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介绍业务经验。
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
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
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镶拼织补的法子。
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
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
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糨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焦黄的宣纸。
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
对于大点的虫眼儿,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
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有坐定了板凳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
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
只可惜,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你帮了我大忙。
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
老董淡然一笑,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本草纲目》里写着呢,无非是菘、蓼、马、木、苋。
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能将它试出来。
”
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
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
傍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
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色全都变了。
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
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
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
”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
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
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
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
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
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我们渐渐走近一个水塘,清冽腐败的气息来自浮上水面经年积累的落叶。
这是一处死水,水是山上落雨时流下来的,积成了水塘。
沿着水塘,长着许多高大的树。
树干在很低处,已经开始分杈;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像伞一样张开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
他接着说:“这是寿数长的树。
我刚到南京的时候,修书的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
那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一片片小巴掌似的,层层地堆栈在一起。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收橡碗啊。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
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用大拇指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亮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橡树,树干呢,能盖房子、打家具;橡子能吃,还能入药……”
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
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
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
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
我们这些人啊,一年
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
我听了恍然大悟,忙蹲下身来说:“那咱们赶快捡吧。
”
……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波澜,前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毛遂自荐,在染蓝工艺上遇到挫折,后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执意按照传统工艺,成功染出蓝绢。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描写了老董修书补虫眼的过程。
用词丰富,其中“随”“润”“覆”“画”“捻”“补”“挑”“捶”等动词传神生动。
C.文中“修旧如旧”“近乎完美”等词,虽然可以表现出老董坚守传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是也暴露出其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D.小说描写了郊外的落叶、水塘和橡树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与南京城内的景色形成对比,为下文老董捡拾橡碗、染好蓝绢作了铺垫。
2.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当今社会呼唤“工匠精神”,你从老董身上读到了这种精神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大数据,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
从宏观世界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因为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了在信息空间中的大数据反映,而人类社会则借助人机界面、脑机界面、移动互联等手段在信息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大数据映像。
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讲,大数据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推动力。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难辨识和价值大密度低的特征。
但大数据的主要难点并不在于数据量大,因为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大带来的挑战。
其实,大数据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响应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程学旗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材料二:
“神威·太湖之光”,系统采用全国产处理器构建,峰值性能每秒超过12.5亿亿次,是世界第一的超级计
算机。
2017年,共有五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提名,其中两项获奖,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近年来最重大的突破。
“神威·太湖之光”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神威·太湖之光’有着大数据应用的天然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说。
超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而现在的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神威·太湖之光”将为二者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将是一所‘人工智能’大学。
”科学家张晖这样描绘未来。
他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超算的“培训”下,智能机器人将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
比如医院的CT机可以代替医生去诊断分析病情,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比人做得更好。
(摘编自过国忠《“神威·太湖之光”,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马雪梅、顾庆赞《超算,开启人
工智能新时代》)材料三:
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
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
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
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因而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
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
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
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
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
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
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媒体占主导地位。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
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过去无法利用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材料四: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
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
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
例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提高用户黏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时,页面总能很“神奇”地为我们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
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
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来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
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
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
北京市政府联合百度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的“北京健康云”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来报告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并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当然,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伴生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取材于王承博、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的纽带,大数据不但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B.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缓解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及时响应和数据不确定性等挑战。
C.“神威·太湖之光”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它将为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D.未来,医院的CT机有可能代替医生诊断分析病情,这是因为CT机在超算的“培训”下会计算、懂决策,将拥有能独立思考、超人的“头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资源环境,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
B.由材料三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而“平民文化”造就了网络世界巨量的微资
源,人们可以任意获取各种丰富的优质资源。
C.移动媒体的出现,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能够大大增加知识获取的数量。
D.京东大数据平台,可以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内容,而且能够为用户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
6.根据材料四,下列关于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金融公司分析用户消费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及合理的授信额度。
B.游客通过手机“旅游数据在线”了解景点实时信息,来帮助规划出行。
C.利用大数据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重大问题。
D.“北京健康云”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显示,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7.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根据材料四,请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举出三则恰当的例子来论证大数据时代的便捷。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
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
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
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
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材料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
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
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
也不能说在近代
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
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
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
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
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
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
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
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
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
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
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
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效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
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
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
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
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
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
“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
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
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17年数据,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为2.0,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则为5.2。
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
也是相对不足的。
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0%已上升到2018年的1.9%。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
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
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
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西汉以来,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医起到了有效作用。
B.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 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対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
D. 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10.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 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中医学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普精神”,他们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C. 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 数据显示,与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11. 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乃,字永夷,洺州广平人。
少聪颖志学,暗记《六经》,日数千言。
及长,文章清雅,为当时推重。
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
既终制,从调选曹。
乃常以文部选才未为尽善,遂致书于知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