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孵化率和孵化问题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孵化率和孵化问题的因素
Joseph M. Mauldin 博士
有许多因素对种蛋的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在种蛋入孵以前就已经很重要了。
例如,种鸡群的健康状况、营养、品种、种鸡年龄以及种鸡管理等都能导致孵化率的极大差异。
同样重要的是种蛋入孵前所处的微环境。
必须提供最佳的种蛋收集、储藏和处置条件以保证入孵前和孵化期间胚胎的存活力。
入孵后孵化机中的温度、翻蛋、湿度、孵化机和孵化机室中的通风、卫生以及孵化场中的一般管理等对保证胚胎的成活率和孵化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受精率
正常情况下,受精率是决定孵化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佐治亚州所做的一项研究中,连续6年(1984-1989年)对15个肉鸡孵化场的种鸡和孵化成绩进行了测定。
鸡群平均未受精率为7.25%,这是种蛋不能出雏的最大的单项起因。
测定受精率的方法通常有3种。
第一种方法是对刚产出的种蛋进行采样、测定其受精率。
第二种方法包括对孵化到第7-12天的种蛋的照蛋和对无精蛋的打蛋以区分未受精和胚胎早期死亡。
第三种方法是在出雏日对未出雏种蛋的打蛋分析。
最后一种方法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质量控制程序,因为该方法能提供孵化率低下的几乎所有可能起因的数据,并充当解决孵化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种蛋胚胎的代谢
影响胚胎代谢率的主要因素是孵化温度。
较高的温度加速胚胎的生长,而较低的温度则减慢代谢率和胚胎生长。
代谢率的加强引起对摄氧量和排除二氧化碳的额外需要。
这些化学反应趋于平衡时的温度为正确温度。
现代孵化器的理想孵化温度范围在98.5-100.25℉(37-37.9℃)之间。
即使所设定的温度是正确的,气流模式、孵化机的状况和保养等也可能在孵化机中产生冷、热点,导致种蛋孵化不均匀,孵化率变差,雏鸡质量下降。
1.种蛋水分失重的重要性
与爬行动物的卵不同,禽蛋不能从环境中获取水分。
禽蛋内水蒸汽分压始终大于环境。
这种蛋内和环境之间的压差使得蛋内水份向蛋外流动。
蛋壳及其护膜有很强的抵抗水分损失的能力,所以孵化的环境条件必须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种蛋适宜的水分失重。
种蛋水分失重过多或过少时,可通过改变湿度设定对其作纠正性恢复。
然而,孵化早期损失过多的水分对发育中的胚胎是有害的,青年种鸡所产的种蛋比老龄种鸡所产的种蛋更容易脱水。
种蛋孵化期间每天水分失重的最适范围在0.60-0.65%之间,每天可接受的范围在0.55-0.70%之间。
在正确的孵化环境中,入孵种蛋以相当恒定的速率丢失水分。
孵化后半期里种蛋损失水分的速率稍高于前半期,因为在后半期里胚胎产生的代谢热能稍微提高水蒸气分压。
此外,由于在孵化的后半期里发育中的胚胎对蛋壳中钙的吸收,使得蛋壳变薄,所以蛋壳的传导性稍有增加。
(1)季节性变化
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的气候条件下,有许多变数能对孵化产生影响。
例如,在美国东南部夏季里白天非常炎热,夜间温热潮湿。
高湿给孵化带来严重的问题,因为在每天的许多钟点里环境周围的相对湿度接近100%。
在下午最热的时间里,相对湿度下降到50%以下,但日落时湿度又迅速升高。
这使种蛋在孵化期间要达到正确的水分失重变的很难。
由于大多数孵化厅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进行冷却,这又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加重了这种高湿状况。
