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寒假作业5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含解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上线热播。

导演张同道在访谈中说,作家是生活______的,文学是作家的创作成果,因而作家生活的土地就成了“文学的故乡”。

故乡是作家们文学成长的酵母,为文学的创作提供营养源。

土地不光能长出高粱,还能长出一
代代文学作品。

作家和养育他们的故乡______都在互动,从出生起,他们就在和周边的动物、植被、土地交流,有生命的、没
生命的,都在默默______着作家们的感官世界。

文学是虚构的,但文学作品所______的情感是真实的.影片里,我们能看到不少作品原型人物的现状。

《高兴》中的高兴原型刘书征如今改名刘高兴,卖起了贾平凹的书;《一地鸡毛》里的小林如今已成了老林,生活依旧……他们会指着书里的情节说,“这
里写的就是我"。

除去写实的风景,张同道还加入了不少写意内容。

比如:一道白光闪过,阿来推开寨门,二楼的土司正打量着他,阿来穿过楼梯向着他走去,土司却消失了。

片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小说里的
人物或场景,如《莫言》一集里,民间艺人唱起小说里的诗歌,九儿、余占鳌等书中角色陆续出现,用虚构的方式讲述真实是
导演的小心思。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塑造时时刻刻丰满依托
B.造就无时无刻充满依托
C.造就时时刻刻丰满寄托
D.塑造无时无刻充满寄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样就能拍出作家故乡的纪实,而不只拍出文学的意境. B.这样就不是作家故乡的纪实,而是拍出了文学的意境。

C.这样就能拍出文学的意境,也能成为作家故乡的纪实.
D.这样就能拍出文学的意境,而不只拍成作家故乡的纪实. 3.画线句“土地不光能长出高梁,还能长出一代代文学作品”,用了两个“长出”,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C 2.D
3.(1)“长出文学作品”运用拟物(比拟)的手法,新颖别致、用语巧妙;(2)两个“长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行文流畅。

(3)形
象地揭示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塑造: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事物达
到某种预定目标。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塑造的目的更明确,
此处宜用“造就”。

无时无刻:没有一刻。

时时刻刻:每时每刻。

此处语境是“都在互动”,应选“时时刻刻”.充满:填满,布满;充分具有。

丰满:胖得匀称好看:(鸟类的毛)多而密。

此处意为让作家的感官世界充实,是文学化的表达,宜用“丰满".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依托:依靠、凭借。

此处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而不是凭借的情感,故用“寄托”。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虽然拍的是纪录片,但本段写的是写意的特点和虚构的技巧,故强调意境,而不是纪实。

排除
AC;D项把拍出意境放在前一分句说,与上文“用虚构的方式讲述
真实是导演的小心思”衔接更紧密.排除B。

故选D。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前文语境“故乡是作家们文学成长的酵母,为文学的创作提供营养源"可知,此处说的是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此句中的“土地”是主语,前
一个“长出”是一般正常用词,而后一个“长出”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土地”即生活,“长出"指的是产生、创作,这里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不光能长出"“还能长出”语脉连贯,使行文流畅、自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

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
地域辽阔,风俗多样,①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

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 ② ,中秋文化同样如此。

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
主线。

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
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
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
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
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夸张B.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D.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培养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麦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

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① 。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
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

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反问排比B.比拟比喻排比
C.夸张比喻引用D.反问比拟引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

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
材料。

在这里,钢铁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
① 。

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

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可能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
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
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
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含的建筑语言,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

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
诉说着资源的贫乏和对风沙的避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
说着几千年的围困;② ,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
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夸张、借代、排比B.对比、拟人、对偶
C.对比、借代、对偶D.比喻、拟人、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埃菲尔铁塔的底座雄壮,
塔身似千万条胳膊交叉缠绕,塔顶微微晃动,高度可以俯瞰全城,这些都在炫耀着大工业时代的力量。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① ,而且在船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② ,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

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反问、设问B.比拟、夸张、反复
C.比喻、反问、反复D.比喻、夸张、设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难忘20世纪70年代秋天的傍晚,在橘色的夕阳下,人们吆喝着将一车车的红薯推上沙土岭,萧条寂寞的山岭一下子热闹起来。

男人左手扶着装有锋利切刀的擦薯板,躬身用腹部顶住使其稳固,右手握着红薯飞快地上下移动.随着“呱嗒呱嗒”富有韵律的节奏,红薯片顺着锃亮的刀刃一片一片地落下来,一会儿便是一座白花花的小山。

这时,女人和孩子便双手麻利地将一堆堆红薯片摊开。

很快,漫山遍岭便呈现出一片灰蒙蒙的银白,与渐渐来临的夜幕融在一起。

夜幕里,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继续紧张地忙碌着。

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灯影里的沙土岭在飒飒的秋风里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管多
么累,①,努力地支撑着双眼,跟在大人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不住地在心中祈祷,手千万不要碰到刀子啊。

②,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

提灯实在提烦了,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

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

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
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① .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② 。

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

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

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
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夸张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D.引用、借代、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仿佛一条长河, ① 。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一文中,就已经有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

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② 。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
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

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

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
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引用比喻反复B.对偶反复排比
C.对偶夸张拟人D.排比引用比喻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八、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

②美国各州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

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④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

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

⑥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⑦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九、下面是关于人脑功能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一、
【答案】1.B
2.①原文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内容上衔接更加自然.②原文使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3.①各地的中秋文化也各具特色②文化也在不断演进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先提出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第三,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针对性作答.原文中,“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处使用了比喻中的暗喻修辞,本体为“文化”,喻体为“五色土”,相似点是种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文化的特点,与下文仅相呼应承接。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共同作“随着”的宾语,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从而需要文化丰富多彩,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没有夸张、借代修辞。

故选B。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文的“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与“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在修辞和内容上衔接紧密,结
构自然,行文严谨,思路条理更清晰;另外原句中关联词“而”表
因果关系,过渡自然,逻辑鲜明.文中的“更为丰富的节日大
餐”“胃口”“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等处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运用准确,抓住了文化和现代人的特点,表达效果更加形象
生动,突出了对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改句直抒胸臆,表达效果一般。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

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也各具特色”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推断②处应该填入“中秋文化同样如此”之类的内容.
二、
【答案】1.B
2.①原文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对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
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分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3.①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②麦收地里无闲人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麦
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运用引用的修
辞手法。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

原句的主语“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被换成了“浑身憋足了
劲的农人";原句的“迫不及待"是说辘轳车的,而改句说成了“农人";“,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被改为了“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

(1)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水罐、铁
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
的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对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2)从观察顺序看,联系实际生活可知,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应是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真实情况,而且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3)从结构看,原文
不写“农人”,而将其具体化,即“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
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处,根据“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
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可知,此处应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并表现出其心情的急迫,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根据“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检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可知,此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之类的语句.
三、
【答案】1.D
2.①原文是一个长句,修改后的文字是短句,原文更有气势,更流畅;②对于塔身的描写,原文更生动形象,修改后的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3.①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②青砖砌成了炮台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同"是比喻词,把组成塔身的钢铁比作千万条胳膊;“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炫耀"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形容埃菲尔铁塔的底座、塔身以及塔顶的高度,这是使用拟人的手法;“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资源的贫乏和对风沙的避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说……;……炮台表达着顽强”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段话没有使用借代、对比、对偶、夸张。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语言,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找到原文和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