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
研究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
此外,主要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3.生理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使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
5.新陈代谢的概念: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机体从外界不断摄取各种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综合形成自身的物质,或暂时贮存起来,这种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或组成代谢);另一方面是将组成自身的物质或贮存于体内的物质分解,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废物排出体外,这种过程称为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
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要吸收能量,在进行异化作用时要释放能量。
6.生殖: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
7.稳态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反应。
9.反馈:是信息沿着一个封闭环路的流动。
反馈表示的既是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
如果其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
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到达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1.细胞的有机物可分为5类: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2.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粒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4.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呈3层结构,机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
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6.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
7.组织:是由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
8.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9.肌肉组织的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10.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1.神经元结构及分类: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联络神经元)。
1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二章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
2.骨骼:骨和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
3.成人骨共有:206块。
4.骨的形态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5.骨的构成: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6.关节的基本结构。
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3部分。
7.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位于身体背部,由椎骨及其骨连接所组成,椎骨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
8.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机体的主要活动形式。
第三章神经系统
1.名词解释: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现灰暗。
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层。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
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层的深层,又称髓质。
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为神经束,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兴奋: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
极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去极化: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超极化。
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一般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受体: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除脑神经核、传导束以及其他边界明显的核团外,在脑干的中央部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相互交织成网,各种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在其中,它们共同构成网状结构。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
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皮质功能柱: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区、运动区、听区和视区内的神经元都呈纵向柱状排列。
这种柱状结构贯穿整个皮质的6层,垂直走向大脑表面,称为皮质功能柱。
诱发电位:各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可在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为诱发电位。
边缘叶及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一些结构,例如扣带回、海马结构、海马旁回等,合称为边缘叶。
由边缘叶再加上与其功能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大脑边缘系统。
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易化作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通过下行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使之保持一种阈下的兴奋状态,称为易化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神经系统按解剖分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感觉(传入)神经
按功能分躯体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副交感神经
3.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4.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5.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特点。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结构,因此又称为7次跨膜受体;另一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鸟核苷酸结合蛋白)相偶联。
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6.受体的特征:受体具有与配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一般具有可
逆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
7.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将感受器的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
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8.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
后放。
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聚合、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10.脑组成: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及端脑(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11.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的外形:每个半球分为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3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额、顶、枕、颞叶及脑岛。
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皮质
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
听觉中枢—颞横回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1/3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讲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12.基底核组成。
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
纹状体组成: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13.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一部分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14.海马环路(Papaz环路)的组成及功能:海马旁回→海马结构→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
该环路与情感、学习和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15.何为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由这类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通路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粘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
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16.何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觉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传导并不局限于特异性投射系统。
有一些传导束上行至脑干后,即终止于网状结构内;此外,特异性传导束在上行至脑干时,都会发出纤维侧支与网状结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经多个神经元更换到达丘脑网状核,再更换神经元投射到大脑半球的广泛区域。
由于反复更换神经元,失去了感觉冲动原有的特异性,形成了非特异性的投射。
17.锥体外系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
18.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组成及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
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化学递质主要有两种: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9.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具有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对内分泌腺的调节和对生物节律的控制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20.睡眠的组成及意义。
包括慢波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异相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的自律抑制状态。
21.试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侧半球在某些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对于大多数右利手和部分左利手的人,其语言思维一侧化在左脑。
右侧半球在非语言性的认知能力上具有优势。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是与其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相互联系的。
22.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全身体表感觉冲动主要投射到这里。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为:①中央前回的第4区和第6区。
②运动辅助区,位于4区前方,两半球纵裂侧壁。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
③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3.小脑的主要功能。
协调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调节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协调全身各肌群的收缩活动和肌紧张。
24.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功能:控制心肌、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调节内脏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具有如下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拮抗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紧张性发放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
25.脑电波频率和幅度变化有如何意义。
脑电波由低频率、高幅度的波形转变为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时,表明中枢兴奋过程的增强;相反,当脑电波由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转变为低频率、高幅度的波形时,表明
中枢抑制过程的增强。
第四章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应刺激;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感受器的适应;感觉的精确度
2.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感光细胞分类及感官物质是什么?
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
视紫红质由一分子视蛋白和一分子视黄醛所组成。
在视锥细胞中含3种视锥色素。
4.简述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感光细胞的外段是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
外界的光信号在视杆细胞中转变为电信号的主要机制是:光量子被视紫红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使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传递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G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cGMP的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结合与外段膜的cG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5.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中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觉。
6.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90%)→外侧膝状体→大脑半球
(10%)→上丘→皮层
7.何谓柯蒂氏器
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称为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感受器。
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感受器细胞)等组成。
毛细胞的游离面有纤毛。
毛细胞上方盖膜覆盖。
毛细胞的基地面与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梢相接,这些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延伸成为耳蜗神经进入脑。
8.声波在耳内的传导和感受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卵圆窗膜→外淋巴液→前庭膜→内淋巴液→基底膜→毛细胞→蜗神经→听皮质→听觉
9.声波定位机制:
声波定位的机制主要是依据两耳间的强度差、两耳间的时间差与两耳间的相位差。
对高频声和中频声进行声定位主要利用强度差,对低频声进行声定位主要利用时间差和相位差。
10.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较宽部分移动。
基底膜产生最大位移和使毛细胞受到最大刺激的部位,与声波频率和行波频率相关。
高频率声刺激时,行波引起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在近耳蜗的基底部;低频率声刺激时,基底膜的最大位移则移向耳蜗顶部。
11.前庭器官的作用:3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球囊内的毛细胞介导运动和重力感觉,即所谓的前庭感觉或平衡感觉。
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器官。
3个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觉器官。
12.嗅觉传导通路:嗅细胞→嗅神经→嗅球→嗅束→嗅觉中枢(边缘皮质系统、前梨状皮质区和梨状叶)
13.味觉感受器:是味蕾,由味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14.皮肤感受器:有触-压觉感受器、温度觉感受器和伤害性感觉或痛觉感受器。
第五章血液
1. 稳态: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2.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和血浆。
3.血细胞包括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抵御病毒、细菌、微生物、毒素和肿瘤细胞等病原体的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4.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是血红蛋白。
5.血液凝固:血液从血管流出后,一般几分钟内就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此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6.ABO血型: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这两种凝集原可组合为4种血型。
即A型、B型、AB型、O型。
第六章循环系统
1.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
2.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3.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分支→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心肌的生理特性: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5.心血管中枢:延髓是心血管基本中枢。
6.全身性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脏合成和分泌的蛋白酶—肾素作用下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Ⅰ、Ⅱ、Ⅲ。
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促进升压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使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加强,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率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肾上腺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生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
升压素能促使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7.心血管系的组成: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8.心脏的位置: 位于胸腔内,膈肌上方的两肺之间。
外面裹以心包。
9.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房室束在室间隔两侧的左右分支、
浦肯野纤维。
10.血压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压:30-40mmHg(4.0-5.3kPa)
11.动脉血压的形成:两个主要因素—心脏收缩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
1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主要由毛细血管组成,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第七章呼吸系统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①外呼吸:外呼吸(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这3各环节,氧被运输到细胞内,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3.呼吸器官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氧和二氧化碳血液中是以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两种形式运输的。
5.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6.肺通气量:在单位时间内入肺或出肺的气量。
7.最基本的呼吸中枢:延髓
第八章消化系统
1.消化: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3.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唾液腺、胰、肝)和小消化腺(食管腺、胃腺、肠腺)。
4.胃的位置: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5.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6.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回肠主要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7.植物性神经对消化器官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的运动;胆囊收缩;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少量小肠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时上述现象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