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化学试题
第⼀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切属于SI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单位,反之亦然。
()
2.0.5mol硫酸的质量是49.0 g 。
()
3.“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简称为“物质B的浓度”。
()
4.若某稀溶液的密度近乎1 kg·L-1,其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可近似相等。
()ρNaCl = 9 g·L-1的溶液。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下列符号中表⽰质量的是()
A. M
B. m
C. W
D. w
E. ρ
2.下列符号中表⽰摩尔质量的是()
A. C
B. c
C. M
D. m
E. b
3.下列不属于SI基本单位制的单位符号是()
A. L
B. mol
C. kg
D. K
E. s
4.下列属于SI基本单位的量的名称为()
①质量②体积③物质的量④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④
E. ①②③④
①质量摩尔浓度②物质的量浓度③摩尔分数④质量浓度⑤质量分数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⑤
E. ①②③④
三、填空题[TOP]
1.国际单位制由SI单位和(1)组成。
其中SI单位⼜分为(2)和(3)。
2.质量摩尔浓度定义为物质B的(4)除以_(5)_的质量。
其单位是(6)。
3.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为物质B的(7)除以(8)的体积。
如果某⼀溶液的组成标度⽤物质的量浓度c B
(mol·L -1)或质量浓度ρB (g·L -1)表⽰时,⼆者之间的换算式是(9);若⽤物质的量浓度c B (mol·L -1)和质量分数ωB 互相换算时要以(10)为桥梁。
四、问答题 [TOP]
1. 医学上常见的溶液的组成标度有哪些?它们是怎么定义的?
2. 指出下列哪些单位属于SI 单位,哪些不是。
频率单位Hz 、时间单位h 、能量单位J 、体积单位L 、质量单位µg 、长度单位nm 、温度单位℃、物质的量单
位mmol 、重⼒单位N 。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三、填空题
1.(1)SI 的倍数单位(2)SI 基本单位(3)SI 导出单位
2.(4)物质的量(5)溶剂(6)mol·kg -1
3.(7)物质的量(8)溶液(9)c B ·M B = ρB 或 c B = ρB / M B (10)密度(ρ)
四、问答题
1. 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摩尔分数、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
质量浓度的定义: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摩尔分数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物质的量
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
体积分数的定义:溶质的体积除以溶液的体积
2. SI 单位:Hz 、J 、µg 、nm 、℃、mmol 、N ;⾮SI 单位:h 、L 。
3. 相同点:两者的质量均为1
4.007g ;
不同点:两者的概念不同,前者的基本单元是N ,⽽后者的基本单元是
2
1N 2。
4. C 3H 8O 3
第⼆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由于⼄醇⽐⽔易挥发,故在相同温度下⼄醇的蒸⽓压⼤于⽔的蒸⽓压。
( )
2.在液体的蒸⽓压与温度的关系图上,曲线上的任⼀点均表⽰⽓、液两相共存时的相应温度及压⼒。
( )
3.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尿素分别溶解在100g⽔中,则形成的两份溶液在温度相同时的Δp、ΔT b、ΔT f、Π均相同。
( )
4.若两种溶液的渗透压⼒相等,其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 )
5.某物质的液相⾃发转变为固相,说明在此温度下液相的蒸⽓压⼤于固相的蒸⽓压。
(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有下列⽔溶液:① 0.100 mol·kg-1的C6H12O6、② 0.100 mol·kg-1的NaCl、③0.100 mol·kg-1Na2SO4。
在相同温度下,蒸⽓压由⼤到⼩的顺序是( )
A. ②>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E. ①>③>②
2.下列⼏组⽤半透膜隔开的溶液,在相同温度下⽔从右向左渗透的是( )
A. 5%的C6H12O6|半透膜|2%的NaCl
B. 0.050 mol·kg-1的NaCl|半透膜|0.080 mol·kg-1的C6H12O6
C. 0.050 mol·kg-1的尿素|半透膜|0.050 mol·kg-1的蔗糖
D. 0.050 mol·kg-1的MgSO4|半透膜|0.050 mol·kg-1的CaCl2
E. 0.90% 的NaCl|半透膜|2%的NaCl
3.与难挥发性⾮电解质稀溶液的蒸⽓压降低、沸点升⾼、凝固点降低有关的因素为( )
A. 溶液的体积
C. 溶质的本性
D.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质点数
