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一、本文概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更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实现科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本文概述部分将首先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然后阐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概括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实践成果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实践,我们期望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关注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科学问题,也承载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人文价值。

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上。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活动和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识别、应答和调控等知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实证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起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

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微生物与疾病的防控、免疫技术的应用等知识,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起关心社会、服务人民、贡献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丰富的、多维的,它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微生物学实验公共选修课的探索

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微生物学实验公共选修课的探索
练, 能有效地锻炼学生 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 能力 , 培养出动 手型 、 适应型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实验教学改革 , 可从 内容和形式上进行 。 有的通过构建新
的实验教学体 系 , 开设综合性设 计性 实验项 目 有 的通过实 。
验 室开发 , 强实验管理 , 加 开放实验室 , 甚至让学 生加入教师
0 较广 , 层次及专业基础不一致 , 为了让所有选修学生都能掌握 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评分依据 。占总评成绩的7 %。 . 并对此课程产 生兴趣 , 拟定教学 内容 由前期准备模块 、 应用模 25 问卷调查 块、 拓展模块三大模 块组成 。 皿、 高压灭菌 、 倒平板 、 各种类 型的接种方法 。 镜直接计数法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的检测 ( LS ; E IA) 22 拓展模块 .. 3 定细菌 的MI 。 C 环境 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 响;试管法测 学, 以提 高选修课 的质量 , 笔者对选修学生进行 问卷调查。问
参 考 文 献
[ ]肖爱萍 . 1 综合性 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 [ 中山大学学报 J. 3
论 丛 ,06 2 7 :2 — 3 . 20 ,6( ) 29 2 1
[ ]雒 晓芳 , 2 董开忠 , 程燕 , 如何改进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 等.
效 果 E ] 校 实 验 室 工 作 研 究 ,0 7 9 ( ) 1— 0 J. 高 2 0 ,3 3 :82 .
共 次 每次 l个 0 221 前期准备模 块 包括配制培养基 、制做棉塞 、包 扎器 卷调查分课 程前期调查和课程结束后 调查 , 2 , ..
问题 。 问卷调查 内容涉及学生选修前的预期值 、 教学内容和方
教 2 . 应用模 块 微生物 的稀 释 、 、 .2 2 分离 纯化 ; 微生物 的显微 法 、 学 效果 和课 程 结 束 后 的 满 意 度 等方 面 。

高职高专全科医学和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高专全科医学和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参考 文献
1 杨帆, 陈萍, 力, 建构主义教 学模式在 医学 何群 等. 微 生物 学 教 学 实 践 中 的应 用 [ .微 生物 学通 报 , J ]
2 1 , ( : 3 16 0 03 1 1 - 3 . 7 )3 2 马锐 . 建构主 义教 学模 式 在病 原 生物 与免 疫 学教

8 O・
塾宣 塾堂班
高职高专全科医学和临床专业《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的探索
马 锐 杨美玲 吴 莉 梁 军
【 中图分类号】 R 74 【 3—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185( 1) —000 17—04 02 208—2 2 0 【 要 】 比较 分析 高等 医学专科教 育中全科 医学和 临床 医学专业学生对《 摘 医学微 生物学》 学改革效果。 旨 教 在形成合理的教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1 0 2年 1 卷第 2 1 期

