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陶丰
副组长:韩宪云程学玲
成员:
宋纪花田芳赵玲冯莉韩萍臧姚远
三、具体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
四、主要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

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1、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对新生儿、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高龄(≥75岁)、语言及听力障碍的患者必须使用识别腕带。

2、佩戴腕带应按照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科别、床号、性别、年龄、住院日期等,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医护人员—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医师—医师、护士—护士、护士—医师),确认无误方可给患者佩戴。

3、按照腕带标识制度要求使用腕带,新生儿、手术病人、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或语言、听力障碍的患者使用腕带标识识别患者身份。

4、各项操作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执行不少于四种以上的患者识别方法,如反问式查对、查看腕带标识、查对床头卡信息等,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开始操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细目如下:
(一)在诊疗和操作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实行反查对,并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身份,操作者拿治疗单、检查单,患者自报姓名或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床头卡,腕带核对,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

(二)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方可执行。

(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ICU,急诊抢救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应加强身份识别,严格实行床旁交班,并填写交接记录,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加强腕带使用管理,腕带内容应填写齐全,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药物过敏史、手术名称等,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给患者带上,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各种信息。

(五)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记(腕带、床头卡、床尾标识等)。

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细目如下: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等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并在床尾有明显的标识,给患者带黄色腕带,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严格交接班并做好记录。

(二)检查病房设施,并不断改进完善,在醒目的地方有防滑标识,病床安装防护栏,在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安装扶手,在厕所和盥洗间增设防滑垫。

(三)创造良好的病室安全环境:地面保持干净无水迹,走廊整洁畅通,无障碍物,光线明亮。

呼叫器,便器等生活用品放在患者易取处。

(四)对年龄在65岁以上或行动不便、使用降压药、扩血管药等高危的患者,遵医嘱留陪伴,并告知患者和陪伴随时注意病人安全,患者穿的鞋应防滑。

(五)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使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对于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之事,避免坠床。

(六)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的工作流程。

一旦发生跌倒、
坠床等意外,处理完病人后,马上填写意外事件上报表,并查找事件发生原因,马上采取补救和预防措施。

(七)加强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防范健康教育反馈,对家属和患者反复讲解并告知预防跌倒、坠床的措施,在《预防病人跌倒、坠床告知书》上签字,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分析标识腕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建立腕带识别制度,完善操作流程,落实查对各环节,提高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使腕带成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身份的有效手段,确保了医疗工作的安全执行。

关键词:腕带;
住院患者;
依从性
查对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

为避免出现患者误听,或者不在意误答等情况,进一步准确辨认患者身份,要求医务人员在执行各项诊疗护理处置前,需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识别患者[1]。

通过使用患者标识腕带(以下简称“腕带”)是防止错误识别的有效方法。

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国医院协会主编的《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中提出“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的有效手段”。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确认患者身份对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对近几年来各大医院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差现状进行,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1 存在的问题
1.1 腕带的弊端[2][3]
①洗澡时,由于特殊的一次性设计无法取下让患者感觉很懊恼。

洗澡后,腕带的潮湿感让患者感觉很不舒服。

②少数的患者佩戴后发生皮肤过敏现象。

③腕带信息不准确,如手工书写,有时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间长后患者信息模糊。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1.
2.1思想认识不足①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态度,王静[4]调查发现有的患者认为佩戴腕带没有意义,反复自行取下。

对长期住院的患者,家属认为没有佩戴
的必要,对腕带不重视。

少数的患者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们认为佩戴腕带是一种人格的侮辱,认为只有动物和罪犯才有手环,给患者腕带是让患者低人一等,“尊重的需要”是他们不愿意佩戴腕带的原因。

②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认为反复的核对延长了他们等待治疗的时间,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1.2.2抵触患者角色[2]
部分的患者自己生病不愿让认识的人知道,也不愿意被腕带提醒自己患者身份,认为腕带的佩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自己心理压力。

1.3 医护方面的原因[4]
1.3.1 护士宣教不到位病人未能充分认识佩戴腕带的重要意义,导致患者不理解不配合。

1.3.2 护士佩戴方式,部位不规范[5]
①个别护士工作缺乏严谨性,如转床、转科后腕带信息未及时更改,护士只单纯执行佩戴制度,不追求佩戴效果,佩戴后信息倒置,以患者视角是正的。

