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 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43c77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a.png)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01961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1.png)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诗题,齐读)
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早春;送呈对象∶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 我们曾学过他的《秋思》;对方官职∶水部员外郎)
早春的喜爱之情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 ,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 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 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 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板块四、赏析诗句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 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 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人们都觉这句诗写得妙, 它妙在哪里。 (1)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2.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 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出了呈 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 八,故称张十八。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https://img.taocdn.com/s3/m/765d38a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9.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赶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同学们,古诗词中经常有“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样的诗句,送别是古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的送别佳句也有很多,你们还记得吗?来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我读“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孩子们的记忆力可真好呀?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份浓浓的友情。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师:谁想来读一读?(指3 名读三种不同的读法)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他是一首送别诗的。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6f44e2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8.png)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4bb72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5.png)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43d02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1.png)
板书设计(参考)
古诗词诵读
教学反思
难点: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c675e4b35eefdc9d3335c.png)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4aed761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2.png)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夜喜雨》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是古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板块。
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字里行间透漏着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所以在学习《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并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
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做到自己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习古诗里,围绕关键字的理解,我在充分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悟诗人忧国忧民、为民着想的伟大情怀。
再结合学生运用诗中所学习的方法,自己动笔写一段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教法:启发法学法: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诵读》中的第3首——《春夜喜雨》。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学习。
二、以读悟诗(一) 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课件的设计,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二)了解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杜甫。
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百姓的疾苦,所以杜甫的作品称为“诗史”。
杜甫,这是一位我们很熟悉的著名诗人。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杜甫的作品,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
看来我们学习了很多杜甫的诗句啊,时间关系,我们先到这。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春夜喜雨》。
(齐读课题)“知作者”课件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作者杜甫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为学习本课古诗做铺垫。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69c5d80029bd64793e2c30.png)
9 浣溪沙【课时目标】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浸溪:浸润在溪水中。
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部编六下语文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 优质课教案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 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0e8c85ba1aa8114531d960.png)
新课教学(3 6 )分钟1 采薇(节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
)应该读:[yù]③齐读。
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https://img.taocdn.com/s3/m/3c252b66b9d528ea80c77954.png)
送元二使安西
写景:渭城客舍,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抒情:更尽、无故人
【课后反思】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写离别之情,选取的是饯行之宴接近尾声时的一个劝酒的场景。此前诗人与朋友应该已经酒过数巡,惜别的话也已经说过很多,但无论多么不舍,这场酒宴总要结束,朋友启程的时刻总会来临,这是诗人只能最后一次举杯相劝,因为这一走,到了遥远的安西可就见不到老朋友,也不能再像这样一起喝酒了。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大意。
【课前预设】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收集王维的诗篇,增加积累。
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疏通古诗大意,诵读古诗,增加积累古诗词。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1.先仔细观察插图,再读读诗文,然后结合注释粗知诗文大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需要可下载使用!
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六
课题
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主备人
课时
10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
2.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级的学习作好准备。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送元二使安西》大意。
2.诵读古诗。轻快、悠远而并不悲伤。
【达标检测】
1.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2.补白。阳关在玉门关以南,和玉门关一样是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出阳关”意味着朋友将踏上一段寂寞艰难的漫长苦旅。面对离别,诗人表面上只是劝朋友再喝一杯,但这杯酒背后的意蕴却是极为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57142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e.png)
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能熟练背诵诗词。
2.能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1a9a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1.png)
板块四、总结归纳。 黄庭坚词的特色: 1. 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2. 构思新奇巧妙。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清平乐 由现实到幻觉: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 由幻觉到现实: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
寻春、惜春
2. 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 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 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 春之情层层深化。)
3. 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 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三、说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五、说教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 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 己的教学向它靠近。本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请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验感悟,进而渗透做人的 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 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第9课浣溪沙(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第9课浣溪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487164a300a6c30c229f9c.png)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2e59f084868762caaed5d5.png)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 配套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 配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a53f607375a417866f8fe4.png)
际,创设有
5 《江上渔者》
效的教学
1.导入。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 情境,能很
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 好地激发
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 学生的学
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 习兴趣,充
(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 分调动学
生亲近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本,与文本
唐 韩愈
对话,读懂
天街/小雨/润/如酥,
诗的意思。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小学语文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 深入挖掘
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 理解文字
束。引读“今我来思”。
背后的深
③理解“雨雪霏霏”。
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小学语文
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
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学习古典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诗词要咬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文爵字、一
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个字一个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5c330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7.png)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4.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悯农(其二)》一诗,引出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对《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原诗。
)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的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表现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古诗。
(教师板书诗题:江上渔者。
)二、理解诗题,初步感知1.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江上”点明了地点,“渔者”即打鱼的人,合起来就是“在江上打鱼的人”的意思。
2.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南城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喜好弹琴、读书,擅长创作诗词、散文。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提示易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5.指名朗读诗歌。
预设: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如果有读错的地方,帮忙指正。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1.解词连句知大意。
(1)教师出示补充注释。
(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译文示例: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2.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交流示例:生1:渔民完全是为生活所迫,才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在江中打鱼的。
生2: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鲈鱼捕捉不易,渔民的生活很艰辛。
3.教师小结。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歌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泊船瓜洲》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泊船瓜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a8117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2.png)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六首《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
古往今来,离开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怀。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资料,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王安石?生1:(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这首诗时正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再次被启,那时朝廷局势危急,皇命难违,王安石心中无奈又悲伤,前往京城途径瓜州是创作了这首诗。
生2:(剖题)泊是停泊,这里指停泊靠岸。
王安石乘着小船向京城进发,到了瓜州这个地方,小船停泊下来,就是泊船瓜洲。
诗人回望,把自己所见所想写了下来。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是啊,诗人回头望到了哪些景象,发出了什么感慨呢?我们一起来读古诗吧,先听示范读。
(范读音频)这首诗有6个多音字,请你读准字音,也来读一遍吧,注意“一水间”的“间”表示间隔的意思是第四声,但这里考虑到诗歌的平仄格律,读第一声,(找不到读第四声的配乐朗读,看到有这样的说法,不知道留不留这一句)开始吧!(音乐)读完的同学请你找一找,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圈画京口、瓜州、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
)师:是的,京口和瓜州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站在江边回望居住的钟山,它就隐没在几座山后面。
隔着几座山回望,当然看不到诗人心心念念的钟山,于是王安石将视线转向江岸,春风又一次将江南岸上的草色吹绿。
看着想着,不觉天色已晚,明月初上,王安石不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的身影回到我眷念的钟山家中?还没有到任王安石就想到何时还乡,可见他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这些圈画的景物也是诗歌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教学(3 6 )分钟1 采薇(节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
)应该读:[yù]③齐读。
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 《送元二使安西》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按节奏读诗。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3.理解诗句。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3 《春夜喜雨》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 《江上渔者》1.导入。
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