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畲语词汇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he She people was one of the ancient people living in the mountain areas amongst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Now they distribute mainly in some of the mountain areas in over 80 counties or cities in Zhejiang, Jiangxi, Guangdong and Anhui provinces. as well as Fujian.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side the She people with two languages: more than 1,200 people called “Huonie” li ving in the following four counties, Huidong, Haifeng of Luofu mountain area and Boluo and Zengcheng of Lianhua mountain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speak a language of Miao-Yao family, which are called by scholars the “She language”. And the rest 99% of th e She people including those in Chao’an, speak another language, which is called the “She dialect”, in order not to confuse with the She language. And in this paper we call both of them the She language.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language spoken by the She people living in Chao’an County in Chaozhou.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distribute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villages of Chao’an in Guangdong: Shiguping village in Fenghuang town, Wanyao and Shanli village in Guihu, and Ligongkeng village in Wenci.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exicon of Chao’an She language.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e language and the Min, Ke and Gan dialects and the minority languages around it,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investigate the using actuality of the language, and analyze the laws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var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trying to make 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e language category.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rrent language usage situation of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also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initial, final and tone systems of the language.In the second part, a list of the classified vocabulary is made.And in the third part, which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 ful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and other surrounding languages and dialects is done, that is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between Chaoshan Min dialect, Hakka, Gan and Yue dialects, Dong-Tai languages and Miao-Yao language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And in this chaptert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belonging and category of the language.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from lexicon perspective,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is a multilayered mixed language, in which the bottom stratum is maintained.
Keywords::She Language;Vocabulary;Compasion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I I
目录·························································································I V
前言 (01)
0.1 本文研究对象及意义 (01)
0.2 畲语研究成果简介 (01)
0.3 本文研究理论与方法:调查、描写、比较、分析 (03)
0.4 语料来源 (04)
第1章概述 (05)
1.1 潮安县地理人文概况 (05)
1.2 潮安畲族人文地理概况 (06)
1.3 潮安畲族语言简介 (07)
1.4 潮安畲族的声韵调系统简介 (08)
1.5 潮安畲语语音特点 (10)
第2章潮安畲语词汇 (14)
第3章潮安畲语词汇比较 (54)