8l ・
的 比例 为 4 见表 2 。采 用第 二种 教 学模 式授 课 %( ) 后 , 生对 医学微 生物学 的兴 趣有 了很 大 的改变 。 学 表 1实验 前后 两班 学 生考 试成 绩 比较 ( x±s ,分 )
作者单位 : 宁夏医科大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 院 宁夏
基金项 目: 中华美国基金会 C MB项 目( 编号 :0 9 4 20 0 ) 宁夏医科大学教 改课题项 目
1 研 究 方法 将 进 行 实验 研 究 的 l 时分 为 2 . 3 2学 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 两个班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 课, 授课学时为 6学时 , 授课 内容为第六 、 七章 , 结 束 2周后 进 行 测 试 , 出 每 名 学 生 的成 绩 , 班 级 得 取 平均成绩作为前测成绩 ( F 用 表示 ) 。第二 阶段 : 实 验班改用新教学模式授课 , 对照班级仍按照传统教 学 模 式 授课 , 课 学 时 为 6学 时 , 课 内容 为 第 八 授 授 章, 结束 2 周后进行测试 , 出每名学生的成绩 , 得 取 班级平均成绩作为后测成绩( c表示 ) 用 。然后分别 进行 统计 学分 析 。 1 问卷调查 《 . 4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效果及 兴趣 调 查采 用 问卷 调查 的方式 进 行 , 查对 象 为 实 验班 调 级 的学生 , 分别在第一阶段教学研究和第二阶段教 学 研 究 完 成 后进 行 。 调查 问卷 设 计 包 括 一 般 项 目 ( 性别 、 年龄 、 籍贯等 ) 和调查项 目( 兴趣有无 、 兴趣 分类 、 分组讨论效果及学习态度等 ) 。调查前向学生 明确调查 的 目的和意义 、 要求 如实 填写 。 1 统 计 学处 理 采用 S S 1. 计 软件 包 进 行 . 5 P S 0统 1 统计学分析 , 学生平时成绩采用 ± 表示 , s 实验班 兴趣 分类 分 布采 用 构成 比表示 , 组 间 的均 数 比较 两 采用 t 检验 。

试论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

试论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
. .
221 实验设计 教师选 出实验题 目后 , .. 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 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指导 , 阅相关资料 , 查 设计实验过程 , 写出
实验 目的、 实验原理、 所需实验设备 、 药品数 量、 实验操作程序 、
预期实验结果、 操作注意事项。
5 — 4—
V0 . 8 12 20 0 No 1 1 .1
需要解决 的问题 以及研究的热点等。
1 新 统 病原 体 哪 . 1
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 它 能够衡量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 也能够衡量 医学检验
专业毕业生 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 的实 验技能, 既能进行传统的实验操作 , 也能开展设计性实验。
v 1 8 0 0 No 1 o. 2 1 2 .l
试论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
廖仲庚
( 山卫生学校 , 文 云南 文山 6 30 ) 60 0
关键词 : 医学检验专业 ; 生物 学检验 ; 学改革 微 教 中图分类号 :,2 C 0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14 ( 00)10 5 — 2 1 7— 2 62 1 1- 04 0 2 世纪的医学检验人才不仅要有扎实 的医学基础知识 , 1 还
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从实验准备到具 体操作 的实验全过程 , 同时 , 以加深学 生对理论知识 的理解 , 可 真正使理论与实践相
互促进 。
22 实验 锞 内容 .
在基 因组微生 物学时代 , 应使学生 了解 基因诊断 、 因工 基 程药物 、 基因治疗 、 基因工程疫苗等概念 、 原理 、 方法和应用 , 而 这些 内容书本上介绍的很少 , 不能满 足学生需要。因此, 在授课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涉及面广、应用性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应用性和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和实践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措施,为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探索微生物学是普通高校里生命科学、林学、医学和农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广、交叉性强、进展快的学科,相关知识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发酵工业、农产品的增产增收、环境的生物修复、疾病的治疗与诊治和新能的开发等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对学生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4]。

其特点有:①为迎合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工业、工程等领域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他们既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和技术中的实际问题。

②重视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适当加宽专业口径,旨在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

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其中社会能力主要包括有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交际和协调能力等;个性素质主要有自觉性、独立性、自我控制力、反应和评价能力等[5-7]。

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新乡及其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微生物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一门学科。

