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万州二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州二中高2015级高三下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万州二中何格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束.缚(sù) 倒.春寒(dào)棉里藏针令人咋舌
B.赧.(nǎn)然使劲.(jìng)缔造者暮然回首
C.档.次(dàng)脚癣.(xuǎn)林荫道张皇失措
D.颤.栗(zhàn)着.(zhuó)意洽谈会义气风发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款送礼禁令让传统节日的食品——月饼纷纷回归本真味道,也让不少曾奔波于迎来送往、淹没在觥筹交错之中的人获得一份清.静.。
B.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C.在被戏称为“石灰窑工业园区”的强拆现场,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40多座小石
灰土窑顷刻间分崩离析
....,被彻底拆除。
D.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
我们不必为曾经犯过的错误而在心里耿耿于怀
....。
3.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毋庸置疑,“最严交规”设置的初衷,而在严惩藐视法规尊严和人的生命安全的野蛮驾驶者。
因此限速、交通灯、标志线等设置应该是。
倘若,且滋生道路通行速度无谓缓慢或引发事故等弊端,则有违“最严交规”设置的初衷。
①并不在处罚,更不是要“坑爹”
②并不是要“坑爹”,更不在处罚
③人性化而科学的
④科学而人性化的
⑤因限速随意设置等而导致无辜者受罚
⑥导致无辜者因限速随意设置等而受罚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除了华夏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决定,还有其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是与祭天结合,敬天祭祖、崇拜神灵,成为一种礼制。
《礼记·玉藻》正义引用郑玄之言:“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晚服之事也。
”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这记录了当时天子大祭时所穿服饰的形制,即头戴饰十二旒的冠冕,每旒要以五彩丝线穿玉,前后下垂齐肩,身穿天子专用的龙袍,然后才可以祭祀天帝宗庙。
周代的礼仪,多出记录了敬天崇神的服饰规则: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这就规定在这个月令里,尽量减少妇女劳务,严格禁止妇女过分地妆扮修饰,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因为所有这些都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
所以不得有误,,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的服饰首先是关系到崇敬天地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神通过特定的服饰和一定的仪式与人相连。
可见当时的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也就是周礼中问什么对人们衣着服饰有着详细而又繁琐的规定的原因了。
这里,“别禽兽”的“衣”与人逐渐统一,且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化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衣”,这样,服饰便进一步由“天”“人”合一的中介,一变而为人的符号化指意,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与祈福,从而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
此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国家的需要,改造或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所以从汉代起,封建帝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虔诚的祭天仪式合为一体,相提并论,从而使服饰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后代统
治者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在大一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统摄下,中国的舆服制度虽历代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追求森严的等级和尊卑的秩序为其主要目标,而这种追求又是以根本上寻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间的具象化为其深层意蕴的。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文章有删改)
4.下列不属于
...古代服饰文化注重特定材质和颜色,讲求等级秩序的原因理解的一项是()A.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服饰上便对色彩、样式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
B.古时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山间河谷枝条随处可见,葛藤纵横交错且其纤维细长柔韧,适宜纺织编织,制成的麻衣“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C.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其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D.中国服饰质料上以葛藤丝帛为主的特征,不仅在外观上使人类和大自然亲密与共、和谐相处,而且在内蕴上也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5.下列各项表述,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古代妇女在季春之月都被严禁过分地妆扮,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B.周代以后的统治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改造并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
C.服饰与人逐步融合,首先发展为“天”“人”合一的观念,又由这一中介一变而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和祈福,又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
D.郑玄在《礼记·玉藻》中的话,说明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6.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7---9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
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
”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
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
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
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
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
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
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
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
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
”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
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
唯君熟思之。
”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
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
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6分)
