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硝酚钠、DA-6配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硝酚钠、DA-6配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燕丛;徐坤
【摘要】以莱芜大姜为试材,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复硝酚钠、
DA-6(胺鲜脂)配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复硝酚钠、DA-6施用量为变量因子,生姜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表明,复硝酚钠、DA-
6均可显著提高生姜产量,但二者配施对生姜产量的交互效应为负值,表明复硝酚钠、DA-6不能混合施用.在本试验条件下,复硝酚钠、DA-6单施每666.7m2适宜用量分别为387 g和303 g,其生姜产量分别达3 118.60 kg和3 092.95 kg,比对照分
别增产26.59%和25.55%.%With Laiwu ginger as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sodium nitrophenolate combined with DA - 6 on the yield of ginger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quadratic saturation D - optimal regression, and a mathe 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sodium nitrophenolate and DA - 6 wer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ginger yiel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showed that the single use of sodium nitrophenolate and DA - 6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ginger yield, but their interaction was negative, which indicated that sodium nitrophenolate and DA - 6 could not be mixed to apply to ginger. Under thi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appropriate amount for single application of sodium nitrophenolate and DA -6 was 387 g and 303 g per 666.7m2 respectively, and the ginger yield was 3 118.60 kg and 3 092.95 kg per 666.7m2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by 26.59% and 25.55%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7
【总页数】4页(P73-75,85)
【关键词】生姜;产量;复硝酚钠;DA-6
【作者】燕丛;徐坤
【作者单位】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
东泰安271018;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8+4
复硝酚钠、DA-6(胺鲜脂)均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生长素、赤霉素及细胞分裂素等多种内源激素的功效。

于彩莲等研究表明,复硝酚钠可促进大豆种子萌发[1];以其6 000倍液喷施大豆,可显著增加植株茎粗、单株荚数和粒数,增产率可达 20.2% ~48.1%[2]。

施晓明等[3]也发现,160~320 mg/L的DA-6
溶液浸种,可显著提高大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强植株抗逆性。

欧阳立明等研究证实,DA-6对水培黄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4];并可显著增
强菠菜的光合速率,提高菠菜产量[5]。

单守明等[6]研究发现,20 mg/L的DA-6处理可使草莓叶片RuBisCo活性提高16.9%,同时还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光合磷酸化活性和Mg2+-ATPase活性,因此,不仅提高了草莓叶片的光合速率,
增加了植株生长量,促进了花芽分化,还显著提高了根冠比,增强了植株越冬能力[7]。

生姜是以地下根茎为产品的蔬菜作物,其生长期长,若栽培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植株早衰或徒长,导致减产。

因此,通过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调控其生长发育进程,对提高生姜产量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关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生姜上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

为此,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复硝酚钠、DA-6配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姜生产中的
应用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进行。

供试土壤为壤土,pH 6.34,碱解氮(N)85.7 mg/kg、速效磷(P2 O5)21.3 mg/kg、速效钾(K2O)65.5 mg/kg。

供试生姜品种为“莱芜大姜”,催芽后,于4月中旬播种,行距65 cm,株距22 cm。

试验设计按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206)进行。

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4.3 m2,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

表1 生姜复硝酚钠、DA-6配比试验设计方案及产量处理号X1(复硝酚钠)X2(DA -6)编码 666.7m2施用量(g)编码 666.7m2施用量(g)666.7m2产量(kg)1 -1 0 -1 0 2463.59±51.33 2 1 300 -1 0 2966.87±115.03 3 -1 0 1 300
3019.68±126.08 4 -0.1315 130.3 -0.1315 130.3 2963.76±67.21 5 1 300 0.3945 209.2 3112.88±74.98 6 0.3945 209.2 1 300 3097.35±102.24
供试复硝酚钠、DA-6分别在播种(4月中旬)及培土(7月下旬)时分2次开沟施入,试验除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外,其它管理均按常规方法进行[8]。

生姜收获时,按小区计产,并折算为666.7m2产量,数据采用AMS和Excel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不同处理生姜产量测定结果见表1。

以表1中复硝酚钠、DA-6编码值为自变量
X1、X2,产量为因变量Y,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生姜产量与复硝酚钠、DA-6之间的回归方程:
对该方程进行F检验,F=19.95>F0.01(5,12)=5.06,回归关系较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施用范围内,该方程对生姜产量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2.2 模型解析
2.2.1 因子主效应分析由于复硝酚钠、DA-6对生姜产量的回归方程已经过无量
纲编码代换,故直接比较各偏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反映各因子的重要程度。

从复硝酚钠、DA-6与生姜产量回归模型的一次项看出,复硝酚钠、DA-6的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别为140.19和166.59,说明复硝酚钠、DA-6对生姜产量均
有影响,且以DA-6的影响较大。

2.2.2 单因子效应分析将生姜产量回归模型中的一个自变量编码值固定在0水平,可以得到剩余自变量与目标函数的关系,即复硝酚钠、DA-6与生姜产量关系的
单因子效应方程。

分别为:
将各单因子效应方程绘成图1,可直观看出,当X1、X2取值在-1~1范围时,
生姜产量均随着复硝酚钠、DA-6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在本试验设计编
码范围内,不存在极大值。