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和实践了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措施。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及 防止 医 院内交叉 感 染 措 施 的科 学 , 医学 检 验 专 是
教学 范畴 , 用多 媒 体 教 学 更 形 象 、 观 , 学 生 对 采 直 使
微生 物 的形态 染 色 、 落 特 征 、 菌 的生 长 现 象 、 菌 细 生
业 的主干 学科 。临 床 微 生 物学 不 同 于其 他 学 科 , 它
开 展临 床 常见微 生 物 耐 药 性 的 相关 研 究 , 导 师 的 在 指 导下 , 组学 生 自主选 择 实验 课题 , 各 自行 查 阅有关 文 献资 料 , 计 实验 方案 和具 体操 作 程序 , 设 然后 准备 实验 材料 、 立操 作 、 理 和分 析 实验 结 果 , 独 整 最后 提
习 , 种教 学方式 主要是 以教 师为 主体 、 这 以讲 课 为 中 心 , 整 的讲授 了理论 课各 章 节所 涵盖 的重点 难 点 , 完
但是 没有 考 虑 到 学 生 的兴 趣 、 好 、 力 及 个 性 特 爱 能 征 。而 P L则是 以 问题 为 中心 的学 习或 基 于 问题 B
山 医 大 学 :础 学 育 ,】 0 ,( 西 科 学 报基 医 教 版28 月15 ( 年1 0 ) x
・ 实验 教 学 改革 与实 践 ・
临 床 微 生 物 实 验 教 学 的 实 践 与 探 索
林 旎 , 林 梨平 , 傅 冷 西 (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福州 300 ) 504
摘要 : 临床微 生物学检 验是一 门操作性和 实践性很 强的 学科 , 实验课教 学 占有相 当重要 的地位 。就如何 改进教 学方 法、 开 拓 学生思 维、 高学生操 作技 能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 方法作 一总结。 提
关 键 词 : 临床 微 生 物 ; 实 验 教 学 ; 教 学 方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G 4 .2 3 6 2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4 (0 8 0 05 0 0 8— 2 9 2 0 )5— 5 7— 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6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6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6篇)第一篇: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研究摘要:卓越人才培养之目的在于为行业或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或创新人才。

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途径,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并对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培养和解决企业急需人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卓越人才;校企联合;项目应用;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度,广州医科大学发展了“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项目〞工程规划,将生物医学项目专业纳入本科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改革范畴。

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依托生物医学项目系、医学实验中心和校外科研工程合作单位,以培养项目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本文就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发展实践和探索。

1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依托我校医学优势,从教育理念层次探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和探索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实施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1〕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2〕研究和探索卓越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包括创新能力训练模式、课外科技活动自主创新模式、毕业设计与科研融合模式、实践教学与科研合作相结合;〔3〕以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具有项目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生物医学项目卓越人才。

2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生物医学项目学科波及材料、物理、电子、化学、生物学与医学等交叉学科,该领域的技术创新、理论突破和生产实践需要大量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医学细胞生物学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

基金项目: 海军军医大学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课题面上项目(JYP2020B04)作者简介: 汪超,男,1987-08生,博士,讲师,E mail:wangchaosmmu@126.com收稿日期: 2020-12-28医学细胞生物学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汪 超,张竞予,李嘉言,张红霞,李文林,朱海英△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通迅作者)摘要: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以个性化、高效率学习为教学目标,结合授课对象实际,采用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上通过使用智慧树学习平台、数码互动显微成像系统等设备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条件的可选择性进而增强学生探索性体验。

该实验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达到实验课双基训练要求的同时,发挥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学习科研设计和形成科研规范中的作用。

文章以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为例介绍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探索性实验中图分类号: Q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50(2021)02-0098-03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21.02.09 实验课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改革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

从顶层设计层面,国家级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设立以及各高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目的都是从实验条件方面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

而建立在这些实验条件基础上的更加有效的授课设计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研思维、学习科研设计和形成科研规范的重要环节。

目前,PBL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自主性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得以开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从重教授、重结果、重模式化向重学习、重过程、重个性化的转变[1-3]。

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作 为引导者 , 对学生进行 启发和鼓励 , 帮 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 、 整合基本知识 与实际技能 等【 l 】 。 学生
带着 问题进入角 色 , 大大 提高 了对实验 的兴趣 , 激 发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验证性实验 2 0 学时 、 综合性实验 l 2 学时 。 在细菌学总论部分 的细菌学基本实验 ( 如细菌的采集 、 细菌
复操作 一次, 缺乏学 习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 学习热情低 , 对实验 不是每个学
学生 的好奇 心 , 促 使其积极思考 , 对 实验 目的 、 方 法了然于 心。
为 了通过实验得到正确 的结果 ,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 查 阅资料 , 课上与 同组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探讨实验原理和方法 , 变被动
的培养、 染色检查 、 基本 分离技术 和常见的病 原菌检测方 法 、 生
运用启 发式教学方 法 , 多提 问题 , 让学生经过激烈 的讨论
和教 师的启发 、 引导 , 得 出正确白 § 结论 。 这样 既加深 了学生对 知
化反应、 药敏试验等) 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实验课基本程序 是带教教师讲述实验内容、 示教, 学生重复做一遍, 学生对这种
渗透 , 强化一两次后 , 学生就会 明确理论 和实验并不是孤立 的 , 理论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实验现象 , 而实验 过程又可以对 理论 知
识进行验证 。
趣, 提高学生 的综合能力 , 我们对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 ,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现 总结几点体会 。
1 实验课程设置的改变