3.1 畲语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 (54)
3.2 畲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比较 (71)
3.3 畲语中的古汉语词汇 (76)
3.4 一些来历不明的底层词 (78)
第4章潮安畲语的系属 (80)
参考文献 (83)
附录1 广东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民语言生活调查 (86)
附录2 发音人简介 (95)
附录3 潮安畲语语料标音 (96)
后记 (106)
前言
0.1 本文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畲民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山区的古老居民之一, 现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总人口709592人(2000年)。
1 畲族内部交际时,分别使用两种语言:居住在广东罗浮山区的惠东,海丰和莲花山区的博罗、增城四县共1200多称“活聂”的畲族使用的是属于苗瑶语系的一种语言,学术界一般称为畲语;其他占全国畲族总人口99%的畲族,包括潮安县畲族,使用的是另外一种语言,研究者称为畲话,以与畲语区别。
本文一律称为“畲语”,所说的“潮安畲语”,是指潮州市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有助于了解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同时通过其语音、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古台语底层,探讨语言(方言)的交流接触及其发展变异的规律。
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调查研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畲语研究成果简介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史图博和中国人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是畲语研究的开端。
而黄家教、李新魁《潮安畲族概述》(1963)则是最早对潮安畲话进行全面语音描写的语言学文献。
他们认为潮安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是一种近似潮州话而又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特点但又与汉语不同的语言。
这篇文章可谓是畲族语言研究的开山之作,从那以后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畲族语言的热潮,这些论文大部分都收在施联朱主编的《畲族研究论文集》(1987)里。
而且逐渐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畲话属于客家话,畲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则认为畲族有自己的语言。
80年末台湾学者张光宇的《福建的畲字地名与畲话》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1王远新.:《广东博罗、增城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途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九十年代以后,畲族语言研究依然是一个热点,除了越来越深入的区域研究之外,有一些专著也相继问世,焦点还是集中在畲话的语言归属上。
游文良《畲族语言》(2002)是作者30年畲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涵盖其亲自调查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省13个代表点的声韵调、单字音、基本词汇、语句、语法之描写,并且以现代壮侗、苗瑶、客家话、及现居点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与之比较,构建了畲族语言三个历史层次:古代畲语的底层成分,汉语客家方言的中层成分和现代畲族居住地的汉语方言的表层成分,其中的古畲语成分具体又分为三种,分别是古壮侗语成分、古苗瑶语成分和来源不明的成分。
可以说,这种三分法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呈现了畲族语言演变的可能轨迹。
然而,本书也不乏商榷之处。
例如“打”字,畲话读为taŋ3,刚好符合中古汉语“打”字德冷切的读音,这一读音至今在吴语的大部分方言区普遍存在,甚至已经成为划分吴语的标准之一。
粤东闽语潮州话也谓打为teŋ3,如“捶打”2。
但作者认为这个字在汉语客、闽、吴方言中无此说,属于畲话的独有特征词。
另外作者把畲话清去归阴平、以及次浊去归阴平的例字视为声调现象,但阴平归去声的例字视为畲话的特殊词汇(如蜂、葱、沙、姑等阴平字),在处理标准上也有失一致。
徐瑞蓉《长泰县磜头畲话的语音特点》(2001)调查的是福建省长泰县磜头方言,认为磜头畲话是一种以闽南话为主,兼有客家话特点又有自己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傅根清《从景宁畲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看畲话的性质》(2001)认为从浙江景宁畲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有近半数的字例为不送气清音的特点来看,畲话应该是一种接近闽语的汉语方言,这与游文良等研究者的看法不同。
然而该文仅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的单一特点来论断畲话接近闽语,未免失之武断。
况且景宁畲话这一特点与全国大部分畲话点全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的特点不相符合,从逻辑上来讲,景宁畲族应该是在迁徙过程中,吸收了闽语的不送气读法所致。
赵则玲、郑张尚芳《浙江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2002)结论倾向于支持傅根清(2001),认为畲话虽有接近客家话之处,但也具备了闽语特色。
而最新关于畲话的系统研究莫过于是2005年出版的游文良、雷楠、蓝瑞汤著之《凤凰山畲语》,该书系统地描写了居住在凤凰山区的潮州市和梅州市丰顺县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内容翔实丰富,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对畲族语言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语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
除此之外,文中关于古畲语词汇考也不乏精彩之处,框架上基本延续了游文良2002年在《畲族研究》中提出的三个层次说。
