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明(佛教逻辑学)的传承与发展
藏学学院根旺编着制作版权所有
绪论
因明基本知识
因明:‘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问;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即印度古代逻辑学.
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1中国的墨辩
⏹2古希腊的逻辑
⏹3古印度因明
⏹
第一章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前萨尔贡时期的印章),但因为具体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只能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时代说起。
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前期,婆罗门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强的思想控制能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约于公元前1500年时来到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吠陀文明).
婆罗门告诉当时的人们:我们婆罗门阶级是从梵的口生出来的,你们刹帝利阶级是从梵的臂生出来的,而他们吠舍是从梵的髀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
所以婆罗门就该是最高阶级,首陀罗自然生来就是最低阶级。
这说法最早的来源不但现在人说不清楚,甚至当时的人也说不清楚,虽然说这是一个谁都说不清楚来源的说法,但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人们已经把这说法当成了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实,相信了、接受了,也习惯了,谁也不来怀疑这说法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扩大(也有外族入侵带来其他学说的因素),当然,人们的眼界也随着扩大了,人的眼界一开阔,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出来自己本来的活动区域,“从梵口生出婆罗门、臂生出刹帝利……”的说法就失效了,其他地方的人有人家自己另外的说法。
人们这才渐渐觉悟:这样呢,人们就开始对婆罗门思想提出质疑!要求婆罗门给出解释。
人们的活动范围各不相同,接触到的说法五花八门,因之对婆罗门的质疑也是各不相同,这样,婆罗门就疲于应付了。
这就到了吠陀时代的中期。
在这个时候,婆罗门为了自己的思想控制能力不被削弱,所以把三大纲领明确地确立下来,围绕这三大纲领,并且编纂了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
这就到了吠陀时代的梵书时期。
梨俱吠陀的编成是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而梵书的编成则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800年。
虽然说婆罗门为了加强自己的思想控制能力而编定了吠陀经(梵书),然
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人们对婆罗门思想的挑战风起云涌,越来越厉害,本来铁板一块儿的婆罗门思想在人们不停的挑战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最初质疑婆罗门者,其思想可能不成熟,但在与婆罗门的较量中,婆罗门的反对者们逐渐成长起来,反对派中出现了一些了不起的宗教家、圣哲,他们乘着挑战婆罗门的东风,各逞神通,各自创立自己的一套学说,成立自己的思想派别。
这个时候,奥义书出现了,奥义书本是婆罗门的,但这时候婆罗门实在是穷途末路了,他们连对自己的思想、教义的阐述也出现了歧义,所以,虽然说从形式上等方面来看,奥义书还是正统的婆罗门教,但是,中间有了不少反婆罗门传统的苗头,恰好说明了婆罗门此时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学说派别所包围。
佛教也是包围婆罗门的诸学派中的一员,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到了后来,佛教、耆那教)成了“围攻”婆罗门的诸学派的代表(印度文明史也就从这时开始进入了佛教时期)。
此时在印度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到底有多少种学说流派呢?不知道!我们常说的九十六外道,其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九十六外道实际上只是九十六个人而已,这怎么能够体现出当时印度思想界之繁荣、之灿烂呢?所以,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当时有很多的学说派别。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派别多了也是这样,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思想,哪一个派别不是自以为真理在握呢?这样,自然就需要交流、需要碰撞,这就开始辩论了。
最早各个派别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婆罗门,所以一般都是与婆罗门辩论(当然,各个派别之间也有辩论)。
既然有了辩论,与辩论有关的思想、理论也就渐渐地出现了。
当然了,我这说的是成规模的辩论,而不是指零星的口角式辩论。
在当时,其辩论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理论,即使反婆罗门的代表――佛教,我们从其经典中看到的,也不是有辩论理论的,纯粹是释迦牟尼佛随机应变而进行辩论式教化的,根本无规律可循。
⏹窥基法师说,“因明论者,唯源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早先的时候,人们给理解成“因明起源于佛陀”,但现在我们一般都给解释成这样:因明(辩论),起源于佛陀时代(至于“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是说在佛教经典中记载了不少当时各派[与佛教]辩论的情况)。
这么一来,就恰好印证了我刚才说的“此时是有了成规模的辩论”(一般也都认为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是古印度思想界空前活跃的时代,是古印度的“百家争鸣”时代)。
传统的婆罗门在以佛教为首的各学派围攻之下,被“打散”了,溃不成军,本来庞(强)大的婆罗门教体系分成了好多小股(派),其中有六股,成了后来着名的六派哲学――数论派、正理派、胜论派、声论派、瑜伽派、吠檀多派。
六派哲学露出苗头的时间大约与佛教初创的时候相当。
⏹婆罗门教在拼力抵抗其他派别的围攻的时候,他们也在反思:我们本是一个有力的主流思想系统呀,现在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是思想上有问题吗?为打破其他派别的包围、以图挽回一些在其他派别的围攻中的被动局面。
这就是因明辩论方法,当然,这时候还没有“因明”这个名字
在婆罗门的影响下,其他的学派也都提出了一些辩论方法,所谓的“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
第二章印度古代哲学思想流派
印度传统承认吠陀权威的数论、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吠檀多派、弥曼差等六派哲学称为正统派.