E. 以上都不对
4. 50g⽔中溶解0.5g⾮电解质,101.3kPa时,测得该溶液的凝固点为-0.31℃,⽔的K f = 1.86K·kg·mol-1,则此⾮电解质的相对分⼦质量为( )
A. 60
B. 30
C. 56
D. 28
E. 280
5. 欲较精确地测定某蛋⽩质的相对分⼦质量,最合适的测定⽅法是( )
A. 凝固点降低
B. 沸点升⾼
C. 渗透压⼒
D. 蒸⽓压下降
E. 以上⽅法都不合适
三、填空题[TOP]
1. 关于Raoult定律所讨论的依数性适⽤于(1) 、(2) 的(3) 溶液。
2. 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4)、(5)、(6)和(7)。
3. 产⽣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是(8)和(9);⽔的渗透⽅向为(10)或(11)。
四、问答题[TOP]
1. 何谓Raoult定律?在⽔中加⼊少量葡萄糖后,凝固点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2. 在临床补液时为什么⼀般要输等渗溶液?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B
2.B
3.D
4.A
5.C
1. (1) 难挥发性(2)⾮电解质(3) 稀溶液
2.(4)溶液的蒸⽓压下降(5)沸点升⾼(6)凝固点降低(7)溶液的渗透压⼒。
3.(8)存在半透膜(9)膜两侧单位体积中溶剂分⼦数不等(10)从纯溶剂向溶液(11)从稀溶液向浓溶液
四、问答题
1.Raoult F M探索溶液蒸⽓压下降的规律。
对于难挥发性的⾮电解质稀溶液,他得出了如下经验公式:p = p o x A ⼜可表⽰为Δp = p o- p = K b B
Δp是溶液蒸⽓压的下降,⽐例常数K取决于p o和溶剂的摩尔质量M A 。
这就是Raoult定律。
温度⼀定时,难挥发性⾮电解质稀溶液的蒸⽓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 B成正⽐,⽽与溶质的本性⽆关。
在⽔中加⼊葡萄糖后,凝固点将⽐纯⽔低。
因为葡萄糖溶液的蒸⽓压⽐⽔的蒸⽓压低,在⽔的凝固点时葡萄糖溶液的蒸⽓压⼩于冰的蒸⽓压,两者不平衡,只有降低温度,才能使溶液和冰平衡共存。
2. 这⾥⼀个重要问题就是使补液与病⼈⾎浆渗透压⼒相等,才能使体内⽔分调节正常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中和10mL HCl溶液(c =0.1mol·L-1)和10mL HAc溶液(c =0.1mol·L-1)所需NaOH溶液(c =0.1mol·L-1)的体积相同。
()2.当某弱酸稀释时,其解离度增⼤,溶液的酸度也增⼤。
()
3.饱和氢硫酸(H2S)溶液中H+(aq)与S2-(aq)浓度之⽐为2:1。
()
4.Na2CO3溶液中H2CO3的浓度近似等于K b2 。
()
5.NaAc溶液与HCl溶液起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醋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的倒数。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正常成⼈胃液的pH为1.4,婴⼉胃液的pH为5.0。
成⼈胃液的H3O+离⼦浓度是婴⼉胃液的多少倍?()A.3.6 B.0.28 C.4.0D.4.0×103 E.4.0×10-3
2.已知HCOOH在25℃时的酸解离平衡常数K a = 1.8×10-4,则其共轭碱HCOO-的K b为()A.1.8×10-4 B.1.8×10-
18C.5.6×10-11 D.5.6×103 E.1.8×10-10
3.在纯⽔中,加⼊⼀些酸,其溶液的()
A.[H+]与[OH-]乘积变⼤B.[H+]与[OH-]乘积变⼩
C.[H+]与[OH-]乘积不变D.[H+]等于[OH-] E.以上说法都不对
4.MX是难溶强电解质,0℃时在100 g⽔中只能溶解0.8195 g MX,设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测得饱和MX 溶液的凝固点为-0.293℃[已知K f(H2O) = 1.86],则MX的摩尔质量为()A.52.0 B.104 C.5.20 D.10.4 E.28.0
NH(aq) + OH-(aq) 中,为使[OH-] 增⼤,可⾏的⽅法是5.在NH3的⽔解平衡NH3(aq) + H2O(l) 4
()
A.加H2O B.加NH4Cl C.加HAc D.加NaCl E.加HCl
三、填空题[TOP]
1.按酸碱的质⼦理论, 酸是(1), 碱是(2), 两性物质是(3),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4)。
2.考虑强电解质溶液中离⼦之间的相互作⽤,应该⽤(5)代替浓度,它的含义是(6)。
3.难溶强电解质的同离⼦效应使其溶解度(7),⽽其盐效应使其溶解度(8)。
四、问答题[TOP]
1.解释下列现象:
(1)Fe(OH)3溶于稀盐酸。
(2)Mg(OH)2既能溶于稀盐酸,⼜能溶于NH4Cl溶液中。
(3)H2S通⼊ZnSO4溶液中,ZnS沉淀很不完全,但是在ZnSO4溶液中先加⼊若⼲NaAc,再通H2S⽓体,ZnS⼏乎完全沉淀出来。
2.在含Ca3(PO4)2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下列物质,对Ca3(PO4)2的溶解度有什么影响,并解释之。
(1)磷酸(2) Ca(NO3)2(3)KNO3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选择题
1.D
2.C
3.C
4.B
5.D
三、填空题
1.(1)给出质⼦的物质(2)接受质⼦的物质(3)既能给出质⼦,⼜能接受质⼦的物质;(4)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传递反应