此外还有台湾学者吴中杰的《畲族语言研究》,作者对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的畲话进行了和广东
2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第17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增城的畲语进行大范围的田野调查,透过横向的比较研究,提出内部分片的标准,并且首次从语法的角度对畲话和畲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另一值得肯定之处是比较重视语音演变的规律,考出部分被视为来源不明或当作底层词的常用词。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在历史人文的变迁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而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显得十分密切,在关注语言学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把目光投向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等等,这样才能与语言研究相得益彰。
近年来,人类学学者谌华玉对凤凰山畲族开展的人类学研究也十分值得我们的关注。
0.3 本文研究理论与方法:调查、描写、比较、分析
(1)语言田野调查:亲自到方言点对合适的若干调查对象进行语音、词汇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
语言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以方言调查为基础的,调查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发音人的选择上,以当地退休干部、中小学老师为主,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调查内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方言调查字表》调查单字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资料室所编之《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为主,辅之以中央民族大学所编之《苗瑶语调查词汇调查表格》调查词汇。
(2)描写语言学方法: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总结其语言特色,力求全面而真实地反映该方言系统所特有的面貌,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做好准备工作。
(3)比较语言学方法: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透过横向的比较研究,规律,这才是理论的研究。
所谓规律,无非是共时的结构规律和历时的演变规律两方面。
历时的演变或者是纵向的自变——从前代语言继承下来的变异;或者是横向的“他变”——受通语或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异。
这都必须详加分别,如实地观察,然后做出科学的结论。
(4)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拟在对畲话的描写与比较研究中,试图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同时进行量的统计与分析,再由量的分析结果反过来验证并深化定性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从而使论证过程和所得结果更客观、科学与精密。
0.4 语料来源
畲族是生活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畲族人民在历史上的辗转迁徙,使得畲族语言不断地与南方诸方言互相渗透,这才形成了现代畲话这样一种既有古越语残存,又有南方方言(特别是客闽方言)渗透痕迹的复杂语言系统,因此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涉及的语言材料(包括南方诸方言材料和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也特别多,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所用来比较的语言材料文献。
关于粤方言:本论文所涉及到粤方言的材料与论述,大多以李新魁等的《广州方言研究》及白宛如主编的《广州方言词典》为据。
关于客方言:本论文所涉及到客方言的材料与论述,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张维耿、赖江基、林立芳、林运来编《客家话词典》和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编《客家话通用词典》为主要依据。
关于闽方言:本论文所涉及到闽方言的材料与论述,以李如龙《福建方言》和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及本人调查所得为据。
关于赣方言:,本文所涉及到的赣方言的材料和论述,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为主要根据。
关于吴方言:本文所涉及到的吴方言的材料和论述,以北大中文系编的《汉语方言
字汇》(第二版)以及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为主要根据。
关于壮侗语:本文所涉及到的壮侗语的材料和论述,以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和张均如等《壮族语言研究》为主要根据。
关于苗瑶语:本文所涉及到的苗瑶语的材料和论述,以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编《苗瑶语方言词汇集》和王辅世、毛宗武《苗瑶语古音构拟》为主要根据。
第1章概述
1.1 潮安县地理人文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潮安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韩江贯穿全县南北96公里,南连汕头经济特区,县城距汕头港、汕头机场各10多公里,处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金三角”地带。
属亚热带地区,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四季常青,全年日平均气温21.4℃。
全县辖18个镇和1个国营林场,设置461个行政村和28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238.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3万亩,山地、丘陵面积60万亩,2003年末人口107.65万人。
3
1.1.2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自置海阳县起,潮安县已有1673年的历史。