为纠正蒸发冷却空气中的这种高湿环境,许多孵化厅被要求明显下调孵化机中的湿球调定点。
孵化器制造商一般建议将湿球调定点设定在86℉(30℃),而没有建议做季节上的变化。
但是,位于高湿地区的孵化场将湿球调定点调低2-3℉,以增加入孵种蛋水分的失重,从而改善了雏鸡的质量。
在极端的情况下,将湿球设定点降到80℉ (27℃)时可获得进一步的改善效果。
由于周围环境湿度较高,所以实际的孵化湿度并不像新设定的湿度那样低。
在冬季,周围环境湿度通常很低(相对湿度很少超过50%)。
在这些地区的孵化场如果不将湿球调定点调到较高温度的话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种蛋水分损失过多,引起孵化率下降、雏鸡脱水和出雏时间缩短。
由于冬季环境湿度较低,所以较低的湿球设定值对孵化的影响明显大于夏季。
这些孵化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湿球设定值,以获得正确的种蛋水分失重。
测定入孵种蛋适宜的水分失重的最好方法是在孵化前和孵化期间对入孵种蛋样本进行秤重。
当每天种蛋水分失重超出0.55-0.75%范围时就有理由对孵化湿度进行调整。
最常见的问题是,入孵种蛋在夏季水分失重过少。
通过察看种蛋如何啄壳以及出雏后雏鸡跗关节的状况可观测到这一征兆。
未出雏的啄壳蛋其啄壳部位处于蛋壳的上部,表明孵化期间种蛋水分失重不够。
同样,水分失重不够的雏鸡出壳时用力较大,表现出跗关节红肿。
(2)测定种蛋水分失重的程序
测定孵化器湿度性能的最准确的方法是在入孵前和孵化期间对种蛋样本进行秤重。
该方法简单,能准确测定水分的损失。
a. 数据收集分别秤量蛋盘以得到蛋盘重量,然后放置种蛋再秤重。
标记每一蛋盘,从而在随后的秤重时能容易地找到该蛋盘。
减去蛋盘重得到种蛋的实际重量。
建议使用精确度至少为0.10磅(0.05千克)的秤。
秤重每一蛋盘时,对种蛋进行仔细检查,发现裂缝蛋或淘汰蛋时用高质量的种蛋替换之。
b. 水分失重计算表1 中给出了一个测定种蛋失重的例子。
该例子对孵化期间种蛋水分失重作了一次测量。
如果在孵化期间对种蛋做两次秤重的话,第二次秤重应在孵化第14天和落盘时之间进行。
如果种蛋每天失重波动较大的话,那么在孵化期间多测量几次,选择适当的日期进行测量。
关键是要计算日均水分失重,即每天是否在可接受的0.55-0.70%范围内。
在表1的示例中,样本种蛋的日均水分失重为
0.73%,高于可接受范围的上限,说明孵化器中的相对湿度较低。
c. 水分失重变化多数情况下,水分失重低于可接受的范围是由于孵化期间水分损失过少的缘故。
出现这种情况时,雏鸡质量亦受到不良影响。
种蛋日均水分失重少于0.55%时,作为补偿有必要调低孵化器中的湿度。
表2给出了孵化相对湿度(RH)对孵化率和雏鸡质量的影响。
商业孵化场采用的正常湿度范围为55%。
种蛋在较低的湿度(40%RH)下孵化时,落盘时活胚的孵化率较低,为90.91%,而55%RH时的孵化率为93.98%。
此外,40%RH下孵出的跗关节红肿的雏鸡、未啄壳和未出雏蛋以及啄壳但未出雏蛋多于55%HR时。
70%RH 时孵化的种蛋情况更糟,其落盘时活胚的孵化率仅为56.48%,跗关节红肿的雏鸡和未出雏蛋也最多。
许多在70%RH时孵出的雏鸡与蛋白相粘连,另外一些与壳膜相粘连,还有一些卵黄闭合不全(脐带不愈合)。
影响孵化期间种蛋水分失重程度的因素包括孵化器湿度控制、孵化器室内湿度、季节、周围环境相对湿度、种鸡年龄、蛋重、蛋壳质量以及蛋壳孔隙率等,但孵化器中的相对湿度对种蛋水分失重的影响最大。
孵化期间对种蛋定期秤重是生产高质量雏鸡的一个很好的质量控制程序。
2.孵化期间的温度
(1)生理零点
生理零点是这样一种温度,低于该温度时胚胎发育就会受到抑制,高于该温度时胚胎发育又会重新启动。
由于某些复杂的因素,关于准确的种蛋生理零点温度尚有一些混淆。
例如,种蛋加温时的生理零点不同于冷却时的生理零点。
最普遍认为的鸡蛋的生理零点温度为75℉(24℃)。
(2)最佳孵化温度
温度是孵化期间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因为在这一时期里发育中的胚胎只能耐受很小的温度波动。