把否定吠陀权威的顺世论、佛教和耆那教等称为非正统派。
⏹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基本特征
⏹⑴宗教唯心主义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唯物主义的传统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
⏹顺世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战斗的无神论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罕见的。
印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对立,但有时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例如最早的数论是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的学说。
⏹⑵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的融合
⏹由于印度家族奴隶制和宗法封建制的长期性、停滞性和典型性。
印度哲学思想常常与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相互渗透,直接结合。
许多哲学概念、范畴──梵、我、法、涅、解脱等,既具有宇宙观的意义,又具有伦理和道德的意义。
例如“法”在哲学中通常被解释为“存在”,但在宗教伦理中则是一种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特别是种姓的义务等等。
⏹⑶印度哲学受着强烈的外来影响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语言、宗教等等极为复杂的国家。
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在印度次大陆定居、蕃衍,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那里融合。
印度哲学植根于印度次大陆,是次大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思想领域中的集中反映,但是印度古代哲学曾受到波斯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中世纪早期受到过中国大乘佛教(通过鸠摩罗什、玄奘等人)和道教的影响,后期受到中东阿拉伯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影响.
⏹⑷印度哲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和表达的方式
⏹印度各派哲学都有一些独特的范畴、概念,这些范畴、概念常常被后继者所袭用,有的被赋以不同的意义。
例如吠檀多作为最高存在的“梵”和佛教的“空”,数论哲学中的原初物质“自性”和胜论中的实体“实句义”等。
有时不同派别互相承认或借用的范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例如胜论中的“法”与“非法”有着“不可见力规律”的意义,而在耆那教中“法”意谓“运动的条件”,“非法”意谓“静止的条件”。
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其特点,通常一个哲学派别以一些创始人或托名的圣人写作的经书为根据,经书概要地列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者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以便别人领会要点或便于记忆,此派的后继者根据这种经书又作出种种注释、复注、补注、疏解和精要。
注释者一般拘泥于承传的内容,不敢有所超越,但也有一些注释者通过解释发挥了自己的论点,这些论点往往与原经和先前的注释不符。
这种传承的形式不单常见于正统派的哲学,也见之于非正统的佛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㈠数论派
⏹数论和瑜伽的渊源都很古老,史诗阐述了数论──瑜伽的先前形式。
数论的
先前形式有二十四谛、二十五谛和二十六谛三种学说。
除通常的形式之外,有时还加上自在天(神),其目的是使数论从属于婆罗门教的信仰。
⏹㈡瑜伽派
⏹注重修持的理论和方法.瑜伽的原意是“结合”或“相应”,它主要宣传如何控制人们的精神活动,通过一定的行法,使人们的精神摆脱物质世界的羁绊,专注于最高的存在或神,从而获得与神交合的超自然的力量。
瑜伽(YOGA)
三昧耶:
(SAMADHI)
瑜珈的实践内容和方法
(4)调息,练习呼吸气功的各种方法。
(5)制感,控制身体的感觉,有收摄六根的龟缩法等,可以达到如动物冬眠的状态。
(6)执持,使令此心不动,断绝一切妄想,制心一处·。
(7)静虑,由持心不动,可使境与心冥,得浑然合一的禅定。
(8)等持(即三昧,或称为三摩地),终使心如虚空,境照万象。
由执持到静虑和等待三支,是瑜珈的中心行法。
由此而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和智慧。
换言之,最后达到启发自我不可思议的潜在力量,心灵的束缚得以释放,从而进入智慧的境界。
现代瑜珈的变迁
步入现代以来,许多的西方人士开始研究东方的文化,以瑜珈派的理论而派生出来的瑜珈术,成为了一门生命科学而得以推广和应用。
在世界各地,瑜珈都产生了许多轰动性的效应,并在地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瑜珈(冥想)健身中心,瑜珈术成为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的一种有益活动正风行于世。
现代的瑜珈修行者们认为瑜珈乃一门深奥的科学, 经由锻炼可以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在教授瑜珈术时,强调当身体以及心灵的各个层次发展完美时, 人才得以完美地控制所有的情绪。
而要修成这种境界,应先由“冥想”入手。
“冥想”是静静地坐着,伴随着身体内部的感觉而想像着现在自己在思想,正在呼吸。
例如,在行者的修炼中,运用意念想像,把自己想成是在巨大树木的前端,产生绿意的新芽或是宇宙间具有灵性的一切生物。
想像自己在这种意境中也承受了在着大自然伟大生命力和智慧的恩赐。
“冥想”能使瑜珈行者在修炼过程中产生诸如身心得以解脱的觉受,呼吸可以轻松地进行,从以往的忧郁状态中解放出来,身心都能尝到解放感。
瑜珈发展到现代,冥想已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核心而存在并被修炼者运用。