护士查对时信息是倒置的,使患者认为护士工作缺乏严谨性。

②对于危重患者或躁动患者需要肢体约束时,将腕带放在约束带下面,执行治疗护理时,并没有从约束带内取出腕带核对,没有起到核对腕带作用,使腕带成为摆设。

③由于出汗,潮湿,患者病情的变化等,佩戴腕带处皮肤有发红,肢体肿胀腕带变紧的情况,护士未及时的观察和处理,从而影响了患者以及其家属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13] 1.3.3 医务人员腕带核对制度未落实对患者身份的确认仍停留在护理层面,而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很少核对腕带,部分医技人员诊疗时未对腕带进行核对,他们思想上过度的自信以及对腕带的不重视,,增加了医疗风险。

导致部分患者反应戴了和没戴一样,患者没感觉腕带在安全治疗或检查中发挥的作用。

腕带核对制度应是医务人员为主体执行的制度,部分医务人员只让患者执行佩戴,而自己不执行核对,这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

2 解决方法
2.1 使用格式统一的腕带[6] ,扩展使用范畴
①使用电脑打印的腕带代替手写式腕带避免了腕带字迹潦草,不易辨认的缺点。

②另外从病人住院或门急诊接受相应治疗开始,便正确的佩戴全院统一的腕带,腕带能附上科
室电话最好。

③将腕带上的姓名和住院号字体加粗,字号加大使其更加醒目,利于护理人员核对[7]。

④呼吁生产厂家生产研发佩戴柔软、触感好、不易过敏、是解决目前腕带佩戴不舒适的根本办法。

在国外住院病人使用条码腕带已经比较普及,在对病人进行任何医疗服务前都使用条码腕带识别病人身份。

美国健康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ion on Accredi r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规定国家病人安全目标要求应用条码病人腕带,条码腕带将与病人的自动用药系统、数学系统、
[8]样本采集系统、治疗系统结合使用来增强安全性和提高质量,如医疗公共区域设有医院多媒体导医触摸屏系统,患者随时在触摸屏前扫描腕带,可以对当日费用清单查询,对医院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等[9]。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国际患者安全管理目标(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规定,使用患者姓名及住院号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是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护理的基本保证[10],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床号来辨别患者身份[11].赵菁[2]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医生和医技人员、护士在诊疗活动中并非每次对腕带进行核对,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故要转变医务人员核对床好的旧观念达到安全目标,提高其思想认识是首位。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卫生部《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以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护理差错隐患案例分析和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为主,将核对制度深入人心,医务人员自身认识提高,对腕带持认同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腕带核对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

辅助检查科室[5]应积极推行腕带识别制度,患者腕带作为患者住院期间重要的核对患者身份方式,不应仅是护理工作中使用,而是患者在整个住院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综合运用,患者标志理念应渗透医院各个部门,从而真正全
方位的保护患者安全,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使用标志腕带的积极意义。

2.3 采取人性化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12]:
①可指导患者购买1个运动护腕,平时不接受治疗时将护腕套在腕带上,遮住腕带,一方面通过护腕的固定使腕带对手臂自由的活动不再造成牵绊,提高舒适度;
另一方面不想暴露患者身份者可解除顾虑;
也可消除少部分患者“觉得是一种人格侮辱”的心理。

对于佩戴过敏和感觉不舒服的患
者,可将护腕置于腕带下,使之与皮肤直接接触,增加舒适感。

对于强烈排斥者,可将其佩戴在脚踝上。

但不建议佩戴在衣服上,以免因反复摘取佩戴丢失或戴错。

②可以制作腕带佩戴温馨提示卡,在患者佩戴腕带时一并发给患者,随时提醒患者:“为了你的
[13]安全,请随时戴好你的腕带”,解决患者心理上的拒绝。

③对于精神病病人,在标识腕带中的诊断一栏上可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代码填写以维护病人的自尊,如精神分裂症可用F20表示,脑器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用F00表示。

2.4 加强使用腕带的有效监督和管理[14] 腕带的应用,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思,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警惕性,是一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15].针对佩戴腕带依从性不足的问题,护士长要从管理入手,加强检查,重点把握三个时段,入院时责任护士宣教是否落实到位,住院期间每周两次对佩戴腕带的依从性进行抽查,了解患者佩戴的依从性,出院后了解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感受,并将情况反馈给病区护士,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确保腕带识别有效率。

