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
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
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
温润的风似有若无。
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
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
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
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
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
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
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
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
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
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
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
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
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
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
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
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
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
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
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
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
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
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
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
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分)
(4)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
解。
(8
分)
参考答案:
(1)CD (5分,C 3分,D 2分)(A项“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项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
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
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6分,每点3分)
(3)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②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2分)“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
(2分)
(4)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
(2分)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
(2分)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
(2分)③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
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
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
这叫作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
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
这种情形,中外皆然。
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
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
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
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
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
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
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
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
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
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
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
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
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
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
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
我想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选自《粱实秋散文》,有删改)
4. 根据文章,概括古人送别与现代人送行的本质有何不同。
5. 文中提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次“最悲惨的”送行?
6. 文末作者赏识这样一种心情:“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认识。
参考答案:
4. 古人送别往往是一种雅人情致,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更多只是一种应酬的礼节,往往成了某种表面的姿态和做作的虚荣。
5. “最悲惨”体现在:一是送行人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等候时间长,而且环境条件恶劣,送行人和被送者都很狼狈;二是送行效果几乎没有,送与被送的双方都没有尽到礼节,让一本正经的送行几乎成了滑稽的闹剧。
6. 示例:真正的离别是一种难捱的痛苦,应尽量避免;真正的相聚是难得的幸福,要珍惜呵护;这样对待情感,是一种理性、真挚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洒脱、自然的人生情怀;我们要学会怎样诚恳面对情感,而不是熟练掌握应酬技巧
试题分析:
4. 注意锁定区位,发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
关键的词语有“雅人情致,纯朴真挚”“潇洒自
然”“应酬的礼节”“表面的姿态和做作的虚荣”。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5. 注意找到语言的“语言通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高雅文气”,然后用文中的例句进行说明。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注意锁定区位,发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
关键的词语有“送行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等候时间长,而且环境条件恶劣,送行人和被送者都很狼狈;二是”“送行效果几乎没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7. 注意结合文章的作者对“送别”的理解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
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
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
通俗地说,就是理想。
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
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
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
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
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
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
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
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
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
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
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来的文人登临诗句贯穿了一年四季的终始,这说明登高并非重阳节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是古人诗句中描写的登高时所见的不同景色。
C.由于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此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登一座山峰,诗人所写的诗句意味也会相差很大,是由于个人登高的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道家和皇帝祭祀封禅时的登高,虽目的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这些人心中,高山都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分别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在登高临远时,往往能激发心底的远志,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佳节,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故登临的诗句,往往有展示胸襟,体现怀抱的作用。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形容伯牙抚琴之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把盏告别时,他和他的同志们表达情怀的方式是不同的。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的心声,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这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
参考答案:
1.C
2.C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是结论,孔子的两句话是例证。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以偏概全,“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古代文人登高都“胸怀治世救国理想”,但具体抒发的情怀不尽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怚:古通“粗”,性情粗暴②超距:跳跃。
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领
B. 王翦谢曰谢:道歉
C. 老臣罢病悖乱罢:通“疲”
D. 翦因举兵追之举:出动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悉国中兵以拒秦悉:全部。
B. 大破李信军,入两壁壁:军营。
C. 王翦言不用用:被采纳。
D. 王翦既至关既:已经。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 于是引兵而西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C. 翦因举兵追之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16.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是()
A.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
B. 于是引兵而西
C. 李信果辱秦军
D.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1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日休士洗沐②唯大王更择贤将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亲与士卒同食
A. 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 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调。
C. 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 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参考答案:
13. B 14. D 15. C 16. B 17. D 18. 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B,“谢”推辞。
根据后文语境即可看出是辞官的意思。
故答案选B。
【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D“既”在——之后。
故答案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选项A,“以”因为/率领,带领;选项B,“而”承接连词/并列连词;选项C,“因”两个都是于是的意思;选项D,“之”助词/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
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选项B,“西”向西,名词做动词。
选项A,“走”使逃跑,使动用法。
选项C,“辱”使秦军受辱,使动用法。
选项D,“空”使全部,使动用法。
故答案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例如本题问的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希望大王换将领。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陈述大王对自己的重用。
⑥亲与士卒同食:亲近将士。
故答案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选项C,“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说法错误。
原文文意是:王翦说:“你说的不对。
秦王性格粗野,不相信别人,现在派出秦国全部的军队专门托付给我,如果我不多多要求田地宅院为子孙整治家业来让我自己安心,难道让秦王因此而怀疑我吗?故答案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