⑵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和君贶①题潞公东庄
(宋)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②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贶,读kuàng ②萧相:即萧何。
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此时司马光退居洛阳。
(1)请简要分析首联和颔联的写景手法。
(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________________,。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那水那巷那情
苏沧桑
①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②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船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圹。
两岸一桥相隔住,乌镇对过是桐乡。
”
③水是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
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而他的战马则化为一条青龙潜于乌镇河底,以它的鲜血养育了这
方土地。
满街不见那株古老的银杏,车溪水却似乎格外有一种灵性。
初秋的晨雾中,河水闪耀着温柔的波光,浮萍点点,仿佛一群恬静的少女,正掀开层层薄雾浓纱在无声地歌唱。
然后,便有小船的“咿呀”声,或是船上马达的“突突”声,伴随着早起谋生的船夫船娘们长长的吆喝,车溪水霎时热闹了起来。
④沿水而立的,便是那亭亭的水阁了。
水乡人的家多是一半在土上一半在水里,因而也就有了依水而建的水阁和这一衣带水、连接成片的水巷了。
水乡的街道大多建在河塘边,水乡人的房子则是面街背水,房子较窄的,就在河面上架起阁楼。
传说从前的车溪河边,有一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石磨子和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好似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子也转不过来了。
倒是豆腐倌的女儿聪明,对父亲说:前面是街,左右是店堂,只有往后边河面上挪了。
于是他们就在后门,往河面上接伸出几根木头,架起了一个水上阁楼,房子立刻宽敞了许多,这也就是水乡第一个水阁了。
消息流过车溪水,一传十,十传百,河面上的水客也渐渐多了起来。
水阁或方方正正,或高檐翘角,静静倒映水中,端的是仪态万方、玲珑剔透,自有一番韵味儿。
人们便在层层叠叠的水阁间隔水相望,洗衣淘米、道东家说西家,或是干脆依水依船地做些小买卖。
自然也有以船代步的,便有了这北方胡同般的水巷了。
无论是小吃摊、茶馆,还是棉花铺子、米店、杂货店均是应有尽有。
坐在靠水的茶馆的长板凳上,咬一口姑嫂饼,呷一口粗叶茶,那一份浓浓的香甜和淡淡的乡土气息常常使人留连忘返。
⑤而水巷是不能没有桥的,听水乡人说,乌镇的桥可是“木劳劳”地多,数也数不过来,最高最热闹的当然得数“高桥”了。
青青石板桥,烙着岁月的印痕,流传着许许多多相似或不相似的故事,而今成了水巷的中心。
每到集市,水乡人便乘了舱船,或摇了乌篷船,成群结伴从四方赶来,高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闹市区。
人们在高桥下做着各种买卖,闲来便吃几口茶,抽几袋烟,拉几句家常。
孩子们呢,则在人群中穿梭嬉闹,任水巷传递着他们童稚的笑声。
到了黄昏,水巷也早早地安静下来,只有几句吴侬软语轻轻地在夜风里,在平静的车溪水上荡漾……
⑥想像自己曾是水巷的女儿,生于水乡长于水乡,梳两根乌油乌油的大辫子,穿一身白玉兰衣裙,摇一条小小木船,赶去参加水乡人“起于朝花,尽于端午”的盛大的庙会——香市。
只为看一眼城里来的那个戏班子里美丽的花旦,然后在姑姑嫂嫂“咯咯”的笑声里,手捧一束檀香许一个虔诚的心愿,再到土地庙前的水潭边,汰一汰“蚕花手”,心满意足地想:这样啊,我家的蚕宝宝就无病无灾了,我们就可以过个好年了……
⑦水乡人静静摇他们的船,静静养他们的蚕,静静过他们与世无争的日子,脸上溢着一种幸福与满足。
莫非是这土这水这巷赋予他们这宁静如一的禀性,永远不会老去?
⑧乌篷船“咿咿呀呀”摇走了我遥远的遐思。
回首,水乡的水,水乡的巷,水乡的一切在眼里重新模糊,如一首纯朴的田园诗,只留给我一个淡淡的影子。
13.文章开头说:“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如何理解其中“梦里”二字的含意?(2分)
_____________
14.第三段中作者写苕溪水的传说,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
15.本文以乌镇的水巷为线索,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5分)
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现实,谈
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7分)
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8.下面语段中有语病和标点有误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
(4分)
①部分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了议案,建议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的
罪名,以发挥法律引导向善的作用。
②这有助于遏制不良风气的滋长,但是,法律毕竟不是道德。
③道德虽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却不具有强制性。
④怎样让整个社会都奖励善行?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
⑤我们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因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1)有语病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2分)
(2)针对语病的修改:(2分)
19.请概括慕课的五个特点。
(5分)(每条不超过6个字)
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
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
它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
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20.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忠而被谤①,信而见疑②,辛弃疾一腔忠愤、③悲歌慷慨、④抑郁无聊之气,皆寄之于诗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希冀的是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尽管⑥英雄无用武之地,“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⑦“落日胡尘未尽,西风塞马空肥”,⑧使⑨他“识尽愁滋味”。
直到他赍志长逝,也⑩未能“了却君王天下事”,却⑪反而⑫因此而“赢得生前身后名”,获得伟大的爱国词人美誉。
(1)①②⑤⑥⑨⑩⑪⑫必须删去的一项是____;不能删去的一项是;
需要将修改为。
(2)③④⑦⑧四处标点,有错的一项是。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在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经常告诫他的员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是大鱼
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你比别人快,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机会。
(2)公园里,白杨高大,银杏十分矮小,一位父亲指着这两排树对孩子说:“这些
树都是小树苗时候同时栽下的,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同样的条件,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孩子一时没有回答出来。
父亲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
(3)一位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说:“车祸,不是速度快惹的祸,就是速度慢惹
的祸。
开得太快,是自已撞上了别人;速度太慢,就是被别人撞上了。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万州二中高2015级3月月考考试
语文答案
1.C (A. 束shù绵 B. 使劲(jìn)蓦然回首 D.意气风发)
2. B (A. “清静”指安静,不嘈杂。
“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B. “固然”表示承认这一事实,也不否认那一事实。
“纵然”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