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中国古代称毛发黄而未黑的孩童为“黄发”,又常用“垂髫”来指代老人。
C. 《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郭沫若。
D.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垂髫:古代男子成年要加冠,而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孩童。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B.没有写传统节日。
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
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 D
【解析】【分析】A. 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
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
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B. 李商隐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C. “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皇后的礼帽。
体育竞赛中蝉联冠军即是卫冕成功。
D. “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答案】 C
【解析】【分析】C.错在“后来专指皇后的礼帽”。
应该是:后来专指帝王的皇冠。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注意新闻问题的把握,专有名词的理解以及年代的称谓。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辞,“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辞。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6.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 A
【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狼》《鸽异》都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B. 韩愈、柳宗元、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吃月饼、赏明月、家人团聚等习俗。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是指汉水南岸,由此可知,“益阳”原指益水北岸。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11.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________。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________。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________”。
(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________。
(5)“沉鱼落雁”这一成语中“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四大美女中的________。
【答案】(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解析】【分析】(1)弄璋,汉族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中的“靥”即酒窝儿。
(3)女子十五岁被称为:及笄
(4)“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5)此题考查了对四大美女常识的识记.此题答案为:王昭君
故答案为:(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答此题学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积累。
例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成语“刮目相看”“淡泊明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孙权劝学》《诫子书》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三篇课文。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给地方命名。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据此,河阳可能位于黄河的南面。
C. 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 史书体例多样,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如《左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如《史记》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中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不叫“阳”。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14.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答案】 A
【解析】【分析】A.正确。
B.《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才指儿童;“弱冠”是指二十岁,不是童年。
D.是28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5.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答案】 A
【解析】【分析】A.说法正确。
B.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C.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王侯夫人的自称。
D.夫子:古时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6.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给下面《二十四节气歌》横线选择正确的节气名。
()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________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________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________岁底庆团圆。
A. 大暑清明大寒冬至 B. 清明大暑冬至大寒
C. 清明大暑大寒冬至
D. 清明盛夏冬至大寒
【答案】 B
【解析】【分析】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根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和“冬雪雪冬小大寒”可以确定选项应该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要建立在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并且明确的知道每个节气的名称。
17.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
的醇厚酒香而陶醉。
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
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
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
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
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
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1)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甲骨文、篆书、隶书的“酒”字,都表示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水,右边的“酉”字代表盛酒的容器。
从书法中的“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
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相关诗句很多,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借问酒家何处有——唐·杜牧《清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
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的菊花和酒。
(3)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说清楚饮酒开车的危害,从安全和守法的角度劝说,不能偏离“酒后不能开车”这一劝说主题。
1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无题》《泊秦淮》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商隐、杜牧,二人并称为“小李杜”。
B.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又称“大年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眼,有除旧迎新之意。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金经”指佛经,“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烽火台。
D.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在历代是不尽相同的。
【答案】 C
【解析】【分析】C.“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
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话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
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语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2)注意突出题干的要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3)注意与“孔子”和“孟子”相关的内容。
(4)注意谈论的重点“合作共赢”。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表述不正确。
“白露”后还有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错误。
且“大寒和小寒”应该改为“小寒和大寒”。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多方面的能力: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
平时学习时要熟练记忆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常识,掌握常用修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