孵化期间的头18天(孵化阶段)里,孵化温度范围在98.5-100.25℉(37.2-38.2℃)之间。
孵化的最后3天(出雏阶段),温度应降至98-99℉(37-37.5℃)之间。
对孵化器和出雏器所建议的设定温度因制造商而异。
某些商业孵化机为水冷式的,另外一些则为气冷式的。
孵化机中可能会出现“冷”、“热”点,通过对孵化机的日常保养可减少这种温度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孵化机门的密封情况、隔板门的状况、风扇的调准及其转速等都能对孵化机内的气流和温度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
孵化温度偏离最佳范围时,将导致孵化率下降和畸形雏鸡数增加。
孵化温度过高可导致胚胎后期死亡率增加。
孵化器温度过低则引起胚胎发育缓慢、出雏晚且不均匀以及啄壳但未出雏蛋百分比增加。
日常的温度检查为保证正确的孵化温度所必需。
大多数孵化场设有专人每小时定期观测和记录孵化温度和湿度。
应使用精确的温度表对孵化器和出雏器温度计的准确性进行定期的检查。
推荐孵化温度时另一个复杂的因素是,最佳的温度对所有的种蛋并不是都一样的。
下列因素可能影响最佳温度的设定:
●蛋的大小(蛋重)
●蛋壳质量
●遗传(品种或品系)
●入孵时种蛋的蛋龄(储藏天数)
●孵化湿度
大多数情况下,孵化机中的温度和湿度调定点是根据种蛋的“平均”蛋龄和蛋重来设定的。
大多数孵化工作是用多阶段式孵化机完成的。
多阶段式孵化机能孵化来自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品种/品系的种鸡群的种蛋。
为减缓这一状况,孵化界开始试用单阶段式孵化机。
单阶段孵化似乎优于多阶段孵化,因为可对一次性入孵种蛋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孵化条件加以控制。
然而就孵化率而言,单阶段式孵化机到目前为止并未表现出优于多阶段式孵化机的性能。
这极有可能是由于发育中的胚胎处于不同的年龄、所以多阶段式孵化机更能保持均匀的温度的缘故。
发育较早的胚胎产生热量而发育较晚的胚胎需要热量。
由于蛋盘之间有空隙,所以年轻的胚胎受益于较老的胚胎所产生的热量。
单阶段式孵化机在孵化的头10天里提供热量,在孵化的后半期里则需要对种蛋进行冷却。
停电时孵化机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所有单阶段式孵化机和多阶段式孵化机中装有已经孵化了10天或更多天的种蛋将会过热,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几乎所有的工厂化孵化场都装配有后备发电机,在停电时可用以发电。
(3)胚胎温度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胚胎的正确温度与孵化机的设定温度一样重要。
海波罗(Hybro)公司的Ron Meijerhof (1999)指出,胚胎在孵化期间可能经常会出现过热,即使是孵化温度调定值在较窄的温度设定点范围内正确地运行时也是如此。
设备保养、孵化机冷却、气流模式或其他状况等问题都可能引起胚胎过热。
Mauldin和Buhr(1995)描述了孵化机保养方面一个细小的问题是如何影响孵化机中不同部位的温度,从而出现超出正常温度范围的区域。
过热的后果是孵化率下降和雏鸡质量变差。
Meijerhof(1999)认为这是孵化期间经常发生的问题。
应经常对胚胎温度进行测量。
使用数字红外温度仪很容易对胚胎温度进行测量。
数字红外温度仪在大多数药店可买得到,价格也不贵。
用这种温度仪测量胚胎温度很理想,不过它是为测量人的耳道中的体温而设计的。
这种温度仪能准确读出50-104℉(10-40℃)之间的温度。
将温度感受器放置到种蛋的一侧,仅需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得到温度读数。
最佳的胚胎温度范围在99-101.5℉(37.2-38.6℃)之间。
