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杂志》(1904)问世
二、发展(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中国现代教育家: 蔡元培、胡适、郭秉文——高等教育 廖世承、舒新城——中等教育 俞子夷——小学教育 黄炎培——职业教育 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社会教育 外国现代教育理论 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实验研究 20年代前:自习自学(1914)、暗示法(1915)、废止记分制、 分组教学(1917)、复式与二部制教学(上下午分开轮流上 课)、五段法教学 20年代: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 问题教学法、卡片教学 、学制实验 30年代: 中国化问题——“小问题”实验(教材、阅读、识字、 习字、书写、算术教学、音乐教学、作文教学、 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等 教育科学著作 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 各科教学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等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实证化思潮大体可分为两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研究运动和实验教育学。 (1)儿童研究运动: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持续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研究 “儿童”的热潮。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的校长 霍尔表现得尤为热情,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 了教育改革措施,从而被誉为“儿童研究之父”。 (2)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一种主张用新方法 来进行教育研究的思潮在欧美崛起,即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定量的教育研究随 着实验教育学的诞生在20世纪前30年达到了全盛时期。
(二)实证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三)实证化潮流的兴起
1、19世纪实证化的倾向 19世纪社会科学理论上实证主义的倾向是非常明 显的。这种倾向基本上假设在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有着 基本的一致,因此,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适 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 但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来说,其作用更多在于制 造了一种实证的文化。教育中的实际的定量研究如实 验研究、教育调查等,很难说是一种明确的实证主义 认识论为指导的。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直接运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教育。
复习题 1.简述外国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2. 简述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二、实证阶段
(一) 实证化研究的由来 18世纪启蒙运动,科学和技术成了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的 武器,定量等实证的方法至少在理论上就与社会的规划和设计联 系起来了。19世纪20年代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创立使实证正式成为 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取向。 实证一词源于拉丁文,具有确定、明确、确实的意思。 欧洲16世纪以后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要求知识的 “确定性”,因此,实验的自然科学被称为“实证科学”。实证 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统计、测量、实验.
(二)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 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从事教学的社会 学研究者。对定性研究的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他们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社会生活,把 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所 依靠的是亲自收集资料。
(三)定性研究繁荣的原因
(四)定性研究地位的确定 进入70年代后,定性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定性研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具体的研 究方法、技术、策略、风格乃至研究观念上,都出现 了多样化的理解与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定性研 究还欠成熟,但同时也说明了定性研究已经从原来的 边缘地位,向教育研究的中心地位靠拢。 到70年代,定性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已 牢牢地确定下来,并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与拥戴。
三、特别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否定现代教育研究的历史 人物 事迹 否定教育科学 科系 课程 人才质量 教育研究实践(1958~1966):批判——模仿——实验——改革
四、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 拨乱反正 科研开放 机制恢复 人才培养 评价 : 水平:不能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日而语 问题:重复研究、跟风严重、权威主义、学术失范
第二章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章内容
国外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
第一节 国外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
一 、思辩阶段 这一阶段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意识朦胧,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离 出来。没有鲜明方法特征的思辨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占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康德和赫尔 巴特等人为归纳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辨多以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分析归纳为特点。 古希腊思想家对从个别中推导出一般原理的归纳法有初创之功。最 早把归纳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进行探讨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归纳 法在其弟子柏拉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归纳法进行系统研究, 并把它确立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逻辑方法的是亚里士多德。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教育理论的建树有着独特的贡献,人们大多在提到 他时,把他作为教育学的“开山鼻祖”。 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辨研究和理性考察的,是有着强烈思辨 传统的德国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德与赫尔巴特。
第二节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一、 产生(20世纪前10年)
1862年同文馆 1903年新学制 各省成立教育研究所 1906年政府颁布《教育会章程》 《教育世界》(1901)清末教育改革主要以日本为模式。《教育世界》
从1901年5月创办起到1903年12月《癸卯学制》颁布前,大量刊登了介绍日本教育 法规、学校章程的译文及论文。有的日本学者将《教育世界》视为清末中国人了 解日本教育的主要信息源之一 于上海创刊,半月刊,每月上、下旬出版,创办人罗 振玉,主编王国维。为该刊撰稿并提供译稿的,除罗、王外,还有张元济、高凤谦、 樊炳清、陈毅、罗振常及日本《教育时报》主笔辻武雄等。为中国最早的教育专 业杂志。
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 (一)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存在的必要性 无论是注重科学主义的定量研究,还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 定性研究,其存在都是必要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 在目的、宗旨、任务等方面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它们二者之间是 独立的,正是这种相互间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它们都有其存在的 必要。 (二)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日趋融合 1、现实的教学问题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 2、研究人员日益重视教育成品或技术的研究,而不只是事物本身。 3、教师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三、定性研究的兴盛 (一) 什么是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几乎不运用严格的统计程序,研究问题也不受操作化 变量框架的束缚,有些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才提出来的。 它主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处境、态度、 见解。 定性研究倾向于通过与研究对象的长期性接触,在他们自然 生活情境中收集资料。 定性研究较常运用的是参与性观察法与深入交流法。定性研 究的雏形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出现,在社会学领域运用较多。 到了60年代,定性研究才进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质性的 繁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