2.(5)活度(6)电解质溶液中实际可起作⽤的离⼦的浓度
3.(7)减⼩(8)增⼤
四、问答题
1.(1) 在含有Fe(OH)3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Fe(OH)33+(aq) + 3OH-(aq)
加⼊盐酸后,HCl解离出H+与OH-结合,OH-离⼦浓度降低,c(Fe3+)·c3(OH-)<K sp(Fe(OH)3), 平衡右移, 故Fe(OH)3能溶于稀盐酸
(2) 在含有Mg(OH)2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Mg(OH)22+(aq) + 2OH-(aq)
加⼊盐酸后,HCl解离出H+与OH-结合,OH-离⼦浓度降低,c(Mg2+)·c2(OH-)<K sp(Mg(OH)2), 故Mg(OH)2能溶于稀盐酸。
加⼊NH4Cl溶液后, NH4+(aq) + OH-(aq) NH3(aq) + H2O, OH-离⼦浓度降低, 同样使c(Mg2+)·c2(OH-)<K sp[Mg(OH)2], 平衡右移, 故Mg(OH)2⼜能溶于NH4Cl溶液中。
(3) H2S(g) + 2Ac-(aq) 2-(aq)
S2- (aq) + Zn2+(aq) ZnS↓
在ZnSO4溶液中先加⼊若⼲NaAc,再通⼊H2S⽓体,此时溶液中的Ac-可夺取H2S中的H+,使H2S的解离度增⼤, 从⽽⼤⼤提⾼了溶液中的S2-浓度, 使ZnS⼏乎能完全沉淀出来。
2. (1) 加⼊磷酸,产⽣同离⼦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减⼩。
(2) 加⼊Ca(NO3)2,产⽣同离⼦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减⼩。
(3) 加⼊KNO3,产⽣盐效应,Ca3(PO4)2的溶解度增⼤。
第四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缓冲溶液就是能抵抗外来酸碱影响,保持溶液pH绝对不变的溶液。
()
2、在⼀定范围内稀释缓冲溶液后,由于[共轭碱]与[共轭酸]的⽐值不变,故缓冲溶液的pH 和缓冲容量均不变。
()
3、可采⽤在某⼀元弱酸HB 中,加⼊适量NaOH 的⽅法来配制缓冲溶液。
()
4、总浓度越⼤,缓冲容量越⼤,缓冲溶液的缓冲能⼒越强。
()
5、正常⼈体⾎浆中,碳酸缓冲系的缓冲⽐为20:1,所以该缓冲系⽆缓冲作⽤。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下列混合溶液中,具有缓冲作⽤的是()
A .50 mL c (KH 2PO 4)= 0.10 mol·L -1的溶液+50 mL c (NaOH )= 0.10 mol·L -1的溶液。
B .50 mL c (HAc )= 0.10 mol·L -1的溶液+25 mL c (NaOH )= 0.10 mol·L -1的溶液。
C .50 mL c (NH 3)= 0.10 mol·L -1的溶液+25 mL c (HCl )= 0.20 mol·L -1的溶液。
D .500 mL c (NaHCO 3)= 0.10 mol·L -1的溶液+5 mL CO 2饱和⽔溶液(常温下CO 2的摩尔溶解度为0.04 mol·L -1)。
E .l 升纯⽔中加⼊c (HAC )= 0.01 mol·L -1和c (NaAc )= 0.01 mol·L -1的溶液各1滴。
2、由相同浓度的HB 溶液与B - 溶液等体积混合组成的缓冲溶液,若B -的K b =1.0×10-10,则此缓冲溶液的pH
为()
A .4.0
B .5.0
C .7.0 D. 10.0 E .14.0
3、⽤相同浓度的HCl 溶液和NH 3·H 2O 溶液(p K b =4.76)配制pH = 9.24的缓冲溶液,HCl 溶液和NH 3·H 2O 溶液的体积⽐应为()
A .1∶1
B .1∶2
C .2∶1
D .3∶1
E .1∶3
4、配制pH=9.30的缓冲溶液,下列缓冲对中最合适的是()
A .NaHCO 3-Na 2CO 3(H 2CO 3的p K a2 = 10.33)
B .HAc - NaAc (HAc 的p K a = 4.756)
C .NH 4Cl – NH 3·H 2O (NH 3·H 2O 的p K b = 4.75)
D .Na 2HPO 4 – Na 3PO 4(H 3PO 4的p K a3 = 12.32)
E .C 2H 5COOH –C 2H 5COONa (C 2H 5COOH 的p K a = 4.87)
5、已知常温下H 3PO 4的p K a1=2.16,p K a2=7.21, p K a3=12.32。
下列缓冲对中,最适合于配制pH 为2.0的缓冲溶液的是()
A. H 3PO 4 ?-42PO H
B.-42PO H ?-24HPO
C.-24HPO ?-34
PO D. H 3PO 4 ?-34
PO E. H 3PO 4 ?-24HPO
三、填空题 [TOP]
1、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中,缓冲⽐对缓冲容量的影响是:对同⼀缓冲溶液,当总浓度相同时,缓冲⽐越接近
于(1),缓冲容量越(2)。
2、NaHCO 3和Na 2CO 3组成的缓冲溶液,抗酸成分是(3),抗碱成分是(4),计算该缓冲溶液pH 的
公式为(5)。
该缓冲系的有效缓冲范围是(6)。
(已知:H 2CO 3的p K a1=6.35,p K a2=10.33)
3、影响缓冲容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7)和(8)。
四、问答题 [TOP]
1、什么是缓冲溶液?试以⾎液中的H 2CO 3--3HCO 缓冲系为例,说明缓冲作⽤的原理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
义。
2、影响缓冲溶液的pH 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共轭酸的p K a 是主要因素?