在孵化的头10天里,胚胎温度应靠近最佳温度范围的下限;在孵化器和出雏器中的剩余天数里,胚胎温度应靠近最佳温度范围的上限。
购买这种数字红外温度仪的花费对于使用它来改善孵化率和鸡雏质量所节省的金钱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3.孵化湿度
孵化湿度决定孵化期间种蛋水分失重的速率。
种蛋内容物干燥过快的话,一些胚胎将不能孵出蛋壳,即使出雏也比正常的雏鸡小。
这样的雏鸡饲养在农场中也可能不会生长良好。
种蛋水分损失不够快的话,会出现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上的问题。
一般来讲,大多数孵化机制造商所建议的孵化相对湿度范围在55-60%之间。
种蛋落盘到出雏器中后,相对湿度需要增加到65%左右。
在孵化的最后一天,由于啄壳和出雏增多以及雏鸡呼出湿气和湿的出雏废弃物暴露在出雏器环境中,所以相对湿度将增加到75%左右。
(1)相对湿度的测量
为了准确计算相对湿度,需要对干/湿球温度计上所记录的温度进行比较。
干球记录环境周围空气的温度。
湿球温度计是一种普通的温度计,其球部被一根水浸湿的烛芯所裹覆,以此测量饱和或100%RH下的空气温度。
当空气被逼迫到烛芯所覆盖的球部上方时,蒸发作用产生冷却,从而使温度降低。
空气温度决定其空气中所容纳的水分含量,即环境温度每增加20℉(11℃),空气容纳水分的能力就大约增加一倍(表3)。
有些温度计能直接读出相对湿度百分数,也有一些数字仪器能准确记录相对湿度而不去理会孵化机温度的高低。
(2
重量为24盎司/打(56.7克/枚)、蛋壳质量优良的入孵种蛋在孵化的头19天里大约失掉12%的重量。
虽然在孵化期间有许多影响种蛋水分损失的因素,但蛋重可能是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
表4列出了在相同湿度下孵化的重量不同的种蛋失重的情况。
(3)蛋壳面积与种蛋失重
蛋壳面积与蛋重之比在某种程度上调节孵化期间种蛋水分的损失。
蛋壳表面面积与蛋重间接相关。
与较小的蛋相比,较大的蛋其单位重量所占的蛋壳面积较小。
蒸发作用主要依赖于蛋壳的表面积和水分可以
较小的种蛋生产出较小的雏鸡,这不仅是因为种蛋较小,还因为较小的种蛋其水分损失的百分比较高,所以孵出的雏鸡也较小。
大蛋则与之相反。
特定的一群种鸡所产的种蛋在重量上可相差5盎司/打(2克/枚),所以在孵化期间其水分损失的百分比并不相同。
表6给出了不同重量的种蛋水分失重12%时所需要的适宜的孵化机相对湿度设定值。
使用该表前应计
算平均蛋重。
记住;随着种鸡产蛋期间蛋重的增加,应相应调低孵化相对湿度,以保证种蛋水分的充分蒸发。
注:1盎司=28.35克
(4)蛋壳质量影响湿度的需要
蛋壳质量对孵化期间种蛋水分损失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孵化器湿球温度以调节水分的损失。
水分能较自由地通过质量差的蛋壳。
薄的、白垩质的、多孔的蛋壳能增加种蛋内容物的蒸发,生产出的雏鸡比正常的要小。
蛋壳较厚、致密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往往较正常的要大。
表7阐明了蛋壳质量与水分损失之间的关系。
4.孵化期间空气的需要
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氧(O2 )、氮(N2)、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O)。
这些分子能自由通过蛋壳孔隙和壳膜十分重要,因为发育中的胚胎必需获得稳定的氧供给以及清除二氧化碳和水分。
(1)空气中的氧
海平面处的空气含氧量约为21%。
不可能明显增加孵化机中氧的百分含量,除非使用纯氧。
一般来讲,孵化器中的空气含氧量一般保持在21%左右,但在出雏器中则有些变化,因为新孵出的雏鸡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含氧量在21%时每减少1%,孵化率将大约下降5%。
在这种情况时的主要危险是高水平的二氧化碳具有毒性。