出问题所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经常反映实验课时间紧张 , 有些实验如细菌的培养 , 需要

如何上好一节课——谈谈我多年来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体会

如何上好一节课——谈谈我多年来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体会
握。这样就能适 当选择教材 和妥善安排 教材 , 能较好 地准 备 回答 学 生 可能提 并
如在讲到 超敏 反应 这 一章 时 , 免 从 疫反应对机体产生有利 和不利 的两方面
着手 , 开对超敏 反应 概念的叙述 , 展 列举
青霉 素过敏性休克 、 血反 应等事例 , 输 提
高学生学习超敏反应 的兴趣 和重视 对超
的地方反复强调 , 使学生 自然而然地感到 这确实是重点 , 而予以重视。
学生状况 , 认真 准备 讲稿 , 好 默讲 、 做 试 讲, 注意表 达方 式 , 时检查 改进 , 断 及 不
的轻 、 、 、 , 重 缓 急 以造成讲课气 氛的波澜
起伏 ;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努力 提高。现针 对 上述 几方 面 , 谈谈 我
间的掌握也作 了进一 步的预测 。
姿势和手势 来帮 助和增 强语 言 的表达 ,
富于表情 , 面向学生 , 轮流正视左右前后
的同学 , 使其感到我在向他们讲 心里话 。
答疑 、 举行 测验等环节 , 不断加深对学 生 的了解 , 身处 地考 虑学 生在 学 习 中可 设 能产 生 的疑 点 和 难点 , 过摸 底 , 到 通 做
革命 到绿 色革命 , 从新 能 源到 可持 续 的
生 态环境 , 物工程 研究 步入 了一 个迅 生
对于成功的方面 , 作为经验肯定 下来 ; 对 于失 败 的方 面 , 析原 因, 出改 进 的 分 定
方法 。
再如, 在抗感染免疫这一 章中 , 阐述
过表格式进行 综合 归纳 , 比较各 菌 的主 要特征。如讲 到病 原性 球菌 时 , 我把 其 归纳为一 张表 , 果一 目了然 。实 践证 结 明, 这样讲便 于记忆 , 容易记 牢。各论是 总论 的延伸 , 习各 论时 我还 联 系总论 学 来讲 , 学完各论 又回头看总论 , 学生觉得

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活动、生态环境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以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实验内容创新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常常涉及到纯培养、染色观察、代谢测定、基因工程等方面,传统的实验内容往往是老生常谈,让学生难以产生新鲜感。

实验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

可以结合当下热点问题或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如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与筛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在实验手段方面,也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尝试。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往往以培养观察为主,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PCR技术、蛋白质分析技术、基因组测序技术等,这些新的手段不仅能够展示微生物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

还可以尝试引入一些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让学生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微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其数据处理和利用能力。

实验环境的创新也是促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实验室环境往往显得单一和乏味,可以尝试搭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室,如微生物菌种馆、微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室、微生物生态环境模拟室等,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微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实验教材的创新同样非常重要。

传统的实验教材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验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可以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创新,编写新的实验教材,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实验教材的多媒体和互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相关知识,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生物与医药专业实践报告3000字

生物与医药专业实践报告3000字

生物与医药专业实践报告一、概述1.1研究背景生物与医药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实践。

在当今社会,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生物与医药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实践目的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生物与医药专业的实践经历,共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经历2.1实践场所我所参与的生物与医药专业实践主要分布在实验室、医院和药物研发企业等场所。

