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白豆蔻”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 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 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 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性状鉴别】
(1)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cm,直径1.2-1.8cm,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 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 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 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 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 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目眦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 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热之气,故升阳剂中,降收剂中,与寒热互用之剂,皆可用之。佐入血药又能通润二肠, 使气行血自润,不论血寒血热,俱可于寒热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故海藏谓其理脾胃元气,补肺气,收脱气。
【原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 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 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 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 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 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 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 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附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白豆蔻汤《圣济总录》;沉香汤《圣济总录》;补和汤《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 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3.《玉楸药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古方谓其大热, 甚不然也。
4.《医林纂要》:白豆蔻,辛热,温养命火,达中州而上浮膻中,泻肺散寒润澡。燥,清冷也。……辛润能泻清燥之邪,故 主治寒疟,破滞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温脾胃,化食,去冷积。
【化学成份】
1.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遍的为1,8-桉叶素(1,8-cineole)达66.81%,相对较高的有 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龙脑乙酸 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还含有 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广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榄香烯 (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 (nerolidol),甜没药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缕酮(carvone)等。叶含挥发油,其 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59.91%),其次为α-松油醇(10.69%),此外还有柠檬烯 (limonene),β-蒎烯,樟烯,对-聚伞花素(p-cymene)等。
谢谢大家
【鉴别】
理化鉴别,薄层角谱: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挥发油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对照品溶液(必要 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 乙酯(9: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min, 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ml/g);印 度尼西亚白蔻仁不得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 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
(2)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
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②下皮细胞 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 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 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 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 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药材基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 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采收和储藏: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 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 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2)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cm,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 子2-4粒。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
(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 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 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 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 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最新关于“白豆蔻”解析
【出处】
出自1.《本草拾遗》: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 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 熟则变白,七月采之。 2.《本草图经》:白豆蔻,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者佳。 3.《纲目》: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 仁。 4.广西产一种桂白蔻,又称土白蔻,为Alpinia sp.的果实,《证 类本草》所图之广州白豆蔻,可能即为此类。桂白蔻形
2.爪哇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68.56%),相对较高的有葛缕 酮 ( 1 4 . 6 7 % ) , α - 蒎 烯 ( 1 . 6 3 % ) , 芳 樟 醇 ( 1 . 4 1 % ) , 对 - 聚 伞 花 素 ( 1 . 11 % ) , 此 外 还 含 有 香 桧 烯 (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桉叶油素(1,4-cineole),柠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等。叶子所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为 1,8-桉叶油素(80.03%),另外还有少量的柠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 β-蒎烯(0.33%),樟烯(0.13%)及对-聚伞花素(<1%)等。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 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性状鉴别】
(1)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cm,直径1.2-1.8cm,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 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 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 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 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 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目眦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 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热之气,故升阳剂中,降收剂中,与寒热互用之剂,皆可用之。佐入血药又能通润二肠, 使气行血自润,不论血寒血热,俱可于寒热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故海藏谓其理脾胃元气,补肺气,收脱气。
【原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 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 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 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 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 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 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 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附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白豆蔻汤《圣济总录》;沉香汤《圣济总录》;补和汤《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 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3.《玉楸药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古方谓其大热, 甚不然也。
4.《医林纂要》:白豆蔻,辛热,温养命火,达中州而上浮膻中,泻肺散寒润澡。燥,清冷也。……辛润能泻清燥之邪,故 主治寒疟,破滞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温脾胃,化食,去冷积。
【化学成份】
1.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遍的为1,8-桉叶素(1,8-cineole)达66.81%,相对较高的有 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龙脑乙酸 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还含有 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广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榄香烯 (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 (nerolidol),甜没药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缕酮(carvone)等。叶含挥发油,其 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59.91%),其次为α-松油醇(10.69%),此外还有柠檬烯 (limonene),β-蒎烯,樟烯,对-聚伞花素(p-cymene)等。
谢谢大家
【鉴别】
理化鉴别,薄层角谱: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挥发油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对照品溶液(必要 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 乙酯(9: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min, 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ml/g);印 度尼西亚白蔻仁不得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 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
(2)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
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②下皮细胞 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 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 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 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 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药材基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 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采收和储藏: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 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 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2)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cm,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 子2-4粒。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
(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 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 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 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 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最新关于“白豆蔻”解析
【出处】
出自1.《本草拾遗》: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 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 熟则变白,七月采之。 2.《本草图经》:白豆蔻,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者佳。 3.《纲目》: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 仁。 4.广西产一种桂白蔻,又称土白蔻,为Alpinia sp.的果实,《证 类本草》所图之广州白豆蔻,可能即为此类。桂白蔻形
2.爪哇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68.56%),相对较高的有葛缕 酮 ( 1 4 . 6 7 % ) , α - 蒎 烯 ( 1 . 6 3 % ) , 芳 樟 醇 ( 1 . 4 1 % ) , 对 - 聚 伞 花 素 ( 1 . 11 % ) , 此 外 还 含 有 香 桧 烯 (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桉叶油素(1,4-cineole),柠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等。叶子所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为 1,8-桉叶油素(80.03%),另外还有少量的柠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 β-蒎烯(0.33%),樟烯(0.13%)及对-聚伞花素(<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