瑜珈派的哲学,与其说它是学术思想,毋宁说它是实证主义,它的理论,也由于上古以来《奥义书》的层层蜕变,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话,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学的。
印度任何宗教与学派,求证的方法,都离不开瑜珈的禅观,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证所得的,有程度深浅,与见地正确与否的差别。
印度瑜珈与佛教禅定的异同
一、??????? 两者的共同点及联系
由于印度的瑜珈派思想再古印度时是六派哲学之一,先于佛教思想而建立,所以其的一些修行理论又被佛教所吸收和融会,在一方面丰富了佛教禅定的内容。
1.两者都强调修炼要少欲。
两者都认为,唯其如此,心才坦然,无所忧畏。
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则更受无尽利益。
多求增长罪恶,常念知足,则能安贫守道,唯修行办道是业。
2.两者都有求解脱的思想。
两者都认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值得追求,而且都认为只要如理如法,必将证入。
3.两者都强调要专注一境。
两者都认为,只有持心不动,断绝妄想,才能够趣向解脱。
4.两者都有系统的的修法。
如瑜珈中的执持、静虑、等持等,与佛教的禅定实乃共通。
而且瑜珈修炼者一样可以通过修炼而得四禅八定。
5.两者的通过修炼都能引发神通。
二两者的不同点
1、???两者的解脱程度不同。
虽然两者都是求解脱的,两者的解脱层次是有十分本质的区别的。
印度瑜珈认为,解脱就是达到无系缚,绝对自在的神我境界,成为主宰一切的大自在天,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沉沦于三界之中,是不究竟的解脱。
而佛教的禅定由于戒的基础,并有慧的指导,从而形成了戒、定、慧无漏三学,所以对于有漏的瑜珈解脱境界是尊胜的。
而佛教的禅定所最终成就的,并不是什么神我或大自在天,而是成佛,证悟法界一如的无碍解脱,从而从根本上截断了轮回之路。
⏹2.两者对神通的认识以及所证神通的层次不同。
印度瑜珈认为修炼就是为了达到大自在梵天的神通境界,从而主宰一切。
而佛教禅定则认为,神通的境界,都是由于从心理生理入手,加以严格的禅定方法锻炼而成,是把人类与众生身心性命的本能效用,发挥到最大与极限的功能。
禅定引发的神通,佛教并不认为很了不起,禅定神通,都是唯心所造。
在佛教禅定中,印度瑜珈所强调的大自在梵天,仅只能算是四禅的境界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在神通的层次上,佛教的禅定所能引发的前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印度瑜珈一样可以证得,但唯有漏尽通唯佛教所独有,行者在历行六度万行之后,经由佛教的禅定可以证得漏尽通,这时意味着佛果已成,所以相对于瑜珈,佛教禅定的引发的神通层次要高许多。
⏹3.两者的人文价值观有所不同。
⏹印度瑜珈虽然也有着较为浓厚的出离世间的观念,但对于众生的苦难,对于众生的解脱,却是很少顾及的,这一点与小乘法有所近似,但与大乘法却相差太远,佛教的大乘强调的是众生共同成佛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佛教的大乘禅定就不会办独善其身的寻求解脱,而是要用各种方法帮助众生解脱。
大乘禅定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开悟,不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帮助其他一切众生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是整个禅定唯一的目的。
过去所有伟大禅修大师,
修习佛法时,心中都只存着这个目的,所以佛法的究竟也就在于度人甚于度己上,大乘的精神特质才是解脱的真正义趣。
⏹㈢胜论派
⏹其学说倾向于实在论,否认万事万物仅为概念之存在,以为一切事物皆有其实体,且世界所有之现象皆可析入六大范畴。
本派主张由“真知”与“瑜伽”以获得真实之解脱。
真知系由六句义哲学之研究而来;且谓“意”乃善恶之根源,故应管制吾人之意,即修行瑜伽。
由六句义等综观本派之宗说为多元论,其中述及者,包括极微说、实我论、三世实有论、因中无果说等。
又本派对于“声论”主张“声无常”。
㈣正理论派
㈤吠檀多派
㈥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主张声常住论(语言不灭论) 。
这派认为,一切概念与名称都是梵或神通过人们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所以概念与语言都是梵本身各种属性的显现,而不是人们观念的表现。
沙门思潮
⏹★【沙门】出家修道者之通称。
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不善,调御身心,勤修诸善,以期证得涅盘境界者。
⏹据佛经记载有六师,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佛教、耆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
⏹㈦顺世论
顺世论是印度最主要的唯物主义派别。
这派的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是四大即地、水、风、火,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均由四大和合而生,人死后还归四大:承认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内在的力量。
这种观点否定了神和其他超自然力量是世界的最终原因。
顺世论否定永恒的灵魂,认为灵魂和肉体不可分,是肉体的属性;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感觉经验是唯一的来源,除知觉外,其他的证明都是可疑的;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祀和苦行,反对天堂和来世的解脱,认为幸福在于现世的生活。
它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的要求和利益。
顺世论在与奴隶社会的精神支柱婆罗门教斗争的同时,也和王族的代表刹帝利种姓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㈧耆那教
耆那教的创建者是大雄符驮摩那(公元前 444~前372)。
该教宣称世界由多种原素构成,这些原素大致可分为灵魂(命)与非灵魂(非命)两类,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等有生命的物类之中非灵魂分为物质和不定形物质两种:物质是由原子复合而构成的,在复合体中,原子不是一种单纯的混合,而是两个相互对立原子的结合;不定形物质则由运动的条件“法”、静止的条件“非法”和空间、时间四种东西所组成。
