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色英勇勋章_中的自然主义风格_基于视听角度的新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晶,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红色英勇勋章 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基于视听角度的新解读
李 晶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 红色英勇勋章 历来被视为19世纪末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一部描写美国内战的经典作品。

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战争淋漓尽致的复现,同时大自然的冷漠无情和淹没一切的力量也被传达出来。

本文试图从视、听两个角度对其自然主义风格进行解读。

[关键词] 视觉效果; 听觉效果; 战争; 自然主义风格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07-0116-03
斯蒂芬 克莱恩(Stephen Crane ,1871-1900)1895年出版的 红色英勇勋章 (以下简称 勋章 )是现代美国文学史上战争小说的鼻祖,是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

该小说曾于1894年12月3日至8日在费城 新闻报 上连载。

就在连载结束的编者短评中,当时著名记者爱德华(E .J .Ed wards)评论说,克莱恩 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对战争时期心理冲动的直觉理解能力,创作出了一个最生动、最真实的故事
[1]82。

当时美国文学泰斗
豪威尔斯也认为该小说 对战争心理层面的把握最有价值 [1]92。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 勋章 一直被英美批评界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它以对战争现实的 忠实客观的反映 、对战争中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的深刻探讨被看做是 美国作家第一部伟大的 现代 战争小说 ,当然也是 第一部表现战争而没有豪言壮语和英雄气概的文学名著 ,对20世纪 战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82。

这本小说为美国文学批评界留下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命题:为什么作家从未经历过战争却把战争描述得如此 逼真 ?作者斯蒂芬 克莱恩没有上过前线,但他从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图片和各种传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和营养而成功地写成美国第一部 战争小说 ,一部真正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

作者从视听两个角度出发,既有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又有听觉上的不断冲击,一部声色俱全的立体战争片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此过程中,大自然的冷漠无情和淹没一切的力量也被传达出来。

一、从视觉角度看 勋章 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斯蒂芬 克莱恩在 勋章 一书中大量使用颜色描写。


据统计, 勋章 一书中颜色词的出现频率高达六百次之多。

G oet he 认为,颜色并不仅仅是颜色,而是具有内在含义的象征物。

红、黄、蓝、绿、黑、白、灰、紫等颜色词的反复出现,把小说的背景描摹成一幅五光十色的现实画布。

这使读者在作品的色彩词中和在整体效果中,得到其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的悲观的自然主义风格。

克莱恩深受美国印象派艺术家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其独特的色彩运用,有的画家更是将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的目的,用色彩象征主题。

这类绘画的夺目之处是其亮丽的颜色、缤纷的画面与流动的光影。

印象派运用色彩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是基于对传统的 固有色 的反叛。

他们一改西方传统的褐色油画的技法,代之以赤橙黄绿青蓝紫光谱七色的绘画手法,尤其注重表现物体在光线作用下呈现的丰富斑斓的色彩变化,努力捕捉这瞬间变化的色彩留在他们眼中的印象[2]。

与印象派画家一样,克莱恩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运用大量色彩词汇,光谱七色更是他常用的色彩。

如 勋章 开头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寒冷迟疑地从大地上退去,随着薄雾逐渐散开,可以看到一支军队分散在山坡上睡觉,景色由黄转绿,这支军队苏醒了,战斗的传言使它激动得颤抖起来,它将目光投在路上,这道路由长长的泥泞小径逐渐变宽成为大道,一条在两岸阴影里稍显琥珀色的河流潺潺流过军队的脚下。

夜晚,当河水变成忧伤的黑色时,人们可以看到河对岸远山低处敌军的营火像红色的眼睛似的闪烁着[3]3。

仅在这一小段文字中,克莱恩就用了5个颜色词,其使用频
116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7年第7期
率之高足以得到证明。

(一)红色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是一个贬义很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 e(血战);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red ho t po liti ca l campa i gn激烈的政治运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fl ag(危险信号旗)。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表示红颜色的词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斗输掉了,巨龙迈着不可征服的步伐走过来,密林中的军队不知所措,在降临的夜幕中辨不清方向,马上就要被吞噬了,战争,这头红色的野兽,战争这个喝饱了鲜血的神衹一定已经喝得不能再饱了[3]91。

战争是 红色的巨龙 、 红色的野兽 、 红色的魔鬼 ,长着 红色的翅膀 ,发起 红色的攻击 ,有着 红色的病态 ,而战士们有着 红色的面目 、 红色的眼光 ,发出 红色的欢呼 ,这一系列红色使读者产生野蛮与暴力、厮杀与流血的联想。

这正是自然主义作家对人类本质及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得知,人类处于生物进化的初级阶段,仅具有动物的本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人类要想生存,靠的不是上帝的庇护或信仰的帮助,而是战胜他人的力量。