⼀、判断题
1. ×
2.×
3. √
4.×
5. ×
⼆、选择题
1. B
2. A
3. B
4. C
5. A
三、填空题
1.(1)1;(2)⼤
2.(3)Na 2CO 3 (4)NaHCO 3 (5) ]
[NaHCO ]CO [Na lg
p pH 332a2+=K (6)pH = 9.33 ~ 11.33 3. (7)总浓度(8)缓冲⽐
四、简答题
1. 能抵抗少量外来强酸、强碱⽽保持溶液pH 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H 2CO 3 --3HCO 是⾎浆中最重要的缓冲系,⼆者之间存在如下质⼦转移平衡: H 2CO 3 + H 2O
-3HCO + H 3O + 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加时,⾎液中⼤量存在的抗酸成分-3
HCO 与H 3O +结合,上述平衡向左移动,使[H 3O +]不发⽣明显地改变。
同理,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加时,H 3O +将质⼦传递给OH -,⽣成H 2O ,上述平衡向右移动,使⼤量存在
的抗碱成分H 2CO 3离解,以补充被消耗的H 3O +,达到新的平衡时,[H 3O +]也不发⽣明显地改变。
虽然其缓冲⽐为
20∶1,已超出体外缓冲溶液有效缓冲⽐(即10∶1 ~ 1∶10 )的范围,但碳酸缓冲系仍然是⾎液中的⼀个重要缓
冲系。
这是因为在体外的实验系统中,当缓冲作⽤发⽣后,因对抗H 3O +或OH -⽽消耗了的-3HCO 或H 2CO 3的浓度
得不到补充和调节,抗酸或抗碱成分会被耗尽。
⽽体内是⼀个“敞开系统”,当缓冲作⽤发⽣后,-3HCO 或H 2CO 3
HCO和H2CO3的浓度保持相对稳浓度的改变可由肺的呼吸作⽤和肾的⽣理功能获得补充和调节,使得⾎液中的
3
定。
总之,由于⾎液中多种缓冲系的缓冲作⽤和肺、肾的调节作⽤,使正常⼈⾎液的pH维持在7.35 ~ 7.45的狭⼩范围内。
2. 影响缓冲溶液的pH的因素有共轭酸的p K a和缓冲⽐,由于缓冲⽐处在对数项中,对pH值的影响较⼩,故不是主要因素,所以,共轭酸的p K a是决定缓冲溶液pH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溶胶都能产⽣电泳现象。
()
2.胶体分散系是⾮均相分散系。
()
3.向溶胶中加⼊⾼分⼦溶液时,溶胶的稳定性增加。
()
4.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为称为分散介质。
()
5.当胶粒移动时,胶团从吸附层和扩散层间分开。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下⾯对溶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胶是热⼒学不稳定体系,但具有动⼒学稳定性
B.溶胶具有动⼒学稳定性,并且是热⼒学不稳定体系
C.溶胶是热⼒学不稳定体系,且具有动⼒学不稳定性
D.溶胶是热⼒学稳定体系,同时⼜具有动⼒学稳定性
E.溶胶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2.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向某⼀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前者⼩于1nm,后者介于1nm~100nm。
3.混合AgNO3和KI溶液制备AgI负溶胶时,AgNO3和KI间的关系应是()
A.c (AgNO3) > c (KI)
B.V (AgNO3) > V (KI)
C.n (AgNO3) > n (KI)
D.n (AgNO3) = n (KI)
E.n (AgNO3) < n (KI)
4.溶胶的ζ电位是()之间的电位差
A.胶核与吸附层
B.胶核与扩散层
C.胶团与介质
D.吸附层与扩散层
E.电位离⼦与反离⼦
5. 下列分散系中Tyndall效应最强的是()
A.空⽓
B.蔗糖⽔溶液
C.⾼分⼦溶液
D.硫化砷溶胶
E.蒸馏⽔
三、填空题[TOP]
1.硫化砷溶胶的胶团结构为[(As2S3)?n HS-?(n-x)H+]x-?x H+,电位离⼦是(1),反离⼦是(2),该溶胶属于(3),分别加⼊电解质Na2CO3,BaCl2,Na3[Fe(CN)6]和[Co(NH3)6]Br3 ,均可使这种溶胶聚沉,对该硫化砷溶胶临界聚沉浓度最⼩的电解质是(4),聚沉能⼒最⼤的电解质是(5)。
2. (6)、(7)和(8)是溶胶基本的基本特性。
3.溶胶胶核的(9)或胶核表⾯的分⼦(10)可使胶粒带电。
四、问答题[TOP]
1.什么是电渗?什么是电泳?