目前我院护理部已将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纳入考核管理中,并与个人绩效有关。

2.5 加强宣教[16]和巡视①组织临床护士对新制定的身份识别制度,流程进行培训学习,熟悉各项查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对轮转的新护士,护生尤其适用,带教时严格执行两种方法对患者身份识别,养成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习惯。

在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操作时要三查七对及查对腕带内容。

②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宣教,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告知患者及家属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家属对腕带使用的认识和重视。

美国医院联合会管理咨询中提到,在任何医疗措施前应先核对标识带,所有与治疗和护理有关的人员,都应接受训练学会使用识
[17]别带。

除非治疗或其他需要,识别带不能取下。

在使用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18]。

对破损的,松紧不适宜的腕带要及时给予更换,更换的腕带仍需要经两人核对。

随时观察腕带周围皮肤的情况,如遇潮湿出汗,皮肤发红,应立即取下腕带,更换部位重新佩戴,対腕部皮肤有破损患者,选择健侧腕部或在脚踝部佩戴。

护士在交接班以及患者外出检查前都要核对腕带标识,做到认真查对,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病人出院由护士取下腕带,取下腕带要用剪刀剪断,不可强行拉扯,以免损伤病人。

2.6 护理人员规范佩戴腕带
刘俐等[19]调查显示,47.13%的住院患者由于腕带的松紧不合适会自行取下,所以在使用时,在腕带和皮肤之间要保留一指的空隙,以患者的舒适为准,以保证舒适、透气、确保不会脱落。

另外ICU病人常因意识不清、ICU综合征[20]而自行损毁佩戴于手腕带的腕带标识,或病人躁动且留置引流管、气管插管等需约束双上肢,约束带与佩戴手腕部的腕带标识反复摩擦导致腕带标识磨损、模糊不清,从而影响病人身份识别,蔡梅娇[21]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对于像上述特殊病人将腕带佩戴于病人右足踝部在提高病人身份识
别率(P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腕带识别为规范化医疗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地辅助工具,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引起的医疗事故,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安全的满意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22].目前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推广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13.[2] 赵菁,李小峰.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
志,20XX,25(19):47-50.[3] 杨益兰.标识腕带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医院管理论
坛,20XX,28(9):18-19.[4] 王静.患者腕带标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护理,20XX,19(4):
220-221.[5] 孙振,张健.病人标志腕带使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XX,15(3):254-255.[6] 文丽,李晓兰,叶金泉,等.病人标识腕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XX,08(10):217-219.[7] 魏艳芳,邓喜红,黎艳,等.
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XX,25(17):40-41 [8] 斑马技术亚太有限责任公司.一切尽在条码腕带打印[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XX,(4):54-55.[9]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手腕带识别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
理管理杂志,20XX,895):57-58.[10] Joint Commiion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dentify patient correctly[s].20XX.
[11] Joint Commiion International.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atient/resident/client I-dentification[s].20XX.
[12] 闪应雪.标识性腕带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J].全科护理,20XX,09(11): 1005-1005.[13] 刘晨,李春梅.住院患者佩戴腕带的不依从性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XX,16(21):
2524-2526.[14] 李灵艳.老年住院患者佩戴腕式识别带的依从性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
杂志,20XX,17(25):3042-3044.[15] 蒋红,顾妙娟,倪洁,等.护理标识系统在病区细节管理中的应用[J].上
海护理,20XX,8 (4):76-77.[16]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26(1):62-63.[17] 刘脘.住院患者腕式识别带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XX,41(12):1069.[18] 李瑞红.浅谈腕带标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XX, 16(12):1607.[19] 刘俐,张艳琳.对住院患者佩带腕式识别带的依从性调查[J].护理
管理杂
志,20XX,8(2):15-16.[20] 刘淑嫒,陈永强.危蓖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20XX:81-83.
[21] 蔡梅娇.腕带标识佩带部位对ICU病人身份辨别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
践,20XX,24(23):2882-2883.[22] 王小芳,李锐,马婷婷.患者腕带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
杂志,20XX(17).
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酒店身份证上传失败整改措施
修身不严整改措施
风神股份整改措施
自身整改措施(共3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