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歌中的转喻及其教育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心理途径。相对于认知目标 “食堂里的食物”, 有学问、有优秀品质的人。相反地,对入侵者,则
“食堂” 这一建筑物更加突显,因而被作为认知参 用 “仇寇”、“夷” 和 “虏” 等来指代,如西南联
标准表达 手 法,如 “市 政 厅” 指 代 市 政 府 人 员, 语,为认知目标全中国提供心理可及。复旦大学校
“白宫” 指代美国总统[7]。
歌中 “震欧 铄 美 声 名 满”[1]87,“欧” 与 “美” 实
关于 转 喻 的 内 部 运 作 机 制, 兰 加 克 尔 (R. 际上指代 “整个世界”。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转喻识别研究”,项目编号:11C1242。 收稿日期:2014-08-11 作者简介:曹师一 (1978-),女,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从事语言学、语言教育研究;湘潭,4111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
曹师一:中国大学校歌中的转喻及其教育含义
替代材料。和明喻、暗喻一样,转喻不仅是文学创 是当时被日军占领的中国部分地区,较之于 “国
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更是日常交流、教育沟通、 土”、“领 土” 等 抽 象 词 语,更 具 有 认 知 突 显 性,
新闻报道的重要表达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甚至是 而且情感意义与情感唤醒功能更强,作为转喻词
W.Langacker) 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 (cognitive referencepoint) 现象[8],通 常 由 转 喻 词 语 指 定 的
第二,表现人及其品质的转喻。 中国大学校歌中涉及 “人” 及其品质的转喻
成分充当参照点,为拟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总是以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事 物作 为 参 照 点 唤 起 其 它 不 那 么 突 显 的 事 物,如
转喻是大学校歌歌词中一种常见修辞现象。学 术界,无论是教育学界还是语言文学界,都对大学
校歌研究甚少;从中国知网所录文献看,用认知语 言学的方法对歌词进行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本文主 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大学校歌歌词中的转 喻语言,着重考察其特点及意义。
二、中国大学校歌歌词中的转喻
(一) 转喻 传统观点认为,转喻是一种 “用一个物体的 名称来 取 代 另 一 个 与 之 相 联 系 的 物 体 的 修 辞 手 法”[4]。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 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 段,更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日常思维模式。近 年来,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 象,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用一个概念实体 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 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5]。 根据最传统的认识,转喻的基本方式有:以象 征物替代拥有者;以工具替代使用者;以容器替代 容器中人或物;以因替代果;以创造者替代所造人 或物,以产 地 替 代 所 产 人 或 物。[6]稍 宽 泛 的 认 识, 其方式还包括明喻和暗喻之外的替代,如:部分替 代整体,整体替代部分;具体替代抽象,抽象替代 具体;种替代属,属替代种;材料替代产品,产品
一、引 言
中国大学校园,或坐落在巍巍高山之下,或屹 立清清绿水之滨。 “莘莘学子来远方,行健不息需 自强”[1]122,踌 躇 满 志,尽 情 抒 发 着 “男 儿 自 有 真,谁不是 良 时 豪 俊”[1]40的 豪 情。美 景 与 豪 情, 融成一首首校歌,或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以各 种方式诠释大学精神与灵魂。校歌,传唱的是学校 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不仅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 和办学特色,还反映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
李,多少雄鹰 竞 翱 翔 ”、 “今 朝 多 磨 砺, 明 日 作 栋 梁”[10]178,北京大学校歌 《燕园情》 “我们今天东 风桃李 ”, “我 们 明 天 巨 木 成 林 ”[11]等。 在 这 些 校
整体作为工具,为认知目标 “食堂里的食物” 提 歌中,“桃李”、“栋梁”、“雄鹰” 都转喻地指代
中国大学校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 1897年。当 时,上海的南洋公学师范院把 《警醒歌》 定为学 院的院歌。该歌歌词一共四章,每一章都以 “警 警警” 开头,“醒醒醒” 结束[2]。进入近代,大学 校歌创作进入鼎盛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 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创作出颇有影响力的校歌。在当 代中国,有的大学,如复旦大学,组织力量创作新 校歌,但新校歌并不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学 校只好顺应 民 意, 恢 复 使 用 老 校 歌[3]。 一 些 老 校 歌有着现代大学新校歌所难以匹敌的生命力,而新 校歌创作似乎已经进入一个瓶颈,难有突破。
2014年第 6期 现 代 大学教育 转喻及其教育含义
曹师一
摘 要:大学校歌是教育语言,是大学教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喻是大学校歌歌词中一种常见现象。 中国大学校歌中的转喻涉及大学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人物、办学理念、时代精神等多个面度。中国大学校 歌歌词中的转喻有的健全,有的不健全;健全的转喻有正面的预设意义,不包含负面的非预设意义,有较 强的教育功能,因而生命力强,传唱度广;不健全的转喻隐含虽然有一定的预设意义,但是同时隐含负面 的非预设意义,或令人费解,或使人误解,因此,生命力不强,不容易被人接受。大学校歌的转喻,要达 到健全水平,至少应具备艺术性、教育性、独特性等三个条件。 关键词:校歌;大学;转喻;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6-0009-05
相当常见,如 1926年中山大学校歌 “扶植桃李满 天下”[1]21,1994年中山大学校歌歌词 “为国栋梁, 莘莘 学 子”[10]207,武 汉 大 学 校 歌 “根 深 叶 茂 育 桃
“大学生们每天吃食堂”,“食堂” 指代 “食堂里的 食物”,这是一个 “以整体代替部分” 的转喻,在 “食堂” 这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以 “食堂” 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