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一级建造师实战经验:平安评分表的计算.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一级建造师实战经验:安全评分表的
计算
关于安全评分表的缺项分、汇总表得分怎么算问题,简单举几个例子。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汇总表中各项实得分数计算方法:
分项实得分=该分项在汇总表中应得分×该分项在在检查评分表中实得分/100
[例1]《安全管理检查评分表》实得76分,换算在汇总表中(安全管理)分项实得分为多少?
分项实得分=10×76/100=7.6分
2、汇总表中遇有缺项时,汇总表总分计算方法:
缺项的汇总表分=实查项目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应得分值之和×100
[例2]某工地没有塔吊,则塔吊在汇总表中有缺项,其他各分项检查在汇总表实得分为84分,计算该工地汇总表实得分为多少?
缺项的汇总表分(84/90)×100=93.34分
3、分表中遇有缺项时,分表总分计算方法:
缺项的分表分=实查项目实得分值之和/实查项目应得分值之和×100
[例3]《施工用电检查评分表》中,“外电防护”缺项(该项应得分值为20分),其他各项检查实得分为64分,计算该分表实得多少分?换算到汇总表中应为多少分?
缺项的分表分64÷(100-20)×100=80分
汇总表中施工用电分项实得分=10x80/100=8分
2017年一级建造师实战经验:混凝土质量问

GB50204-2015第8.1.2条相关要求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条混凝土缺陷修整的具体要求,解决混凝土质量6大问题!
一、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形成原因:
(1)浇灌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处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
浇灌混凝土,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浇灌高度超过2m,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充分湿润半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捣时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动棒进行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查直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凌角。

处理方法:
表面露筋: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二、烂根
现象:混凝土柱、墙、基础浇筑后,在距地面50~100mm 高度内出现粗糙、松散,有明显颜色变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浆,无石子分布其中,强度低,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经不起外力冲击和磨损。

原因:因为开始浇灌混凝土时,混凝土中的砂浆被沿途的模板和钢筋粘附了,落下去的混凝土缺少砂浆,就产生“烂根”。

混凝土“烂根”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开始浇灌混凝土时,混凝土中的砂浆被沿途的模板和钢筋粘附了,落下去的混凝土缺少砂浆,产生“烂根”;第二个原因是振捣时机把握不当,早了没有足
够的混凝土浆料下底(补偿不了上述的浆料损失),迟了,振捣棒打不到底,振捣不到位,产生烂根;一般要有混凝土料600~800的高度时开始振捣效果最好;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模板下口漏浆,这是烂根最常见的原因。

预防措施:可以在模板支撑完毕后,用砂浆在模板和地面的结合部位抹一个坎,堵住缝隙,制止漏浆。

这样处理后,一般就不会发生“烂根”现象。

在浇灌混凝土前,用与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砂浆先浇灌大约50毫米厚的砂浆,让模板和钢筋先附着一些砂浆,再浇灌混凝土。

这样就不会“烂根”了。

处理方法:将烂根处松散混凝土和石子凿除,冲洗干净后支模板,用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

三、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凸凹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1、麻面
形成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选用长效的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处理方法: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2、蜂窝
形成原因:
(1)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2)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3)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3)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造成水泥浆流失。

防治措施: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时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堵塞严密,浇灌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处理方法:
小蜂窝:洗
刷干净后,用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
处薄弱松散颗粒,洗刷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浇灌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表面不平整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湿凝土未达到一下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要求操作,灌筑混凝土后,根据水平控制标专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灌混凝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工达到1.2mm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四、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形成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施工时气低湿且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解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隔离剂涂刷不均
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认真江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具有1.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多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材料保护好,以免碰损。

处理方法:
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充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抗实补好,认真养护。

五、凹凸错台(是指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缝处出现超过规范要求的错台现象)、外形走样(是指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混凝土外型与设计轮廓线不相吻合。

)
错台产生的原因:(1)模板接缝不好,平整度要求不高而
形成的错台;(2)模板外支撑不稳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局部跑模、模板变形等原因形成的错台;(3)模板接缝不好,浇筑过程中出现露浆等形成错台。

一般外形走样产生的原因:(1)模板外支撑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局部模板变形引起的外形走样;(2)模板支撑基础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整体移位而造成外形走样;(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器靠模板太近,造成过振致使模板变形。

六、模板清理不到位致混凝土夹杂
处理办法:留置清槽口,清槽口留置位置选择在距柱边缘1000mm的主梁梁底,尺寸200*100mm,在主梁每一跨留置1个清槽口,模板清理时使用吹风机将次梁内杂物出入标高较低的主梁,然后将主梁内的杂物集中吹至清槽口位置,由清槽口排出至模板外,每个施工段内留置清扫口不少于5
个。

结束语
现场质量管理,特别是混凝土质量管理,应从前期方案(钢筋方案、模板方案、混凝土方案)策划、技术交底、原材料质量控制、过程验收及质量控制、养护、质量缺陷方案先行及落实等全方位进行管理,不应忽视前期策划和过程管理,依靠后期修补来托底。

一级建造师考试栏目推荐:
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注册规定汇总
住建部取消资质建造师考核指标影响
取消企业资质对建造师需求有什么好处
关于住建部建市【2016】226号文的解读
一建考试题库
一建考试备考辅导一建模拟试题
一建考试真题
一建考试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