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中咏叹调的戏剧性功能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尔达咏叹调位于本剧两个冲突性场面中间,紧接着的是抒情二重唱以及与公爵之间的对唱。

首先,作曲家使用的旋律线条非常优美,展现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初恋心情,蕴含着她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丰富了人物形象,纯真而又稚嫩,善良而又执着,使人怜爱,为此在落入公爵圈套时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正是因为她的性格,戏剧剧情才得以推动、戏剧动作才得以合理化,此外还与她悲惨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一切都有迹可循。

其次,吉尔达满含深情地演绎了这一咏叹调,深情地诵读着穷学生的名字并沉醉于甜蜜的恋爱,但台下观众对此则是旁观者清,那并不是什么穷学生而是猎艳老手的伪装手段,对于吉尔达的结局,作者则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得观众基于知道吉尔达是否识破了公爵的真面目,或是进一步沦陷其中并酿成悲剧,为此后的戏剧冲突埋好了伏笔。

第三,在场面安排方面,这首咏叹调的抒情性极强,不仅体现在演员的演唱及表演之上,同时还体现在舞台的布置、灯光的安排之上,通过塑造一个典型的抒情场面,促使剧中人物的情绪到达高点,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也是抒情性咏叹调独具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话剧、舞剧中也有高度类似的抒情场面,但其艺术表现力及影响力远不如歌剧,这些经典咏叹调即使是单独拿出来演绎,也深受观众喜爱。

抒情性咏叹调《女人善变》同样选自《弄臣》,是公爵的演唱选段,由于其篇幅较小、内容较少,为此只能称抒情短歌,但戏剧性功能并不逊色,其节奏以三拍子为主,极具民族性音乐特点,成功地塑造了风流而又潇洒的公爵形象,点明了他对于女性及爱情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与看法。

这个抒情短歌出现在《弄臣》第三幕之中,贯穿始终,呈现方式或为完整式,或为片段式,有利于对公爵形象的塑造,实现了画龙点睛,尤其是在终场之时,观众可以通过这一首短歌更加深入地了解公爵这一剧中人物,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公爵依然存在并像以前一样的寻欢作乐。

这不仅使观众产生了疑问,麻袋里的替罪羊是谁?引发更多遐想,使人回味。

由此,全剧以悲剧结尾,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证明了作曲家利用抒情性咏叹调展现戏剧性功能的能力,在众多经典歌剧之中,基于这种创作手法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知,抒情性咏叹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旋律的优美以及性格的鲜明,还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特点的刻画以及戏剧冲突的展现。

二、叙事性咏叹调
从不同的音乐体裁来看,相较歌剧中常见的叙事性宣叙调,叙事性咏叹调的相似之处在于其叙事功能,但区别之处在于叙事方式,叙事性宣叙调体现其戏剧性功能的方式是如歌的旋律,而叙事性咏叹调则基于语言化的吟诵曲调。

从不同的咏叹调类型来看,相较抒情性咏叹调,叙事性咏叹调在音乐性格方面与之有高度一致性,二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戏剧性功能,顾名思义,抒情性咏叹调以如歌的咏叹来抒情,而叙事性咏叹调则偏向于叙事。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一般叙事歌曲,虽然叙事性咏叹调与之的共同点在于叙事性,但区别在于后者不一定有戏剧性,也就是说,叙事性咏叹调服务于某一歌剧的某一特定主题与情节,描述的也是与特定人物相关的某件事,确保叙事性咏叹调能够与歌剧整体融为一体,合乎逻辑,作为一个环节而存在。

何谓叙事咏叹调?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优美、动听的歌唱旋律来完成某件事的叙述,不仅包括对情节的介绍,还包括对往事的回忆。

相较一般的宣叙调,叙事性咏叹调更具歌唱性,趣味性与感染力也更强,又由于它具备叙事性,为此比一般的抒情性咏叹调更为写实,与剧情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叙述的内容也更为具体,总而言之,是一种歌唱式的叙事过程,也是一种叙事性的歌唱内容,兼具叙事性及抒情性,且二者之间彼此渗透、相得益彰。

通常情况下,叙事性咏叹调会出现在某一歌剧的某一幕之中,当连续出现叙事性宣叙调时,主要目的是引出一个话题,确保故事情节更为完整、更为丰富。

要想清楚地向观众展现歌剧的内在音乐逻辑,就不可完全地依赖宣叙调以完成叙事任务,反而需要用一个结构更为完整的、篇幅相对更长的歌唱性段落进行总结与概括,此时,叙事性咏叹调便成了作曲家的首选。