(2)空气供给一般充足
随着胚胎孵化日龄的增加,对氧的需要也随之增加,也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正如表8中所表明的那样,从孵化第1天到第21天之间,每一代谢过程大约增强了100倍。
所以在孵化的第18天,每1000枚种蛋需要143英尺3(4.1米3)的新鲜空气(空气中含氧量为21%)。
此外,装载40,000枚种蛋的孵化机可能需要5,720英尺3(162米3)的新鲜空气,或每小时大约238英尺3(6.8米3)的新鲜空气。
因此,孵化机中的空气每天大约需要更换8次,或每3小时更换1次。
这样的空气交换频率是最起码的要求。
大多数孵化机的空气交换率通常是足够的。
在某些情况下,要注意防止过度通风和相应引起的种蛋水分损失过多。
注:1英尺=30.48厘米
(3)二氧化碳耐受性
二氧化碳(CO2)是始于原肠胚形成阶段的胚胎发育期间代谢过程所产生的天然副产物。
事实上,种蛋一经产出即有CO2通过蛋壳释放出来。
空气交换不足时,孵化器和出雏器中CO2水平增加。
青年胚胎对CO2的耐受性低于大龄胚胎。
从孵化第1天到第21天,对CO2的耐受性似乎是呈线性的。
在孵化器中的头4天里,对CO2的耐受水平约为0.3%。
孵化器中的CO2水平超过0.5%时会使孵化率下降,含量达到1.0%时则显著降低孵化率。
当达到5.0%时则完全致死。
孵出的雏鸡较种蛋胚胎能释放出更多的CO2。
出雏器中的CO2耐受水平约为0.75%。
测量记录空气中CO2含量的仪器在市面上可买得到。
作为一种标准装置,某些孵化机安装有这种仪器。
测量CO2的最佳部位是在孵化器或出雏器的排气管处。
在孵化机内测量并不准确,因为开门时将改变机器内的环境。
(4)气流速度
孵化机中的气流其最重要的方面是保证整个孵化机柜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混合,同时带入新鲜空气中的氧和排除已用过的空气,减少CO2、多余的水分和温度。
不同的孵化机制造商装配有不同的通风设备:桨式、叶片式和风扇式等。
多数情况下,气流的模式是最重要的。
像水一样,空气沿循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
隔板门没有完全关闭、门封闭的较差或风扇调准的不好等都将对气流模式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保养较差的孵化机中,空气在种蛋中间循环不足可导致冷、热点的出现,其反过来使孵化时间延长、孵化率下降及雏鸡质量变差。
孵化机保养对获得最佳的气流至关重要。
(5)室内通风对孵化机性能的影响
孵化器室和出雏器室的通风对孵化设备的有效运转以及随后的孵化率和雏鸡质量有很明显的影响。
即使将一台孵化机放到室外也能成功地对种蛋进行孵化,但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既不经济、效率也不高,而且孵化率和雏鸡质量等生产成绩都会降低。
为获得最佳的孵化成绩,需要将孵化机封置到一个房室里。
该房室内有充足的经过温度和湿度预处理的新鲜空气。
孵化机(孵化器和出雏器)室和邻近房间之间稍呈正的空气压差。
孵化器室和出雏器室一般都设计安装有恒温器、恒湿器和压力控制装置,从而为孵化设备的正常运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孵化器室和出雏器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在75-80℉(24-24.5℃)之间。
当这些环境参数超出适宜的范围时,孵化机将进行补偿,但是以牺牲经济和效率为代价的。
例如,当孵化器室过冷时,孵化器就会动用额外的热量来获得正确的孵化温度。
但是,在室内空气进入到孵化器中之前,用孵化器电加热杆加热空气比用气炉加热成本要高出3倍之多。
此外。
当孵化机需要满负荷运转以获得正确的孵化温度时,种蛋之间的温度环境通常不是均匀一致的。
这可能导致孵化设备内冷、热点的出现,从而使某些胚胎的发育速度加快,同时又使另外一些胚胎的发育延迟。
当湿度超出适宜的范围时,也可能出现相似的负面结果。