秦汉期间,隶属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设立海阳县,改属东官郡管辖,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义安郡,郡治设在海阳县内。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全国撤郡设州,翌年,义安郡改名潮州(因本州东南部濒临大海,以“潮水往来复”之意得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恢复义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义安郡再次改称潮州。
唐玄宗天宝六年(742)改州为郡,潮州改名为潮阳郡。
唐乾元六年(758)复属潮州。
元代,潮州改称潮州路总管府。
明清两代,潮州改为潮州府。
宋代以后,海阳县幅员逐步缩小,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出永宁、祟义、延德三乡另建揭阳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废揭阳县,重新并入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划光德乡的弦歌、清远、汫洲三都,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怀德乡的隆眼城、秋溪、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海阳县的下外莆、中外莆、上外莆三都和揭阳县的蓬州、砣江、鳄浦,饶平县的苏湾,共7个都,置澄海县。
清乾隆三年(1738)又割出海阳县的丰政都和揭阳县蓝田都,大埔县的清远都,3以上材料引自潮安县人民公众网htt p://www.Chao’/cagl/xqjs.asp
嘉应县的万安都,组成丰顺县。
辛亥革命后,海阳县先后隶属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
1914年1月,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改称潮安县,属潮循道。
1936年,潮安与潮阳、揭阳、澄海、饶平、惠来、普宁、丰顺、南澳、汕头同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分署,专署设在潮安,后迁往汕头。
1951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东办事处在潮安县成立,同年11月,撤销粤东办事处,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东行署。
1953年1月,拆县属和城属的城关镇,设潮安市,当年改名潮州市,县市平行并立,同属粤东行署领导。
1958年底,撤销潮州市建制,并入潮安县。
1979年8月1日,恢复潮州市建制。
1980年1月,以潮州镇和下津、六亩、卧石、黄金塘、社光5个大队的地域重建潮州市,县、市再次分开建制。
1983年7月1日,县市合并取消潮安县建制,统称潮州市。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的同时,恢复潮安县。
县城设于枫溪。
1992年4月23日在枫溪挂牌办公。
同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县城迁址庵埠。
4
1.2 潮安畲族人文地理概况
畲族是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正式作为一个民族的族称,始见于南宋中叶。
在此之前,畲字常常用以指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或火种之田,这从“畲”字本身的字形即可以看出。
历史上关于潮汕地区畲人的记载资料不少,但年代比较晚,如南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记载潮州有畲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輋人”条说:“澄海山中有輋户。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褥。
”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广东通志》关于潮州府的记载云:潮州府饶平县多山峒……。
弘治十四年,凤凰村民苏孟凯自称斗老,聚众千余作乱。
6特别是南宋时潮州的畲族人民起义抗元的传说,在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潮州畲族首领许夫人在凤凰山建立畲家军,并联合福建漳州畲族首领陈遂(即陈吊王)和各路畲军,前往泉州讨伐降元的宋臣蒲寿庚。
畲家军的抗元斗争一直坚持了36年”。
7 以上史料中所提到凤凰、凤凰山应该是就今潮安县凤凰山,因此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畲族人民都有祖籍广东凤凰山的传说。
据毛宗武、蒙朝吉的研究《畲4以上材料引自潮安县人民公众网http://www.Chao’/cagl/lsyg.asp。
5李新魁,黄家教:《潮安畲话概述》,选自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第298页,民族出版社,1987年。
6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第25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州市志》第139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语简志.概况》,“约在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已形成一个比较广阔的畲族先民聚居区,他们在这个三省交界地区居住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前后,才有一部分陆续从汀(州)、潮(州)一带往闽南、闽中、闽东、闽北以及浙江一带移动。
”8但是,据《隋书·南蛮传·序》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俚,曰獠……。
”而“僚人亦称蛮僚或僚蛮,是自古居住在闽粤赣边界的土著。
南宋以后,被称为畲、疍的民族,就是僚人的后裔。
”9据此推断,畲族人民的祖先在潮汕地区已经生活了千年以上的历史,确实是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现在的潮安县畲族聚居在潮州市东北面的凤凰山脉,分布于凤凰镇的石古坪村,归湖镇的碗窑、山犁村、溪美岭脚村,文祠镇的李工坑、黄竹洋村,意溪区的雷厝山村,人口1800多人。
10不到潮安县人口的0.1%。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民没能把自己祖先的历史记载下来。
而现在居住在这里的畲族居民,并非是本地的土著居民,他们大都是明清时期从福建闽西一带迁进来的,经过几百年的接触和融合,今天的潮安畲族已经高度汉化。
人类学者的调查显示,潮安畲族已经完全融合进汉族社会,“目前凤凰山一带畲族村民的生活却已基本完全汉化。