所以说生存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唯一动机,而暴力是得以生存的唯一途径。

可见,克莱恩如此频繁地使用红色的目的就是要加深读者对人类的暴力与残杀本性的印象。

(二)黄色
在西方文化中,ye llo 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J 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它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

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书籍,如ye ll ow press(黄色报刊)外,还表示卑鄙、胆怯,如ye ll ow dog(卑鄙的人),yell ow streak(胆怯),yello w-li vered(胆小的)。

在战争打响之前,作者这样描述道:
从外面进来的阳光照在上面,使其反射出一缕淡黄色的光[3]5。

东边的天空出现了一小片黄,好像为正在升起的太阳铺的一块地毯。

在这黄色映衬之下,上校巨大的身影骑在巨大的马背上,好像一个黑色的图案[3]17。

这些黄色的使用,为整部作品设定沉重、阴郁的基调,也为后文弗莱明的怯懦、临阵逃脱的行为埋下伏笔。

(三)蓝色
蓝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较多。

它象征高贵、高远、深沉,如b l ue b l ood(名门望族),blue ri bbon(最高荣誉的标志), blue l aws(严格的法规);它还象征忧郁、沮丧,如f ee l bl ue(不高兴),Th i ngs l ook bl ue(事不称心)。

小说中北方士兵的军装就是蓝色的,这种颜色在行文中伴随着士兵们的行动反复出现。

下面一段记录的便是自远处观察到的战斗情景:
吞没在战火硝烟里的蓝色队伍像一条被脚踏上的蛇一样扭曲翻滚着,头尾由于恐怖与愤怒而痛苦地来回摆动着[3]123。

此处传达出一种忧虑、冷清的感觉,也象征着人们在冷漠无情的大自然面前受其控制、无能为力的心情,从而可以得出人类在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失败是唯一结果。

二、从听觉角度看 勋章 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一个人发不出声,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部分文学作品缺乏贴切的声音描写,甚至从作品中感受不到 声 ,就算不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里的 声 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能激起读者兴趣的 声 ,是文学作品内容所体现的感染力,是一种无声之 声 [4]。

所以,出色的声音描写,既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活动环境的气氛和特征,又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同时,激发读者的联想,参与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增强作品的现实感染力度。

勋章 作为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假如抛开声音,单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无论多么出众,那也只能算是一部 哑剧 。

除了大篇幅的对话之外,小说中对声音描写的地方不下一百处。

这些声音的出现,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听觉。

(一)以声传声:激发读者的听觉联想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家对声音进行描写时,利用现实中所存在的、我们最熟悉、感觉最敏锐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形容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声音,使之在音色、音调上更具体,更贴近读者,从而启发读者在听觉上的丰富联想,得到更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

人们不断升温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同时脸上显出急切紧张的神情。

很多人嘴里低声嚷着,这些压低了的欢呼声、吼叫声、咒骂声和祷告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声音的潜流,构成一支带有野蛮味道的歌曲,和着战争进行曲的共鸣,听起来跟吟咏似的,很怪异。

小伙子身边那个人嘴里在叨念着,其中有一种柔和稚嫩的成分,就像婴儿在自言自语[3]44。

在这里,人们的欢呼声、吼叫声、咒骂声和祷告声被比喻成歌曲、吟咏和婴儿的喃喃自语。

这两例都是对两个极端的对比,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

新兵团就像一串爆竹,一旦点燃,势不可挡,直到火药燃尽,它吱吱地飞上天空,然后轰的一声巨响爆发出巨大的力量[3]91。

在这里,新兵团的士兵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被比作燃响的爆竹,势不可挡。

然而,爆竹又容易让人联想到转瞬即逝的美好。

他们的士气如虹在残酷的战场上,在对人类充满敌意、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终将一败涂地。

所以主人公的逃跑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

在作者笔下,残酷的战争和平静的自然同时并存,我们可以从他的声音描写中略见一二:
过了一会,火枪的声音逐渐减弱,隆隆的炮声也远去了,太阳突然露出脸来,照耀着树林,昆虫有节奏地鸣叫着,好像同时磨着牙齿,一只啄木鸟大胆地伸着脑袋啄着树干,一只小鸟轻快地飞着,远处回荡着死亡,而在这里自然界似乎对那充耳不闻[3]59。

在此段中,一边是两方军士在决一死战,另一边却是平静祥和的大自然。

人类拼得你死我活,大自然却漠然相对,依旧自我
117
域外采风 李 晶/ 红色英勇勋章 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如故,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此处作者将人类放置在一个残酷无情的环境中,一个无法控制的巨大压力下,看他们如何苦苦挣扎,与外力进行徒劳的较量。

