子和坐歌堂等众多民间活动与习俗。
武胜自1980年恢复龙舟赛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五届,曾举办“中国•四川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暨国际龙舟邀请赛”,并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明星前来助阵,塑造了武胜龙舟赛的品牌,现今武胜龙舟赛已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还有剪纸、竹丝画帘等民间艺术。
武胜的剪纸历史悠久,多与民俗活动相互关联,婚、丧、嫁、娶很多地方用剪纸做装饰,2009年被收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美食文化。
武胜传承了具备浓郁嘉陵风味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渣渣鱼”“大河鱼”河鲜系列,“三巴汤”“牛肉席”回民风味系列,专为嘉陵江船工提供的“担担面”“麻哥面”“麻油·红油豆花”“清油·红油抄手”“麻辣牛肉系列”“龙女白酒”等不可胜数的传统美食,千百年来,满足了南来北往、不同口味人群的饮食需求。
六、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一)武胜旅游资源简介
武胜县旅游资源丰富,小溪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零星分布,乡村古堡传神隐秘,民俗风情多彩多姿,是一个生态人文环境优美的地方。
武胜县拥有神秘的乡村古堡宝箴塞、明清商贸古镇沿口镇等知名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拥有太极湖、龙女湖等生态资源,此外还有三溪渡槽、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7002井、天生桥、真静书岩、华蓥山烈士纪念馆、武胜剪纸和竹丝画帘等资源,这些资源形成独特诱人的魅力,组成武胜县旅游的基本内涵。
(二)武胜旅游发展概况
武胜县2018年接待游客16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7亿元。
全年完成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龙女湖、宝箴塞两个旅游区规划,成功创建国家四星级酒店1家,银叶级绿色酒店3家。
同时启动了宝箴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成功推出“重庆—武胜(宝箴塞)—广安(小平故里)—华蓥山(石林)—重庆”、“成都—小平故里—武胜(宝箴塞)—遂宁(大英死海)—成都”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川渝两地游客到武胜旅游。
基本形成了以宝箴塞古堡观光为核心,以沿口古镇文化休闲、白坪—飞龙生态农业观光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
(三)武胜旅游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武胜将紧跟川渝经济区发展步伐,积极融入重庆都市经济圈,以打造“嘉陵江国际水生态旅游区”为目标,以龙女湖和宝箴塞为切入点,重点发展商务会议休闲和度假居住旅游,推动武胜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把武胜建设成为重庆居家休闲的后花园和嘉陵江流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未来武胜将形成一个以县城为核心的旅游中心、一条嘉陵江风光旅游发展带、一条沿广遂高速旅游景观轴,以及龙女湖、宝箴塞、太极湖和白坪—飞龙4个旅游区的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上接第144页)
旅游的产品体系,整合资源,以大洞山、潘安湖“一山一湖”为核心,打响休闲度假品牌,以点带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
以规范为统领,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供给。
围绕“一山一湖”旅游格局,坚持连片开发、持续开发,成立景区项目联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补足旅游短板,提升功能配套。
第二、把创新理念贯穿到创建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构建“1+3+N”体系,建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加强各部门协同作战;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大数据,形成精准营销;创新旅游商品设计研发,打造贾汪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第三、最大范围地整合徐州及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借力发展,突出滑雪、温泉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贾汪旅游品牌。
第四、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握“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足文章,推进“旅游+体育+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以大型文体活动、公益活动、影视作品为平台,融合景区发展,提升景区影响力、知名度,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落实激励政策,主攻京沪线,吸引上海、北京等高端游客。
第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
在各重要景区景点设立管理运营办公室,确保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任务。
三、结语
徐州应遵循“主客共享”理念,从促进徐州整体面貌提升的角度推动徐州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发挥全域旅游辐射带动作用,从地域上形成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格局,从经济上形成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经济转型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