为此,在一个较大的抒情场面中,若有叙事的需要,就应当提高叙事性咏叹调的优先级,且已有歌剧表明,零碎性的、片段式的宣叙性乐句难以实现期望中的叙事功能,且相对短小的宣叙调亦不可实现,采用大篇幅的宣叙调进行连接还会破坏某个特定场景的完整性,为此更应巧妙地使用叙事性咏叹调。

以威尔第歌剧《游吟武士》为例,其前戏非常复杂,即本节剧情之前的情节,交代了人物以及上两代人间的恩怨,这是因为单靠本剧情节难以实现完整交代,缺少了铺垫,观众便无法准确地理解这一咏叹调的剧情、情感以及在整个歌剧中起到的作用,为此应选取一个折中
各个侧面,才能揭示其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其情感历程。

正因在不同阶段有了不同变化,才能丰富其人物形象,才能使观众更加入戏,若缺少了冲突性咏叹调就难以实现以上目的。

冲突性咏叹调以描写歌剧主人公情感冲突为主,且不仅包括理智冲突,还有其心理冲突,由于它处在音乐戏剧的高潮处,为此必须经过一个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情绪铺垫与酝酿以及叙事的过程。

缺少了准备阶段,高潮部分的演绎效果就会弱化,而缺少了飘忽的冲突性咏叹调,戏剧的张力就会大大减弱。

在戏剧冲突充分展开之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通常会出现在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而故事情节本身、剧中人物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形成的戏剧张力,都会影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可能伴随理智的冲突,或是情感的躁动。

通过合理设置冲突性咏叹调,可将上述内容全部叙述出来,此外,还可以准确地描绘主人公的内心矛盾,进而揭示心理戏剧性,但对于外部动作的变化叙述并不算擅长。

旋律的音强、音色、速度等因素之间的对比,都可成为创作者描写主人公情绪状态的重要手段,其音响效果充满了旋律性又带有一丝宣泄性色彩,实现了动与静的配合、歌唱性与叙事性的协调统一,由此形成的独特美感是其他音乐体裁所不能达到的。

以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奥涅金》中塔基亚娜写信这一场为例,可以说是冲突性咏叹调的典范,篇幅较长,用于展现女主人公在面临爱情抉择时的微妙变化极其复杂的矛盾心理,戏剧性极为强烈。

以写信这一场景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咏叹调,这一方法在当时歌剧创作乃至后世也非常罕见,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塔基亚娜的多情以及对于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完成了剧情上的迅速转折。

又以《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这一冲突性咏叹调为例,在此之前,情节的铺垫与发展已经将主人公托斯卡卷入矛盾冲突中来。

警察逼迫画家交出逃犯,同时也利用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弱点,试图摧毁其心理防线,而托斯卡经受不住内心的折磨便招了供,但此时警察却向她提出了新的条件,若不委身于他,就将画家处死,女主人公因此进退两难,由此引出了戏剧任务主线,即托斯卡如何抉择?引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

我们可以从这一咏叹调中看出这名弱女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绝望,出于对恋人的爱,出于对杀人者的害怕,出于对警察的厌恶,这些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她在痛苦中哭泣过,挣扎过,求救过,抗议过,戏剧张力极强,动人心魄,由此到达音乐戏剧的高潮部分,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在众多欧洲古典歌剧之中,冲突性咏叹调非常常见,以《茶花女》第一幕为例,出现了维奥列塔的咏叹调,其目的在于点明他感受到来自阿尔弗莱德的爱情冲击波,内心便燃起了对于美好爱情及未来的热情与渴望,但考虑到自己的过去以及社会地位,担心不能如愿,这也表明了他对于纯真爱情的态度,但又不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幸福的矛盾心理。

从音乐性格上来看,冲突性咏叹调不仅可以展现人物情感冲突及心理冲突,还可以在不同性格的旋律线条映衬下形成反差,从而加强戏剧性。

总的来说,可将其戏剧性功能归为以下几点:首先,展现人物情感冲突、心理动作;其次,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形象;第三,构建音乐戏剧的综合高潮;第四,作戏剧冲突一环、情节展开的铺垫。

结 语
咏叹调可以分成抒情性咏叹调、叙事性咏叹调以及冲突性咏叹调这三种,其戏剧性格以及功能主导有明显的不同,但其功能并非单一的,彼此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需要做细致的区分。

在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之时,任何一种歌剧音乐体裁之中,这三种戏剧性功能都处于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状态当中。

当抒情性成为戏剧性格与功能的主导特征之时,通常也会伴随叙事性及冲突性特征,同理,其他两种功能亦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理解及分析之时更应当以动态变化的、相互联系的眼光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03.
[2] 貟婧.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发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03.
[3] [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5] 田大成.歌剧表演与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6] 姚颖.歌剧艺术美学探究与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7] 刘潇.声乐艺术与歌剧表演美学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