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2.2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如细胞培养实验、药物筛选实验、临床实习等。

这些实践内容帮助我加深了对生物与医药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相关实践技能。

2.3实践收获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优秀的导师,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三、实践经验3.1实践困难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实验操作技能不足、实验结果不理想等。

这些困难让我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培养了我的坚韧性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与他人交流、合作也是我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四、对未来的展望4.1学习规划通过这次实践经历,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4.2职业规划未来,我希望能够在生物与医药领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它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改造和利用,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技术。

3. 能够设计和实施微生物工程的实验及相关研究项目。

4. 了解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工程概述1.1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1.3 微生物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2.1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特性2.2 微生物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3 微生物工程中的代谢工程和遗传工程3. 微生物工程实验技术3.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3.2 微生物鉴定及其相关技术3.3 微生物发酵和生物转化技术3.4 微生物检测和分析技术4. 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1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2 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4.3 微生物工程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4.4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 微生物工程的未来发展及趋势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主讲课程内容,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原理的阐述。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分享相关经验和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微生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及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结果分析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主教材:《微生物工程导论》,作者:XXX。

微生物工程实习报告

微生物工程实习报告

微生物工程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一、实习目的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微生物工程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能在了解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工艺进行认识和评价。

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我们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习的具体目的如下:1、通过实习,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并掌握其处理废水的一般工艺流程和相应设施,同时初步了解污水生物处理中关键环节的作用,学习和增强对A/A/O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习,认识以葡萄酒历史与文化展示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熟悉葡萄酒的分类,酿酒用的主要葡萄品种,葡萄酒的历史文化,葡萄酒酵母及发酵机理,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及我国主要的葡萄酒产业生产等。

3、通过实习,熟悉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了解啤酒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荣誉、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访问的情况,熟悉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了解啤酒酿造的复杂过程。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微生物工程的一般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和课后阅读学习污水处理,啤酒发酵,葡萄酒发发酵。

巩固和深入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应的微生物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5、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性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一)娄山河污水处理厂2.1.1 娄山河污水处理厂简介娄山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娄山河下游入胶州湾口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侧,汇水范围包括李沧区北部和城阳区白沙河以南区域。

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于2008年投入使用,目前高峰期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娄山河污水处理厂主要为李沧区及白沙河以南城阳区一部分服务,服务范围南临李村河流域,北至白沙河,西至胶州湾东岸岸边,东至崂山水库,服务面积66.0km2。

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生物学知识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生物学作为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一、实践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发现。

因此,我们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设更多的实验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针对微生物培养技术和鉴定技术,可以设计相应的实验操作流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样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技能以提高工作熟练度。

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知识点的衔接与延伸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但存在着知识点之间的独立性较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也没有考虑到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基于理论知识创建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教学中还需要适当拓展知识面,引入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的能力。