这种学说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论。
耆那教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也宣传业报轮回、苦行和灵魂解脱。
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物类的灵魂的本性是清净的,但由于它们经常受到肉身即躯
壳的障碍而失去了光辉,肉身是由细致的物质,即业所组成,人的现世一切均由前身的业所决定,要摆脱业的束缚,求得最后的解脱必须通过严格的修恃。
第三章
佛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佛教概论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主要从事宗教道德的宣传活动,但在说教中提出了一套哲学主张。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古印度的迦吡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是该国国王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明珠或圣人。
生卒年为BC 563(565)——BC 485年。
⏹释迦牟尼得道之后,决定开始宣传自己的学说,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思考了什么?觉悟到了什么?
八正道:灭苦有八种途径:
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
慧学:
⏹智慧之学,指由修习佛理所引生的辨别现象,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
判定是非善恶以及达到解脱的认识能力和境界。
大小乘有所不同-----
第二节佛教的四法印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①诸行无常: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不是永恒,而是生灭变化的。
“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
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
“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
,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
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
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
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
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②诸法无我:
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我),作为主体的人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
作用的灵魂(我)。
他们在分析世界时,把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属于物质现象的有色蕴,包括地、水、风、火;属于精神现象的有受蕴(感觉)、想蕴(知觉作用)、行蕴(意志)、识蕴(意识)。
佛教认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各种因缘相互结合而存在的。
“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③有漏皆苦: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
六根本烦恼
贪欲、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傲慢、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
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
而生死轮回是苦的。
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④涅盘寂静:这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
所谓‘“涅是一种绝对宁静的神秘主义状态或境界,在涅中,人们既摆脱了外在的事物,又摆脱了主观的感觉、理性思维等等。
“涅盘”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涅盘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
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
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
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
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盘。
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盘。
涅盘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
第三节佛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认识论包括两个内容:
??????? ——人是如何去认识真理的?
???????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自古以来,各家各派都在讨论真理问题。
对宗教家来说,他们又搬出他们的上帝或神来回答一切,他们说上帝就是真理,相信上帝就找到了真理,当然,上帝也就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了。
???????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相同。
他们认为“人不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