例如,当孵化器室内的环境太干燥时,孵化器将以牺牲经济和孵化成绩为代价来提供额外的湿度。
当孵化器开始提供湿度时,它制造出的湿雾将产生蒸发冷却,而电加热元件将随之启动(经济代价)。
此外,湿雾所产生的蒸发冷却将触发新鲜空气风挡门关闭的更紧,导致孵化器内氧气减少和二氧化碳增加(孵化成绩代价)。
图1 恒温器位置放置不正确时出雏室温度的波动情况
注:℃=(℉-32)×0.56
图2 恒温器位置放置正确时出雏室温度的波动情况
在室内安装恒温器和恒湿器对于保证正确的室内环境条件十分重要。
将这些环境控制装置放置到室内的气流处能更好地运转,而不应放到“死角”处。
恒温器和恒湿器经常被错误地放置到孵化器室或出雏器室的端墙上。
当被直接安装到端墙上时这些仪器不可能正确地“读”出室内的状况,其反应将是错误的。
图1和图2 提供了一个恒温器或恒湿器安放错误及产生相应结果的极好例子。
在该例子中,将恒温器放置到室内的深部可显著改善其稳定性以及孵化设备的性能。
(6)高海拔地区的孵化
文献充分证明,增加海拔高度能使孵化率降低,这一观察证明了某些讨论,因为世界上许多孵化场位于高海拔地区。
外由于在高海拔处空气的扩展,所以单位立方容积的空气中含氧量较少。
表9给出了阐明海拔高度、氧含量和气压之间关系的数据。
随着海拔的增高,在此处孵化的种蛋其孵化率随之下降。
不过,海拔在2,500英尺(760米)以下时,孵化率下降的程度很少能观察到。
海拔高于3,500英尺(1,067米)时,孵化率的下降成为一个经常性的问题。
图3显示了以海平面处孵化率80%为基础,随着海拔的升高、孵化率下降的情况。
通过增加孵化期间海拔标准气压有可能恢复正常的孵化率。
这是在高海拔地区孵化所使用的方法之一。
孵化场的设计和建筑决定加压是否经济划算。
在高海拔地区恢复正常孵化率的一个较典型和实际的方法是在孵化时将氧气直接注入到孵化机中。
将孵化机中的氧含量增加到23-23.5%可使高海拔地区的孵化率提高。
通过氧气钢瓶上的管子可将氧气注入孵化器和出雏器的分隔间中。
氧气钢瓶上有一个压力调解阀和一个流量表。
需要有一台分析仪,用以测定孵化机柜里混合空气中氧的百分含量。
每天必需做几次记录和调整以补偿胚胎氧利用的增加。
(7)高海拔孵化需考虑的其他因素
下面列出的是在高海拔地区孵化和种鸡群管理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海拔的上升,孵化时间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周围空气中CO2含量减少的缘故,而不是由于氧
含量减少的原因。
在海平面处孵化所见到的CO2的增加刺激了雏鸡啄壳和破壳而出。
●高海拔饲养的种鸡所产的种蛋如果在低海拔孵化会正常出雏。
高海拔饲养的种鸡所产的种蛋在高
海拔孵化,其孵化时间增加,这与较低的代谢率有关。
●海拔对受精率无影响。
●高海拔饲养的种鸡所产的种蛋在高海拔孵出的雏鸡,其生长期间的死亡率高于正常的雏鸡。
5.孵化期间种蛋的定位和翻蛋
在孵化的头14天里给种蛋定位和经常翻蛋十分重要。
人工孵化的种蛋其大端应朝上放置。
天然状况下,雏鸡的头部在蛋的大端靠近气室处生长;发育中的胚胎能自己定位,从而使其头部处于最高处。
这种转动发生在孵化的第二周里,当种蛋的小端朝上孵化时,大约有60%的胚胎其头部靠近蛋的小端发育。
所以,当雏鸡准备出雏时,其喙不能啄进气室中开始用肺呼吸。
只要经常翻蛋,水平放置的种蛋会正常孵化和出雏。
几乎有一半小端朝上放置的种蛋不能出雏,即使出雏其雏鸡质量也较差。
大多数小端朝上放置的种蛋是由于工作粗心或由于较难区分其大端和小端。
老龄种鸡生产较高比例的两端几乎一样圆的种蛋,所以很难确定哪边是大端、哪边是小端。
在野生状态下,母鸡在一天里要翻动几次蛋。
对于几乎所有的商业孵化机而言,种蛋大端被朝上放置,并沿着其长轴来回转动进行翻蛋。
种蛋不能连续地循环翻动,因为这样做会使卵黄囊破裂,导致胚胎死亡。
大多数种蛋以垂直方向450角度翻动,然后以相反的垂直方向450角度转动。
正如表10中所显示的那样,转动角度小于450时不足以获得高的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