2.举例说明电解质的聚沉作⽤。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A
3.E
4.D
5.D
三、填空题
1.(1)HS- (2)H+(3)负溶胶(4)[Co(NH3)6]Br (5)[Co(NH3)6]Br3
2.(6)多相性(7)⾼度分散性(8)热⼒学不稳定性
3.(9)选择性吸附(10)胶核表⾯分⼦的离解
四、问答题
1. 电泳:在外电场作⽤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的定向运动称为电泳。
电渗:把溶胶充满多孔性隔膜,胶粒被吸附⽽固定。
由于胶粒带电,介质必然带与胶粒相反电荷。
在外电场作⽤下,液体分散介质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渗。
2.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主要是由于改变胶粒吸附层的结构。
电解质加⼊后,把扩散层中更多的反离⼦斥
⼊吸附层,使胶粒的荷电数减少甚⾄消失,⽔合膜和扩散层随之变薄或消失,溶胶的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聚沉。
溶胶受电解质的影响⾮常敏感,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主要决定于胶粒反离⼦的价数,对于给定的溶胶,电解质反离⼦的价数越⾼,临界聚沉浓度越⼩,聚沉能⼒越⼤;并且价数相同的离⼦聚沉能⼒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带负电荷的As2S3胶粒,起聚沉作⽤的是阳离⼦,电解质KCl、MgCl2和AlCl3的临界聚沉浓度(mol·L-1)分别为49.5、0.7和0.093,其对As2S3的聚沉能⼒分别为1、70.7和532,即⼀价的K+聚沉能⼒最⼩,三价的Al3+聚沉能⼒最⼤。
第⼋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CH4中C与4个H形成四个共价键,因此C的氧化值是4。
()
2.浓差电池Ag|AgNO3(c1)||AgNO3(c2)|Ag,c1< c2,则左端为负极。
()
3.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对的电极电位相等时,电池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4.氢电极的电极电位是0.0000伏。
()
5.增加反应I
2 + 2e- 中有关离⼦的浓度,则电极电位增加。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下列关于氧化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氧化值为0
B. 氧的氧化值⼀般为-2
C. 氢的氧化值只能为+1
D. 氧化值可以为整数或分数
E. 在多原⼦分⼦中,各元素的氧化值的代数和为0
2.下列原电池中,电动势最⼤的是()
A. (-) Zn|Zn2+(c)‖Cu2+(c)|Cu (+)
B. (-) Zn|Zn2+(0.1c)‖Cu2+(0.2c)|Cu (+)
C. (-) Zn|Zn2+(c)‖Cu2+(0.1c)|Cu (+)
D. (-) Zn|Zn2+(0.1c)‖Cu2+(c)|Cu (+)
E. (-) Zn|Zn2+(2c)‖Cu2+(c)|Cu (+)
(Zn2+/Zn)=-0.76V,θ?(Ag+/Ag)=0.80V,将这两电对组成原电池,则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3.已知θ
( )
A. 2.36V
B. 0.04V
C. 0.84V
D. 1.56V
E. 1.18V
4.对于电池反应Cu2+ + Zn=Cu + Z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c(Cu2+)=c(Zn2+)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
(Zn2+/Zn)=θ?(Cu2+/Cu) 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
B.当θ
C. 当Cu 2+,Zn 2+均处于标准态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
D. 当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0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
E. 当原电池的电动势为0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
5.已知θ?(Fe 2+/Fe)=-0.45V ,θ?(Ag +/Ag)=0.80V ,θ?(Fe 3+/Fe 2+)=0.77V ,标准状态下,上述电对中最
强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 ( )
A. Ag +,Fe 2+
B. Ag +,Fe
C. Fe 3+,Fe
D. Fe 2+,Ag
E. Fe 3+,Fe 2+
三、填空题 [TOP]
1.Fe 3O 4中Fe 的氧化值为 (1) ; Na 2O 2中O 的氧化值为 (2) 。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极电位值愈负的电对,其还原型物质 (3) 电⼦的倾向愈⼤,是愈强的 (4) 剂。
3.对于电极反应M n++Xe (n-x)+,若加⼊M (n-x)+的沉淀剂或络合剂,则此电极的电极电位将 (5) ,M n+的氧化性将 (6) 。
四、问答题 [TOP]
1.随着溶液pH 的升⾼,下列物质的氧化性有何变化?
