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一句话谚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龙的一句话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白话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关于龙的一句话谚语,我们来看看。
1. 二月二,龙抬头
2.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3.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4.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5.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6. 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7. 龙肝凤胆拢歹医。
8. 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9. 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10. 龙斗鱼损。
11. 龙多旱,人多乱。
12. 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
13.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14.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15. 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16. 龙逢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17. 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18.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19. 二月二,龙抬头。
20. 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21. 龙行熟路。
22. 龙眼识球,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23. 云从龙,风从虎。
24.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25.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
26. 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
27. 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
28. 龙行一步,草木皆舂。
29. 龙行一步,鳖爬十年。
30.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青山草木春。
31. 龙虎相斗,鱼龟遭殃。
32.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33.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34. 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35.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36. 二龙相斗,鱼鳖虾蟹受伤。
37. 独龙难斗两头蛇。
(一作强龙。
)
38. 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39.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40.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41. 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42.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43. 擒龙不怕浪涛涌,打虎不怕虎逞凶。
44. 蚯蚓成不了龙。
45. 涉浅水者得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46.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47. 身无斩龙刀,也敢下东海。
48. 是龙来去大海,是蛇草里钻。
49. 是龙到处行雨,是蛇到处伤人。
50. 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龙的介绍
龙是我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详细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开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
龙,但二者其实不相同。
我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我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龙的形象
《说文解字》中曾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却只字未提。
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详细饱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其声如戛铜*。
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埋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龙的形象特点为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中外差别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而欧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我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但其实其实不只是如此。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东方龙无异。
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壮大,龙和蛇的负面涵义被放大,其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从此西方龙就常与邪恶画上等号。
但是西方龙与东方龙的区别其实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区别。
就如同**和其他伟人所说的:"好与坏,善与恶,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目前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东西,而且好坏的评判往往还与评判者本身的立场有关-这就是辩证的思想。
虽然还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能证明龙是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但它在人类所留下的传说中显然也同样符合辩证法。
有我国学者提出把"我国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欧美人习惯称我国龙为"Chinese 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