三、实验课程的创新设计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计,引入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细菌表达系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基因组,结合国际微生物标准样品库建立微生物基因鉴定流程等研究方向,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医学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注重教学方法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实验课程的创新设计等方面,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 学 院 校 《环 境 微 生 物 学 》课 程 建 设 和 教 学 改 革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刘 佳 明
( 温州 医学 院 环境 与 公共 卫 生 学 院 , 江 温 州 3 5 3 ) 浙 2 0 5
摘 要 :医学 院 校 的 环 境 科 学 专 业 不 同 于 综 合 院 校容 增 加 :1医 院 废 水 微 生 物 处 理 技 术 : 内 ( ) ② 抗 辐 射 和有 机 污 染 物 的微 生 物 功 能 基 因 组 研 究 ; 细 菌 耐 药 ( 性 对 医 院废 水 的 物 治 理 的 影 响 ; 将 当 前社 会 热 点 问 题 与 E ④ 课 堂 讲 授 内 容 相 联 系 , 用 到 课 堂 教 学 。 例 如 在 讲病 毒 繁 殖 应 过 程 时 ,除 了讲 解 教 材 中 所列 举 的 大 肠 杆 菌 T 繁 殖 过 程 外 . 4 同 时 补 充 讲 解 S R 、 I S HI 1 毒 的结 构 . 殖 过 程 及 人 A SAD 及 N病 繁 们 在 日常 生 活 应 如 何 防 范 该 类 致 病 性 病 毒 。将 这 些 例 子 以 科 普 形 式 介 绍 给 学 生 ,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拓 宽 了 学 生 的 知 既 义 识 面 , 分 凋 动 了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发 了学 生 对 科 学 研 究 充 激 的 奉 献 精 神 。 《 境 微生 物 学 》 很 多课 程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生 物 化 环 与 如 学 、 物 学 、 传 学 、 理 学 等 课 程 相 互 渗 透 、 互 联 系 . 些 生 遗 生 相 .这 课 程 在 授 课时 间安 排 上 有 前 有后 .如 何 避 免 与 先 上 的课 程 某 内容 重 复 ,又 为 后 续 课程 留有 余 地 . 突 出 本 学 科 的特 有 内 容 , 就需 要 优 化 理 论 授 课 内 容 . 定 一些 不 属 于 本 门课 程 的 这 确 必 要 内 容 , 讲 授 中 少 讲 或 不 讲 : 时 , 注 意 经 常 与 其 他 相 存 同 要 关 课 程 的 教 师 棚 互 交 流 . 听 学 生 的 反 映 . 涉 及 到 前 面 课 倾 对 程 已 学 过 的 内容 , 必 要 的情 况 下 , 师 仪 作 重 点 提 示 , 学 在 教 让 生 提 前 预 习 回顾 , 课 时 以 重 点 提 问 的 形 式 . 成 这 部 分 的 上 完 教学 内容; 平行授 课的课 程内容 , 与授 课教师 相互商定 , 对 则 力 求 使 课 程 之 问 在 内 容 授 课 中相 互 促 进 、 互 协 调 , 免 重 相 避 复 讲 授 。如 : 微 生 物 的 营 养 ” 章 中 的 微 生 物 细 胞 成 分 . “ 一 在 生 物 学 、 物 化 学 的课 程 中作 了详 细 介 绍 , 们 只 是 要 求 学 生 我 生 回顾 已 学 的 知 识 , 课 程 不 必 讲 授 ; 能 量 代 谢 中 , 物 化 本 在 生 学 课 程 详 述 了 糖 酵 解 途 径 和 三 羧 酸 循 环 . 课 程 只 讲 丙 酮 酸 本 以 后 的 几 个 不 同 发 酵 途 径 , 乙 醇 发 酵 、 酸 发 酵 、 酸 发 如 乳 丁 酵 、 檬 酸 发 酵 、 酸 发 酵 等 . 