MnO -4,Cr 2O -27,Hg +22,Cu 2+,H 2O 2,Cl 2
2.应⽤标准电极电位数据,解释下列现象:
(1)为使Fe 2+溶液不被氧化,常放⼊铁钉。
(2)H 2S 溶液,久置会出现浑浊。
(3)⽆法在⽔溶液中制备FeI 3 。
(θ?(Fe 3+/Fe 2+)=0.77V ,
θ?(Fe 2+/Fe)=-0.45V ,θ?(S/H 2S)=0.14V ,θ?(O 2/H 2O)=1.23V ,θ?(I 2/I -)=0.54V )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选择题
1.C
2.D
3.D
4.E
5.B
三、填空题
1.(1) 3
8+ (2) -1 2.(3) 失去 (4) 还原
3. (5) 增⼤ (6) 增强
四、简答题
1.MnO -4,Cr 2O -27和H 2O 2作为氧化剂的半反应分别为:
MnO -4+8H ++5e -
2++4H 2O Cr 2O -27+14 H ++6e -
2Cr 3++7H 2O H 2O 2+2H ++2e - 2H 2O
当pH 升⾼时,H +浓度降低,相应电对的电极电位减⼩,上述半反应正向进⾏的趋势减弱,因此MnO -4、Cr 2O -27
和H 2O 2的氧化性均减弱。
Hg +22、Cu 2+和Cl 2作为氧化剂的半反应分别为:
Hg +22+2e Cu 2++2e Cl 2+2e -
由于H +没有参与上述半反应,因此在酸性范围内pH 升⾼时,对上述三个半反应没有影响,Hg +22、Cu 2+和Cl 2
的氧化性不变。
2. (1)由于θ?(O 2/H 2O)>θ?(Fe 3+/Fe 2+),所以溶液中Fe 2+易被氧化成Fe 3+。
当有铁钉存在时,θ?(Fe 2+/Fe)
<θ?(Fe 3+/Fe 2+),低电极电位的还原剂能够还原⾼电极电位的氧化剂,所以Fe 能将Fe 3+还原成Fe 2+,反应式为:2
Fe 3++Fe =3Fe 2+。
(2) 因为θ?(O 2/H 2O)>θ?(S/H 2S),所以反应H 2S +
21O 2=H 2O +S↓可⾃发进⾏,久置常出现浑浊。
(3) 因为θ?(Fe 3+/Fe 2+)>θ?(I 2/I -),溶液中的Fe 3+和I -能⾃发进⾏反应。
第九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波函数是指电⼦在核外某区周围微单位体积中电⼦出现的概率。
( )
2. s 区元素原⼦的内电⼦层都是全充满的。
( )
3. 氢原⼦的1s 电⼦激发到3s 轨道要⽐激发到3p 轨道所需的能量少。
( )
4. ⾮⾦属元素的电负性均⼤于2。
( )
5. p 区和d 区元素多有可变的氧化值,s 区元素(H 除外)没有。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 某原⼦的基态电⼦组态是[Xe]4f145d106s2,该元素属于( )
A. 第六周期,IIA族,s区
B. 第六周期,IIB族,p区
C. 第六周期,IIB族,f区
D. 第六周期,IIA族,d区
E. 第六周期,IIB族,ds区
2. 某⼀电⼦有下列成套量⼦数(n、l、m、s),其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 3,2,2,1/2
B. 3,1,-1,1/2
C. 1,0,0,-1/2
D. 2,-1,0,1/2
E. 1,0,0,1/2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主量⼦数为1时,有⾃旋相反的两个轨道。
B. 主量⼦数为3时,3s、3p、3d共三个轨道。
C. 在除氢以外的原⼦中,2 p能级总是⽐2s能级⾼。
D. 电⼦云是电⼦出现的概率随r变化的图像。
E. 电⼦云图形中的⼩⿊点代表电⼦。
4. 基态24Cr 的电⼦组态是( )
A. [Ar]4s23d4
B. [Kr] 3d44s2
C. [Ar] 3d54s1
D. [Xe]4s13d5
E. [Xe] 3d44s2
5.下图中表⽰基态Fe原⼦的3d和4s轨道中8个电⼦排布正确的是( )
A. 4s
B.
C.
D.
E.
三、填空题[TOP]
1.基态氢原⼦中,离核愈近,电⼦出现的(1)愈⼤,但是在离核距离为5
2.9 pm的薄球壳中电⼦出现的(2)愈⼤
2. n = 3,l = 1的原⼦轨道属(3)能级,该能级有(4)个简并轨道,半充满时,若⽤4个量⼦数的组合分别表⽰这些电⼦的状态,应该将它们写成(5)。
具有这样电⼦组态的原⼦的核电荷数为(6),其元素符号是(7)。
3. 基态原⼦中3d能级半充满的元素是(8)和(9)。
1~36号元素中,基态原⼦核外电⼦中未成对电⼦最多的元素是(10)。
四、问答题[TOP]
1.下列各组量⼦数,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怎样改正?