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可求得各单因子效应方程的极大值分别为:
Y1max=3118.60,X1=1.58,即 666.7m2施用复硝酚钠387 g
Y2max=3092.95,X2=1.02,即 666.7m2施用DA-6 303 g
图1 单因子效应分析
2.2.3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本试验确定的生姜产量回归模型,存在交互项,但由于其偏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在复硝酚钠、DA-6混施条件下,二者对生姜产量的影
响表现为负效应,亦即复硝酚钠与DA-6配施,不但不能增加生姜产量,还会使产量降低。

根据试验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绘成复硝酚钠与DA-6对生姜产量影响的交互效应图(图2),可以看出,复硝酚钠、DA-6在较低用量时,任意增施其中的一种,生姜产量均随其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复硝酚钠、DA-6在较高用量时,任意
增施其中的另一种,生姜产量则随其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表明复硝酚钠、DA-
6单施效果较好。

图2 因子交互作效应分析
2.3 利用模型进行决策
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666.7m2生姜产量超过3 000 kg
的农艺方案(表2)。

从表2看出,当 X1取-0.188~0.837,X2取 0.181~0.912,即复硝酚钠、DA-6每666.7m2施用量分别为121.8~275.6 g和177.2~286.8 g时,生姜产量可望取得3 000 kg以上。

表2 666.7m2生姜产量超过3 000 kg的因素取值频率分布X X变量因子1 2次
数频率次数频率因子水平0.4444加权平均值 0.324 0.547标准差 0.666 0.476 95%置信区间-0.188~0.837 0.181~0.912农艺方案(666.7m2用量,g)-
1.0000-0.1315 0.3945 1.0000 1233 0.1111 0.2222 0.3333 0.3333 0234
0.0000 0.2222 0.3333 121.8~275.6 177.2~286.8
3 讨论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激素活性的化合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化学性质和生理活性显著不同[9]。

如6-BA、NAA、KT可诱导生根,提高发芽率,促进生长,利于快速繁殖;而 PP333、B9、CCC则可抑制植物生
长,是重要的植物生长延缓剂[10~12]。

可见,只有合理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方可达到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的目的。

如2,4-D可随使用浓度的不同,表
现出促进生长、促进单性结实以及杀死植物等不同效应[9];ABA在低于
0.5μmol/L时可促进水稻根的伸长,而超过此浓度则抑制根的伸长[13]。

本试
验结果表明,在较低用量条件下,生姜产量随复硝酚钠、DA-6施用量的增加而
显著提高,但复硝酚钠、DA-6的边际效应值则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单独施用复硝酚钠、DA-6时每666.7m2适宜施用量分别为387 g和303 g,产量分别为3 118.60 kg和 3 092.95 kg,比对照分别增产26.59%和25.55%。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往往会取长补短,产生比单独施用更好的效果。

如乙烯利可以矮化玉米株高,促进根系发育,抗倒伏,负作用是明显抑制了果穗发育,但若与油菜素内酯BR混合喷施,不仅保留了乙烯利的优点,同时也促进了玉米果穗的发育,减少秃尖[9]。

鄢燕等研究发现将稀土与吲哚丙酸混用,可促进草坪草根的生长[14]。

但也有研究表明,多种生长调节剂混用,效
果并不理想。

如廖飞雄对菜薹茎尖培养中发现,KT和ZT混用不及单一使用效果
好[15]。

本试验中复硝酚钠、DA-6配比施用,其对生姜产量的交互效应为负值,亦即两者配比施用时,其增产效果不及单施效果好,这可能与复硝酚钠显弱碱性,而DA-6显弱酸性,两者混合施用,酸碱中和,影响了其化学活性有关。

参考文献:
[1]于彩莲,刘波,燕红,等.复硝酚钠及其组分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10,29(3):440-443.
[2]元明浩,孟广萍,朱阳阳.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形态的影
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47 -17449.
[3]施晓明,李淑芹,许景钢,等.干旱胁迫下DA-6浸种对大豆苗期叶片保护
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9):48 -51.
[4]欧阳立明,张舜杰,陈剑锋,等.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水培黄瓜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161 -166.
[5]梁广坚,李芸瑛,邵玲.DA-6和BR+GA3对菠菜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 园艺学报,1998,25(4):356-360.
[6]单守明,刘国杰,李绍华,等.DA-6对草莓叶绿体光化学反应和Rubisco 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2):7-10.
[7]苗鹏飞,刘国杰,李绍华,等.DA-6对秋季草莓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722-2726.
[8]赵德婉,徐坤,艾希珍,等.生姜高产栽培(第2次修订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9]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林萍,普晓兰.滇润楠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2):239 -241.
[11]赵建萍,蒋小满,柏新富,等.PP333、B9和CCC对脱毒马铃薯试管繁殖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571-574.
[12] Ren Xu-qin.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inhibitors on growth and flowing of narcissus[J].HuNa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letter,2003,4(4):6 -9.
[13]张幸福,韩栓,王伟,等.ABA和GA刺激的ROS代谢调节水稻幼根伸长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0,40(1):62-66.
[14]鄢燕,张新全,张新跃.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牧草及草坪草上的研究进展[J]. 草原与草坪,2003,3:7-11.
[15]廖飞雄,潘瑞炽,何晓明.菜薹茎尖培养中的激素与热激调控[J]. 园艺学
报,2003,30(2):224-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