及 不 同菌 群 特 殊 的 电 子 传 递 柠 醋 以 途 径 及 其 呼 吸 类 型 ; 微 生 物 遗 传 ” 章 。 点 讲 述 “ 生 物 菌 “ 一 重 微 种 选 育 ” 避免 与遗 传 学 重 复 。 2 注 重 实 验 教 学 . 养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 培 《 境 微 生 物 学 》 有 极 强 的 实 践 性 和 应 用 性 , 环 境 微 生 环 具 《 物 学 》实 验 足 加 深 学生 对 理 论 知 识 的 理 解 ,培 养 学 生 实 验技 能 、 验 思 维 和 动 手 能 力 的 一个 重要 途 径 。在 教 学 计 划 中要 实 保 证4 % 的实 践 教 学 时 间 , 要 保 证 实 践 教 学 的 质 量 和 效 果 。 0 更 要加 强 实 践 教 学 的 “ 践 性 ” 即 以 学 生 为 主 , 重 培 养学 生 的 实 . 着 动 手 能 力 和 创 造 精 神 ,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 极 性 , 加 充 积 增 学生 对 实 验 的兴 趣 。针 对实 践 教 学 的 各 个 环节 , 们 增 开新 。 我 的探 索 性 、 新性 和 综 合 性 实 验 . 创 以增 强 教 学 实验 的趣 味性 和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的 热 情 , 出 实 验 的 应 用 性 和 技 能 性 , 原 有 实 突 对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检验 医学 联 系紧 密 ,是 医药 学 各专 业 的主干 课 程 。 云南省 地域广 阔 , 济不 发达 , 经 是严 重危 害人类 生命
教育教学 中学生是中心 , 教师是根本 , 没有高水 平的师资队伍 , 就培养不出高质量医学生。 我们以学 科建设为龙头 ,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 以深化教学改革 与教育创新为动力 ,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 创 建 了一支知识 、 学历 、 年龄 、 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
【 文献标识码 】 A
Y a- i ,H N e, U i - u , ix n,A u - uaD p r e to dc un y g Z A G L iG O X a g oWU L-i P N Y n h c e at n fMe i M — n n a m l a
我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 ,0 7 20 年医学微
生 物学课 程 被评 为云 南省精 品课 程 。本 文就该 课程 的建设 过程 , 总结 如下 。 1 以学 科建 设为 导 向 。 努力 建设 一流教 学 团队
命科学中发展较快 , 也是 当代医学科学 中最重要的 基础学科之一 , 它与临床医学各科 、 药学 、 预防医学 、
【 bt c】 T ee pt xeet oi so eilmc b l y et k s hm a A s at odvl eecln c s nm d a ioio ,w o u e— r o h l ue c r og o c
s r s a e t l h n a e c l n ta hn s f , i r vn te e c ig o tn a d u e s s b i ig n x el t e c i g t a s e a mp o ig h ta h n c ne t n meh d , t o s e h n i g t e b i i g a d a mi it t n o a oa oy,a d p moig t e u d rr d ae e u a n a cn h u l n n d nsr i f lb r tr n r d ao o t h n e ga u t d c — n t n b c e t c r s ac r d g t g o f c. i y s i ni e e r h wok a o o d e e t o i f n

