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理论对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中我”理论对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社会“角色”实际上是人和他人对自己这种现象做出的一个评价和社会界定,从而人会以这种“角色”期待——社会中人与他人对“角色”的行为有预期的想象——去完成自己被期待的社会行为。

因为我们收到的“镜中我”形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做一面可以引导别人积极向上的“明镜”是可以有方法去实现的。

关键词:“镜中我”路西法效应音乐教育形象行为方式
一、“镜中我”心理
1.1“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人际传播学中经典理论之一,是美国社会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1902年他发表的《人类本性与社会次序》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而人对自己的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形成的。

也就是说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之类的意象,是反映自身镜子,然后自己在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最后才形成自我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该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在1895年提出的三重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中“自我”范畴的概念。

“镜中我”理论的三个阶段:1.关于他人如果“认识”自我的想象;即想象自己是以什么样现象在他人面前。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即想象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这种样子的现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即自己对他人这些认识或者评价的态度感情,如出现的骄傲、高兴、愤怒、焦虑等等各种情绪。

最后人得到反馈的自我信息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

该理论的核心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与联系,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才能体现该理论的作用,所以讨论的范畴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我”。

1.2斯坦福监狱实验
其实与“镜中我”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如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改成模拟监狱,并招募了24个身心健康的志愿者分别扮演狱警与囚犯两个角色。

由于实验完全模拟真实监狱的环境,在实验开始后两个“角色”的扮演者迅速投入到了实验中“角色”身份。

在随后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狱警”开始对“囚犯”施展暴力,并将虐待逐步升级,后期竟以施虐“囚犯”为乐;而“囚犯”在收到虐待后并没有出现“角色”跳出,而是继续忍受,甚至预谋造反。

随着事态升级,预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6天提前结束,而参与该实验的人员——无论是“狱警”还是“囚犯”——经过长时间的心理疏导才恢复正常。

该实验告诉我们人在社会行为中,受到“角色”定位的影响。

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会有很大的影响,即“角色”塑造人。

该现象被菲利普.津巴多称为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中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是“镜中我”理论的体现,“角色”实际上是人和他人对自己这种现象做出的一个评价和社会界定,从而人会以这种“角色”期待——社会中人与他人对“角色”的行为有预期的想象——去完成自己被期待的社会行为。

二、教育中的心理因素
2.1教育中的心理主体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主体一方面是关于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关于教师的心理。

如何利用心理效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就需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着重下手。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会影响到学习质量的高低。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积极性就要利用科学的心理引导,“镜中我”理论中指出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人的的情绪和态度,而情绪和态度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利用该理论引导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自我是由他所处的人际传播环境或者说是人际交往产生的,即“他生活的社会性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获得的”。

潘光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信息时代,将人际传播的镜中我理论引入学生思想教育,加强学生自我意识,需要工作者自己做好镜子,满足的学生情感需求,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满足学生的控制需求以及加强师生人际传播素养。

2.2加州学校实验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在加州的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加州学校实验。

新学期的开始,随机挑选了两名教师并告诉他们,“他们是全校最优秀的教师,这学期将教授两个最优秀的班级”。

尽管这两个班级也是随机挑选的,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这个实验中,教师与学生都被事先给予了“镜中我”的形象——高度肯定的评价,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了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学生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最后影响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正确使用“镜中我”现象产生的作用,在教育中给予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为态度,反之则反。

库利认为“镜中我”的形象并不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形象,也不是别人看待我们的真实评价和看到。

它是指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即是我们认为别人对自己看法的看法。

当“自我”不断的收到外界的评论后,心理会随即做出反应,然后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

因为我们收到的“镜中我”形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做一面可以引导别人积极向上的“明镜”是可以有方法去实现的。

三、音乐教育中的“镜中我”
3.1音乐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的教育,通过学习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与多学科理论的结合形成多元审美教育,最后达到美育的目的。

具体可以表现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等等方面。

其主要的教学成果并不是音乐能力高低的体现,而是在人内心的情感能力高低的体现。

音乐教育中的核心——美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利用心理效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3.2对教师的“镜中我”运用
教育中的授教主体是教师,是大部分音乐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所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课程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

个人认为“镜中我”理论运用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对教师实施的:
1.给予积极肯定的教学评价;正如加州学校实验一样,给予教师积极肯定的教学评价会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心的投入程度,教师有了“镜中我”的优秀教师形象,必然在教学活动中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给予音乐教学价值的肯定评价;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人的最高需求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教师的社会活动中工作就是教学,对教学这个社会活动的肯定实际上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肯定,如果“镜中我”有一个肯定的价值反馈,必然也会有积极的行为方式体现。

3.给予音乐教师一定的重视;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不如各个主课老师,容易被忽视就导致音乐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消极,所以音乐教师地位的提高带动的是音乐教师对自身教学要求的提高。

3.3对学生的“镜中我”运用
学生是教育中的受教主体,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提高音乐教育的成果水平也与学生如何去学密不可分。

科学的利用“镜中我”效应为学生去引导一个正确的学习心态尤为重要。

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值得我们注意:
1.给予肯定的学习评价;由于“镜中我”理论中有什么样评论的形象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式。

如一个学生收到“镜中我”的反馈是他是“好学生”,那么他就会以“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一个学生长期收到批评得不到肯定,那么“镜中我”的反馈就是学生认为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坏学生”,便会以一个“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给准每个学生的定位形象;特别是在音乐学习中,因为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高有低,如果只有一个标准便会使很多学生“镜中我”的自我认知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要做到因材施教,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并给予肯定,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正确发展。

如一个嗓音条件好并热爱唱歌的孩子就可以给予他在唱歌这个方面的肯定,让他向它擅长的方面发展;一个音准不好但是节奏感强的孩子,就可以在节奏方面给予肯定等等。

3.肯定学生学习音乐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社会成长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慢慢融入在这社
会中,成为一个社会所期待的社会人。

如果这个社会环境不重视音乐,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忽视音乐的学习,造成音乐不重要的这种想法。

所以社会大环境中也要积极肯定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成果,重视音乐艺术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次序》
2.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3.杨雨露;《我看人看我——镜中我理论的解析与应用》
4.王洪生;《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
5.君特.克莱南《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
6.穆霏;《音乐审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