A.若n = 2 l = 1 m = 0
B. 若n = 2 l = 2 m = -1
C. 若n = 3 l = 0 m = +1
D. 若n = 2 l = 3 m = +2
2.若将以下基态原⼦的电⼦排布写成下列形式,各违背了什么原理?并改正之。
A. 5B 1s22s3
B. 4Be 1s22p2
C. 7N 1s22s22p x22p y1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选择题
1. E
2. D
3. C
4. C
5. D
三、填空题
1. (1)概率密度(2)概率
2. (3)3p (4)3 (5)3,1,-1,1/2;3,1,+1,1/2;3,1,0,1/2 (6)15 (7)P
3. (8)Cr (9)Mn (10)Cr
四、问答题
1. C错误,当l = 0时,m = 0;D错误,当n = 2时,l = 0,1,2。
2. A违背了Pauli不相容原理,应为5B:1s22s22p1;B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应为4Be:1s22s2;C违背了Hund 规则,应为7N:1s22s22p x12p y12p z1。
第⼗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原⼦形成的共价键数⽬可以超过该基态原⼦的单电⼦数。
( )
2. ⼀般来说,共价单键是σ键,在共价双键或叁键中只有1个σ键。
( )
3. 氢键是有⽅向性和饱和性的⼀类化学键。
( )
4. 超分⼦化合物的分⼦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
( )
5. BF3分⼦中,B原⼦的s轨道与F原⼦的p轨道进⾏等性sp2杂化,分⼦的空间构型为平⾯三⾓形。
(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TOP]
1. 下列理论或概念:a. 原⼦轨道能级图 b. 测不准原理 c. 电负性d. 杂化轨道理论,与美国化学家Pauling L⽆关的是( )
A. a
B. b
C. c
D.d
E. a b
2. 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形成的共价键数⽬等于该基态原⼦的未成对电⼦数
B.σ键是构成分⼦的⾻架,π键不能单独存在
C.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向性
D. 按原⼦轨道重叠⽅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E. σ键⽐π键牢固
3. 关于PF5分⼦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键和分⼦都是极性的
B. 键和分⼦都是⾮极性的
C. 键是极性的,分⼦是⾮极性的
D. 键是⾮极性的,分⼦是极性的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4. H2S分⼦的空间构型和中⼼原⼦S的杂化类型分别为( )
A. 直线形,sp杂化
B. 平⾯三⾓形,sp2杂化
C. 四⾯体形,sp3杂化
D. V字形,sp2杂化
E.V字形,不等性sp3杂化
5. 下列分⼦或离⼦有顺磁性的是( )
N C. NO D. F2 E. CO
A. N2
B. 22
三、填空题[TOP]
1. 共价键的本质是(1) ,但因这种结合⼒是两核间的电⼦云密集区对两核的吸引⼒,⽽不是正、负离⼦间的库仑引⼒,所以它不同于⼀般的静电作⽤。
2. 根据成键电⼦来源,共价键可分为正常共价键和(2) 。
3. 关于共价键的两⼤理论为(3) 和(4) 。
四、问答题[TOP]
O的键⾓为100°,试⽤VSEPR理论解释之,并推测其中⼼原⼦的杂化轨道类型。
(4
1. 实验证明,臭氧离⼦-3
分)
2. 氧元素与碳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较⼤,但CO分⼦的偶极矩很⼩,CO2分⼦的偶极矩为零。
为什么?(4分)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选择题
1. B
2. A
3. C
4. E
5. C
三、填空题
1. (1)电性的
2. (2)配位键
3. (3)现代价键理论,(4)分⼦轨道理论
四、问答题
1. 根据VSEPR 理论,-3O 的中⼼原⼦O 的价层电⼦对为3. 5(按4对处理),价层电⼦对构型为四⾯体。
成键
电⼦对 (等于配位原⼦数)为2,孤对电⼦对为2,2对孤对电⼦间相互排斥,使得∠O-O-O = 100°< 109o 28ˊ。
不等
性sp 3杂化。
2. CO 的结构为,分⼦中存在1个?键,1个正常π键和1个配位π键。
由于配位π键是由O 原⼦提
供共⽤电⼦对形成的,抵消了O 元素与C 元素电负性相差较⼤⽽产⽣的电偶极矩,因此CO 分⼦的电偶极矩很⼩。
若单从O 和C 的电负性考虑,CO 分⼦的负电重⼼应偏向O 原⼦⼀侧,但实验事实是CO 分⼦的负电重⼼偏向C
原⼦⼀侧,合理的解释也是形成配位π键的缘故,C 原⼦的1个2p 空轨道接受O 原⼦的1对电⼦,从⽽使得分⼦
的负电重⼼偏向C 原⼦。
CO 2是直线形分⼦,虽然C
O 键为极性键,但由于分⼦结构对称,正、负电荷中⼼重
合,因此CO 2分⼦的电偶极矩为零。
第⼗⼀章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 在正⼋⾯体场中,中⼼原⼦d 轨道的能级分裂成d ε和d γ两组,d γ的能量⽐该⾃由离⼦d 轨道的能量⾼,d ε
的能量则低于⾃由离⼦d 轨道的能量。
()
2. 中⼼原⼦d 电⼦组态为03d d γε和06d d γε的正⼋⾯体配合物都是低⾃旋配合物。
( )
3. 有甲、⼄两种不同的⼋⾯体配合物,它们的CFSE 都是0.8Δo ,这表明两配合物的晶体场稳定化能相等。
()
4. 当配体是质⼦碱时,溶液pH 值降低导致配离⼦解离的作⽤,叫做酸效应。