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微生物学是许多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且与许多其他相关专业课有交叉渗透,针对这一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完成系统的微生物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又体现专业教学的特色,是从事微生物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本文以信阳农林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纲领,从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2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培养能够适应生物制药相关行业的综合技能和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1-0259-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1.09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icrobiology Course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QIAO Xinrong WANG Ruili WANG Jinping CHEN Yihui(College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Xinyang Henan 464000)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many life science majors,and it has cross-penetration with many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In view of this characteristic,how to complete the teaching of the systematic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within the limited class time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microbiology curriculum.This paper took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s the program,and explored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flexibl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aiming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skills and quality talents that can adapt to biopharmaceutical related industries.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microbiology;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teaching exploration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乔新荣王锐丽汪金萍陈颐辉(信阳农林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生物制药、农学、食品、植物保护、园艺、畜牧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应用性、实践性及前沿性都很强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才有 了工科的发酵工程专业方向 ,随后发展为发酵 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 工程专业 。最初利用微生物加工产品的工程统统被列 取舍。 入发酵工程 的范畴 , 然而随着生物化学 、 细胞生物学 、
应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 生物化工等学科 的发展 ,
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人们对微生物许 多新功能的认
1 从 医药产品入手介绍发酵生产的原理 . 3
要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轮廓性认识 ,了解 该课程 在 自
己所学专业 中的地位 和意义 ,明 白学习该课 程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清楚该课程 的重点从 而在后 面的学 习中
区别于其他工科院校以轻工 、食 品和化工 能源等
能够有的放矢 。对 于医学院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 为重点的特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 专业微生 物工程课 业 的微生物工程课程来说 ,绪论部分 的教学应 当立足 程 的重点应放在生物 医药产品的生产原理上 。很 多药 于生物医药领域 ,着 重强调微生物发酵在 医药行业的 物 和生物制 品多为微生物次级代谢的产物 ,因此在介
酵工程逐渐发展为微生物工程。19 年颁布的高等学 业 的需要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是 98 校本科专业 目录把发酵工程划归生物工程类 ,肯定 了 该课程任课教师肩负的使命 。对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工 程专业来说 ,在微生物 工程课程的教学 中 “ 秉承工科 发酵工程 的生物学性 质。
生物 医药领域 的应用等 内容 。教师应 注意采用 多样化教 学手段 , 量使抽 象的理论知识 直观化 ,以激发 学生的学 尽
习兴趣 , 高教学效果。为了增强 实验教 学的完整性 、目的性和趣味性 , 提 教师可以把 自己的科研课题 与学生实 验
结 合 在 一起 。
关键词:医学院校 ;微 生物 工程 ;生物技 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 6 20 Q l 文献标志码 :A G 4 .: 8 9 文章编 号: l0 - 2 l 0 10 — 0 10 0 6 5 6 ( 1) 2 0 9 — 3 2
杜红延 :医学类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始 的,内容包括课程 的主要研究领域 、研 究方法 、发 知识对于 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 的 ,强化基 展历程 、特点 和发展前景等 。通过绪论部 分的教 学 , 因工程菌 内容的教学 , 既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微生物 , 也有利于学生掌握 、 固基 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知识 。 巩
加强理学研究 ”的学科办学理念显得 尤为重要 。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 的应用 日益广泛 ,社会 特色 , 需要 越来越 多的专 门人 才从事该 领域 的研究 开发工 考虑 到医学 院校学生的工科基础薄弱 ,教学大纲应该
作 ,与之相适应 ,目前很多医学 院校逐步增设 了生物 有针对性地 围绕与微生物生产有关的生物医药产品展
课程也就 自然地成 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必不可 会分析生产 和应用过程中存在 的技术问题 。为了激发
少的- I专业必修课 。 ' - ]
学生的求 知欲望 , 教师在教学 中不能局 限于教材内容 ,
微生物工程是将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化学工程 要根据教学大纲 的要求 ,结合课程 的具体 内容 ,进行 l 】 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 相关知识的补充和删减【。 产有用 物质或直 接应用 于工业 化 生产 的一 种技术 体
第2 6卷
第 2 期
天 中 学 刊
J un l f in h n o r a Ta z o g o
、 1 2 No 2 ,. 6 o . Ap . 01 r2 1
2 1 年 4月 01
医学类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杜 红 延
( 南方 医科大学 生物技 术学院,广 东 广 州 5 0 1 155) 摘 要 :医学类专业微 生物工程课程 的教 学重点应是医药领域 的工业发 酵菌种 、 发酵生产的原理 、 微生物发酵在
重要性。
绍发酵生产 的原理时要侧重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
从微生物工程 的发展历史来看 ,虽然人们最初是 通常 ,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开始 从天然的无 意识 的酿酒开始认识发酵现象 的,但是被 合成生产 的, 而初级代谢产物 与微生物 的生长相偶联。 称为第 二代微 生物发 酵技术 ( 大规模深层培养技术 )
l 结合专业特 点合理选择教 学内容
最早开设 发酵工程课程的是食 品类专业 ,因此 目
识不断深入 ,大大拓展了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 的 前许多微生物工程教材在 内容安排 上多倾向于食品类 范围 ( 如微生物可应用于环境治理 和生物冶金等 ) 发 专业 ,远远不能满足医学 院校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 ,
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 为四大生物工程 ( 因工程 、 开 ,以生产 和应用过程的主要单元操作原理 与工艺条 作 基 细胞工程 、 微生物工程和酶工程 ) 之一 的微生物工程 , 件为主要 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微生物生产
是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的关键 ,因此 ,微生物工程 生物医药产 品的基本理论 ,进而 由理论指导实践 ,学
生物信息工程和计算机控制等新技术 人们对微生物工程的认识 源于食 品行业 的发酵工 程、代谢工程 、
程 ,我国大学工科 的发酵工程专业也脱胎于农学院的 结合并迅 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发酵技术。微生物工 农产 品加工专业 。15 9 2年全 国高校院系调整时 ,农产 程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术多 ,且 由于历史原因许 多教 材在 内容安排上 多倾 向于食品类专业 ,因此 ,医学类 品加工专业的发酵专业方 向划归工学 院食 品工业系 ,
11 从 绪论入手强调微 生物发酵的重要作 用 .
系,是将传统的发酵技术 与现代的基因工程 、细胞工
收稿 日期:2 1- 1 0 0 10. 3
任何一门课程 的讲授都是从开篇性 的绪论部分 开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杜红延 ( 9 6 ) ,河南洛 阳人 ,讲 师,博士 17 一 ,女

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