除了国家法定的少数民族身份,以及个别保留在历史文献和社会记忆中的零星文化遗存外,凤凰山畲族群体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生产生活还是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已和周围的汉族社会没有什么两样。
”11
1.3 潮安畲族语言简介
“畲”正式作为一个民族的族称,始见于南宋中叶。
在此之前,畲字常常用以指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或火种之田,这从“畲”字本身的字形即可以看出。
历史上关于“畲”的记载也一直源源不绝,如南宋末年刘克庄《漳州谕畲》记载漳州有西畲、南畲;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记载潮州有畲民,至于历代的地方志也偶有对于畲族语言的记录,如清乾隆年间《潮州府志》卷一二“方言”条载:“輋人(即畲民)谓火曰‘桃花溜溜’,谓饭曰‘拐火农’”,这显然与现在的畲话相去甚远。
据考证,明朝中叶潮州地区的畲族所说的还是畲语,而非现在说的畲话。
潮安畲族现在所说的畲话,很可能明清时期从福建回迁潮州凤凰山区的这部分畲民带来的。
8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第3页,民族出版社,1986年。
9黄挺,陈占山:《潮汕史》第7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游文良、雷楠、蓝瑞汤.:《凤凰山畲语》第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谌华玉:《畲族春联》,待刊论文。
当代凤凰山区畲族所使用的语言,据毛宗武、蒙朝吉的研究《畲语简志.概况》,“约在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已形成一个比较广阔的畲族先民聚居区,他们在这个三省交界地区居住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前后,才有一部分陆续从汀(州)、潮(州)一带往闽南、闽中、闽东、闽北以及浙江一带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尤其是后一阶段,现今说客家话的这部分汉族先民大批地进入粤东地区以后,畲族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双重语言,最后导致绝大部分畲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汉语客家话。
但是,畲族说的这种客家话仍带有畲族的语音色彩……今天福建、浙江、江西、以及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就是属于放弃自己语言,基本使用汉语客家话的类型”。
12 据我们的调查,潮安畲族人口有1800多。
但并不等于这1800多人都讲本族语言。
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好一点的像文祠镇的李工坑村,全村65户306人基本都能说本族语,但也都能讲潮州话,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语区。
因为村里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落后于周边的潮州话地区的原因,畲民对本族语的忠诚度已经越来越低,出去工作的家庭已经基本不说畲语。
超过全村一半人口的166名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还有出去读书的青少年也都基本不讲本族语。
年轻人就是回到家里与家长讲话,也愿意讲潮州话,不愿意讲本族语,讲也讲得结结巴巴了。
有的就只会听不会讲了。
按实际情况看,在村子里讲畲语的村民也就剩下留守的中老年人,估计不会超过100人。
13
情况严重的如凤凰镇的石古坪村。
1992年,全村324人中能讲畲语的,只有6名70岁以上的畲民。
当时4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说他自己只能听懂一些,不会说。
像他一样年龄层村民的基本情况都一样,更年轻的村民就连听都听不懂了。
2006年5月再上山调查时,全村只剩下两位老人能讲畲语了,但都年过80,表示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做发音合作人了。
像凤凰镇的石古坪村这样的情况,再过几年,全村就都变为潮州话人口了。
而像李工坑村那样的情况,也正在逐渐走向石古坪村的趋向。
乐观一点估计,潮安畲语大概还能坚持五六十年,再后就可能逐步走向消亡。
这是不争的事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4 潮安畲语的声韵调系统
1.4.1声母
12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
13参阅林伦伦、洪英:《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民语言生活调查》,《语言研究》2005年第6期。
潮安畲语的声母有16个:
p包比布放风ph破步蜂饭缚m马门面篾网
t刀赌鸟第跌th头梯田大弟n南内泥暖纳1路老龙力绿ts左罪借站烛tsh市菜初柴坐z爷圆杨浴用s西沙税线上
k古鸡九江枕kh欠旗舅近强ŋ牙瓦牛岳日h好兄鞋去合
Ǿ爱音恩王鸭
[说明](1)声母s在与i或i为介音的韵母相拼时,实际音值为ʃ
(2)声母z在与细音相拼时,实际音值为ʒ
1.4.2韵母
潮安畲语的韵母有63个:
i意耳纸礼字u步吕鬚师次
a哈帅借杏破ia野写蛇车娘ua瓜花华挂悔
ɛ改街鸡背知iɛ世快势事髻uɛ害配吠课亏
ɔ罗可过号有iɔ茄梳iu锯妇舅
ai西泥排鞋最ɔi才海对吹ui内雷飞肥
au笑跳尿猴
ɔu宝嫂狗iɔu猫搞教搜
ɛu箍到招豆楼
m唔im饮林心金沉
am减贪衫嫌添iam店尖森uam凡犯患
in印人新民un船门蚊裙
an干山奸天饭uan弯宽碗环
ɛn变面iɛn间扇肩圆
ɔn砖村iɔn近软uɔn权全
iun根银巾
ŋ五午iŋ征称绳uŋ陈双曾东用
a 硬打彭听星iaŋ姜冰病兄uaŋ荒皇
ɛŋ明瓶iuŋ经弓共
ɔŋ讲糖郎光横iɔŋ帮荣羊勇放uɔŋ王皇黄
ip入立湿十拾
ap答狭鸭iap插接叶
it笔七一日ut出骨窟律
at八泼袜节iɔt月乞uɔt括罚
ɛt虱跌血得iɛt热结质
iʔ力食直uʔ腹木毒谷
aʔ炙赤甲塔iaʔ格壁石uaʔ活划
ɔʔ镬托各壳恶iɔʔ脚药
ɛʔ百客木贼iuʔ革六
1.4.3声调
潮安畲语的声调有6个:
调类阴平阳平阴上阳去阴入阳入
调值44 22 213 42 5 2
调类代号 1 2 3 6 7 8
例字书边头时水火想弟叔吓绿舌
[说明] 连读时前字阴上213常变升调24。
1.5 潮安畲语语音特点
1.5.1 声母方面
①.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者变为送气清音,这与客赣方言一致。
②.古非组大部分字保留“古无轻唇音”的特点,如斧[ pu3 ]、飞[ pui1]、缚[phuʔ8 ]、纺[ phiɔŋ3 ]、肥[ phui2 ]、饭[ phan6 ]、浮[ phiu2 ]等;另一小部分非组字受潮汕闽语的影响读[ h ]声母,如夫[ hu1 ]、封[ hɔŋ1 ]、费[ hui6 ]、罚[ huat8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