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习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小海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的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
速度实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
B. 测量下半程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
C. 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可以减小倾斜程度
D. 实验时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将会导致上半段平均速度偏小
2.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下滑全过程的数据,下列关于该实
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车下滑通过的距离是62cm
B. 秒表读数是35s
C. 让斜面粗糙一些可以让小车下滑得慢一些
D. 斜面越陡,小车下滑得越慢
3.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
每格为1秒)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的中点。
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 t AB<t BC
B. t AB=t BC
C. v AB>v BC
D. v AB<v BC
4.在“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
中点。
实验时,小玲同学将小车放置在斜面A点,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停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
就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B. 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C.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5cm/s
D. 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5.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下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
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的坡度
B. 测量时间的工具可以选用秒表
C. 滑块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cm/s
D. 本次实验误差主要来自时间的测量
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
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时间表达方式为时:分:
秒)
A. 10cm/s
B. 9cm/s
C. 8cm/s
D. 7cm/s
7.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
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
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
小车从A点运动
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 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
C. 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 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8.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其中s1=60cm,s2=30cm,秒表每格为1s,下
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
B. 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 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12m/s
D.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9.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让
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 AB=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10.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
图所示。
则:
(1)实验中测小球滚动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s;
(3)小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为m/s;
(4)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11.薜靖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全程
s的时间为t,滑过前半程l1的时间为t1,已知t1:t=2:3,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 .
12.如图所示,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
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作为斜面,搭
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个金属片,其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cm,若AB段用时0.9s,则小
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4)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速度
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5)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
其中与事实相符
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14.在“探究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为8.0cm的纸锥,某次实
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
(1)纸锥从A下落到G的过程是________(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根据照片测量出纸锥从A下落到G的平均速度,记录的相关数据如表。
请
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①、②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纸锥从A下落到G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车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故A 正确;
B.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中,小车通过中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到底端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则不能用该方法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若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使计时方便,应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故C 正确;
D.如果让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则所计时间偏大;由公式v=s
t
可知,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偏小,故D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A.小车下滑通过的距离是50cm+6cm=56cm,故A错误;
B.由秒表指针的位置可知,时间不到30s,故读数是5s,故B错误;
C.让斜面粗糙一些可以让小车下滑得慢一些,容易记录时间,故C正确;
D.斜面越陡,小车下滑得越快,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
故A、B错误;
(2)由题意知s AB=s BC=s,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 t
AB =s
5s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BC=s BC t
BC =s
3s
,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斜面坡度小,小车运动速度慢,时间长,便于计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小车A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3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
t =120cm
8s
=15cm/s,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斜面坡度越小,滑块速度变化越慢,滑块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速度公式v=s
t
,因此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出滑块运
动的路程,用秒表(或停表)测量出滑块运动的时间,然后利用v=s
t
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滑块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5cm= 45cm,
则滑块全程的平均速度v=s
t =45cm
5s
=9cm/s,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本次实验中时间测量误差较大,所以本次实验误差主要来自时间的测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由图知,小车的路程s=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小车的平均速度:v=s
t =45cm
5s
=9cm/s。
故选B。
7.【答案】D
【解析】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B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所以小车在BC段的速度大于在AC段的速度,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故BC错误;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s
t =s
8s
,AB段的平均速度v′=s′
t′
=
s
2
6s
=s
12s
,所以小车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A.在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角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小车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为:s=60cm=0.6m,时间为:t=5s,则平均速度为:
v=s
t =0.6m
5s
=0.12m/s,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时间为3s,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时间为2s,路程相同,所以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
9.【答案】时间
40.0 25.0
小
10.【答案】(1)v=s
t
(2)0.3
(3)1
(4)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1)实验中测小球滚动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
t。
(2)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3×0.1s=0.3s。
(3)从图中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为30.0cm=0.30m,则小球的平均速
度:v=s
t =0.30m
0.3s
=1m/s。
(4)因为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11.【答案】s
t ;3(s−l1)
t
或 3s
2t
【解析】已知小车通过全程s的时间为t,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s
t
;
已知t1:t=2:3,故t1=2
3t,则后半程所用时间t2=1
3
t,
小车在斜面后半段的路程s2=s−l1,或s2=1
2
s,所以,小车在斜面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v2=s2
t2=s−l11
3
t
=3(s−l1)
t
或v
2
=s2
t2
=
1
2
s
1
3
t
= 3s
2t。
故答案为:s
t ;3(s−l1)
t
或 3s
2t。
12.【答案】0.09
【解析】滑块通过的路程:s=40cm+5cm=45cm=0.45m,所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s
t =0.45m
5s
=0.09m/s。
故答案为:0.09。
13.【答案】(1)v=s
t
(2)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
间(3)45.00.5(4)大于(5)C
【解析】【解析】(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
t。
(2)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故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cm,A、B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0.0cm、45.0cm,则AB 段的路程s AB=45.0cm−0.0cm=45.0cm,AB段用时0.9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s AB t AB =0.45m
0.9s
=0.5m/s。
(4)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s AC=100.0cm,则AC段的平
均速度v AC=s AC t
AC =1m
1.6s
=0.625m/s,则小车在AC段的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5)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应为C图。
14.【答案】(1)加速相同时间内,纸锥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
(2)①纸锥下落的实际距离s/cm②纸锥下落的时间t/s0.896
【解析】【解析】(1)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纸锥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
加速运动。
(2)由v=s
t
可知,要计算平均速度,需要知道纸锥下落的实际距离以及纸锥下落的时间,因此表中①是纸锥下落的实际距离s/cm,②是纸锥下落的时间t/s;根据题意可知,纸锥的直径为8.0cm,由表中数据可知,照片中纸锥的直径为0.5cm,设实
际纸锥的直径是照片中纸锥直径的n倍,则n=8cm
0.5cm
=16,故纸锥下落的实际距离是照片中从A到G的距离的16倍,即s=nL=16×8.4cm=134.4cm=1.344m,由图可知,纸锥从A下落到G的时间t=6×0.25s=1.5s,则纸锥从A下落到G的平均速
度v=s
t
=
1.344m
1.5s
=0.896m/s。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