大自然在捉弄亨利 大自然中 微不足道的东西 ,大自然可怕的目光时时刻刻盯着他。

他怎能逃离这连其中的杂草所发出的声音也能淹没炮声的丛林呢?
他要赶紧甩掉后面如同人在说话一样的枪声。

他在树林里一步一步强行走着,趟得树枝草叶哗哗作响。

缠在腿上的匍匐植物的枝蔓从树皮上被扯断时发出刺耳的声音。

刷刷作响的小树不甘示弱,也要让世界知道他来到了这里。

他无法和自然取得和解,他艰难地走着,树林则大声地提出抗议[3]58。

由于对战争的恐惧,弗莱明开始逃跑。

在其逃亡过程中,连大自然都站在与他对立的角度上,并通过各种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抗议。

如此一来,人类所要面对的恐惧,不仅仅是战争,更是大自然这个真正的主宰者。

克莱恩从特定的现实环境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对抗冲突中,提炼出 恐惧 这一要素以验证人在强悍无比的环境中的受控性,在环境这个无形 控制器 的左右下,人陷入绝望与恐惧的深渊,受控于自然法则与本能,自由意志与尊严丧失殆尽。

从恐惧中逃离继而陷入另一种恐惧,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自然与人的对抗性使得人渴望从自然环境中觅得 庇护所 的愿望被击得粉碎[5]97-98。

亨利可怜无奈的处境再一次暴露了整个人类在冷漠无情的自然中绝望无援、尊严丧失的可悲境地。

总之,以声喻声的艺术妙用就在于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以读者熟悉的声音表现对象,更容易激发读者听觉上的联想,从而使艺术对象变得生动、形象,达到作家想要的立体效果。

(二)以形写声:激发读者的视觉想象
在描写声音时,作者除了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来准确恰当地进行比喻形容外,还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来加以显示,激发读者在视觉上的联想。

因为视觉形象接受的信息大约要比听觉大三倍,因而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

这时炮声终于停了,传闻又在射击掩体里的士兵中间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可是其中大多数是黑色的鸟儿,它们在离地面不高的地方郁郁寡欢地拍打着翅膀,不肯张开希望的翅膀高高飞翔[3]115。

此处一反以往做法,听觉的形象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

这传闻声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形象: 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大多数是黑色的鸟儿 。

把声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常见形象,具体、生动,使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感觉,和声音同时被传递的信息就是士兵们在被恐惧笼罩时的沮丧心理。

枪声一直在跟着他们的脚步走。

有时好像被赶回去一点,可它总是更加厚颜无耻地又返回来。

士兵们嘟嘟囔囔地咒骂着,不时朝枪响的方向恶狠狠地瞪一眼[3]117。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枪声进行直接描述,而是把它物化了,成为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具体形象。

士兵们的反应,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战情绪。

身后的枪炮声就像穷追不舍的金黄色的猎犬的狂吠,声音越来越大,先是震耳欲聋的欢快的爆裂声,然后,当太阳平静地升起,把耀眼的阳光射进晦暗的树丛时,又变成一阵阵的长鸣。

树林就像起了火一样毕毕剥剥响成一片。

把枪炮声比作 猎犬 、 起火的森林 。

炮弹从他头顶呼啸而过,他一面听,一面想象着炮弹张着大嘴冲他笑,露出一排排残酷的獠牙[3]53。

炮弹又进一步变成可怖的怪兽。

通过以上各种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的方法,作品中的战争被鲜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激起读者对战场的想象和自觉构建。

科学证明,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感受,各种外界信息通过视觉更强烈地刺激人的大脑,因而给人的印象更直观、更深刻。

以形写声的艺术描写方法,是充分利用视觉感受的深刻性、直观性,将不易摹写的、无形的声音具体化,造成生动直观的艺术画面,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更强有力地作用于读者,从而使读者调动自己的感受,引发联想,构建出一部立体画面。

勋章 这部以美国内战为蓝图的经典作品,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战争淋漓尽致的复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同时运用视听两个角度去进行创作,构建出一部有声有色、立体效果很浓的战争小说。

行文过程中,无论在哪一方面,大自然的冷漠无情和淹没一切的力量都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而阐发作品的主题:在冷漠的世界中,人已无异于他类,也无法摆脱其被摆布、受控制的地位。

各种力量正在紧紧地困扰着现代人,现代人正如触网之蛾,必遭绝望和悲剧,这便是典型的自然主义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杨琪.现实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冲突碰撞 略谈斯蒂芬 克
莱恩的 红色英勇勋章 [J].中州学刊,2001(6).
[2]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3]斯蒂芬 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M].刘红霞,译.天津科技
翻译出版公司,2003.
[4]李国春.论声音描写的艺术[J].枣庄师专学报,1999(1).
[5]杨金才.评 红色英勇勋章 中的战争意识[J].外国文学研
究,1999(4).
118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7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