()
5. 25℃时,0.10mol·L -1H[Ag(CN)2]溶液中的H +浓度⼤于0.10mol·L -1HCN 溶液中的H +浓度,那么
0.10mol·L -1H[Ag(CN)2]溶液中的CN -浓度⼤于0.10mol·L -1HCN 溶液中的CN -浓度。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在[Co(en)(C 2O 4)2]-中,Co 3+的配位数是()
A. 2
B. 3
C. 4
D. 5
E. 6
2.已知某配合物的组成为CoCl 3·5NH 3·H 2O ,其⽔溶液呈弱酸性,加⼊强碱并加热⾄沸有氨放出,同时产⽣Co 2O 3沉淀;加⼊AgNO 3于另⼀份该配合物溶液中,有AgCl 沉淀⽣成,过滤后再加AgNO 3时⽆变化,但加热⾄沸⼜产
⽣AgCl沉淀,沉淀量为第⼀次沉淀量的1/2,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A. [CoCl2(NH3)5]Cl·H2O
B.[Co(NH3)5H2O]Cl3
C. [CoCl(NH3)5]Cl2·H2O
D. [CoCl2(NH3)4]Cl·NH3·H2O
E. [CoCl3(NH3)3]·(NH3)2·H2O
3.下列配离⼦中,属于低⾃旋的是()
A. [FeF6]3-
B. [Co(NH3)6]2+
C. [CrCl6]3-
D. [Ag(S2O3)2]3 E .[Co(NH3)6]3+
4.已知[Ni(CO)4]中,Ni以dsp2杂化轨道与C成键,[Ni(CO)4]的空间构型应为( )
A. 三⾓锥形
B. 正四⾯体
C. 直线型
D. ⼋⾯体
E. 平⾯正⽅形
5.[Co(NH3)6]3+是内轨配离⼦,则Co3+未成对电⼦数和杂化轨道类型是()
A. 4,sp3d2
B. 0,sp3d2
C. 4,d2sp3
D. 0,d2sp3
E. 6,d2sp3
三、填空题[TOP]
1.配合物〔Cr(H2O)(en)(C2O4)(OH)〕的名称为(1),配位数为(2),中⼼原⼦氧化数为(3),配合物的内层是(4)。
2.配合物“硝酸氯·硝基·⼆(⼄⼆胺)合钴(Ⅲ)”的化学式是(5),它的外层是(6)。
3.已知〔Cu(NH3)4〕2+和〔Zn(NH3)4〕2+的K S以此为2.1×1013和2.9×109,由此可知反应〔Cu(NH3)4〕2++Zn2+[Zn(NH3)4]2++Cu2+进⾏的⽅向(7),
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8)。
四、问答题[TOP]
1. ⽐较下列各对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1)H[Al(OH)4]和HAlO2的酸性
(2)Cu(OH)2和[Cu(NH3)4](OH)2的碱性与溶解度
(3)[Co(NH3)6]2+和[Co(NH3)6]3+的稳定性
2⼀、判断题
1.×
2. ×
3.√
4.√
5.×
⼆、选择题
1.E
2.C
3. E
4.E
5.D
三、填空题(20分)
1.(1)羟·草酸根·⽔·⼄⼆胺合铬(Ⅲ)(2)6 (3)+3 (4)[Cr(H 2O)(en)(C 2O 4)(OH)]
2. (5)[CoCl(NO 2)(en)]NO 3 (6)-3NO
3. (7)从右向左(8)}
]){[Zn(NH }]){[Cu(NH 243S 243S ++=
K K K . 试回答Ni 2+与CN -形成[Ni(CN)4]2-配离⼦⽽不形成[Ni(CN)6]4-。
第⼗⼆章⼀、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NaOH 滴定HCl ,酚酞作指⽰剂优于甲基橙,⽽HCl 滴定NaOH ,则相反。
( )
2.⾼锰酸钾是氧化剂,所以⾼锰酸钾法只能⽤于还原性物质的测定。
( )
3.在配合滴定中,⾦属离⼦与滴定剂EDTA ⼀般是以1:1配合。
( )
4.当溶液中H +浓度与OH -浓度相等时,酸碱指⽰剂显⽰其中间⾊。
( )
5.酸碱滴定的突跃范围与酸碱的浓度成反⽐。
( )
⼆、选择题(将每题⼀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
1. ⽤0.001000 mol·L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0.001000 mol·L -1 HCl 溶液的突跃范围是5.3~8.7,由此可判断⽤
0.1000 mol·L -1NaOH 溶液滴定0.1000 mol·L -1溶液的突跃范围是 ( )
A. 6.3?7.7
B. 4.3?9.7
C. 5.3?9.7
D. 4.3?8.7
2.某⼀弱酸型指⽰剂HIn 的p K HIn =4.1,那么它的理论变⾊范围是 ( )
A. 3.1?5.1
B. 2.1?3.1
C. 3.2?6.2
D. 3.1?4.4
3.在滴定分析中,计量点与滴定终点间的关系是 ( )
A. 两者含义相同
B. 两者越接近,滴定误差越⼩
C. 两者必须吻合
D. 两者吻合程度与滴定误差⽆关
4.关于⼀级标准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纯度应在99.9%以上
B. 不含结晶⽔
C. 在空⽓中稳定
D. 有较⼤的摩尔质量
5.在滴定过程中,指⽰剂发⽣颜⾊改变的转变点称为 ( )
A. 滴定终点
B. 计量点
C. 滴定突跃
D. 指⽰剂变⾊范围
三、填空题 [TOP]
1.⽤强酸滴定强碱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与(1)有关。
2.配制HCl 标准溶液只能⽤间接⽅法⽽不能采⽤直接法配制,其原因是(2)。
3.⼀碱性试样可能含Na 2CO 3、NaHCO 3和NaOH 中的⼀种或两种,⽤0.1000 mol·L -1HCl 滴定样品溶液,以酚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