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九年级化学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3
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填涂)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刀划玻璃 B.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氧化膜
C.铜线导电发热 D.自行车车胎爆炸
2.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服务于生活.下列相关解释和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有效途径
B.实验室将硬水软化可以采用蒸馏法
C.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可用于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金属钨能做灯丝的主要原因是钨的熔点高,能导电
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关紧门窗
B.建筑所用的钢材硬度比纯铁大,耐腐蚀,熔点也比纯铁高
C.为防止铁制门窗生锈,常在其表面涂油漆
D.进入煤矿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浓度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C.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
D.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5.地质人员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
4X+11O22Fe2O3+8SO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FeS
B.炼铁时用该矿石作原料比赤铁矿更环保
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6.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中混有CO2(足量澄清石灰水)
B.Al中混有Fe(足量稀硫酸)
C.CaCl2溶液中混有稀盐酸(过量CaCO3,过滤)
D.N2中混有O2(灼热铜)
7.如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a,b管中铁钉都会生锈
B.该实验证明铁锈蚀与空气无关
C.L端与R端液面高度最终不能保持一致
D.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差一定会加大
8.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将四个实验反应后废液全部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①用上面四个实验的任意三个组合都可以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②滤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③滤渣中一定只含有Cu和Fe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铁
⑤滤液为浅绿色.
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二、非选择题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固体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2)t2℃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各6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3)若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填“降温结晶”,“升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填“>”、“=”或“<”).
10.在实验室里配制20℃时(20℃时NaCl溶解度为36g)100g 10%的NaCl溶液,操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观察,发现图中有一个错误的操作步骤,它是(填序号);
(2)配制该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若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取水的体积,那么配制该NaCl溶液浓度10%;(填“>”、“=”或“<”);
(4)配制20℃时(20℃时NaCl溶解度为36g)100g 10%的NaCl溶液中不存在的粒子种类是(填“分子”,“原子”或者“离子”);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恒温蒸发水得到30%的20℃NaCl溶液,你认为可以实现吗?(填“可以”或者“不可以”).
1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活泼金属单质与酸反应的实验时,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一:设计了甲乙两个装置,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下图甲乙所示实验(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光亮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实验中镁条和铁片均过量)
方案二:如图丙,将等质量光亮洁净,形状厚薄相同的镁条和铁片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阅资料得知
①镁,铁的活动性均在H之前并且镁比铁活泼.
②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内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
(1)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其中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方案一中长颈漏斗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开始时甲中长颈漏斗液体液面上升快,能否证明Mg金属活动性比Fe强?(填“能”或者“不能”);实验过程中甲.乙长颈漏斗液体液面都上升的原因是.
②长颈漏斗在实验还可以起作用
(3)方案二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U型管中液面(填“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相平”).
12.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1)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2)物质B是;若过程Ⅱ中没有气泡产生,溶液A的溶质是(3)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计算题
13.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过程①得到的100g溶液含有种溶质
(2)计算溶液A的质量.
2015-2016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填涂)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刀划玻璃 B.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氧化膜
C.铜线导电发热 D.自行车车胎爆炸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玻璃刀划玻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氧化膜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铝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铜线导电发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自行车车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服务于生活.下列相关解释和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有效途径
B.实验室将硬水软化可以采用蒸馏法
C.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可用于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金属钨能做灯丝的主要原因是钨的熔点高,能导电
【考点】金属资源的保护;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A、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考虑;B、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考虑;C、根据乳化原理考虑;D、根据钨丝熔点高考虑.
【解答】解:A、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回收利用废旧金属、防止金属的锈蚀、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等,故A错;
B、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蒸馏适用于实验室,故B正确;
C、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可用于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C正确;
D、钨丝熔点高,能导电,金属钨能做灯丝,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金属的保护途径,熟悉硬水软化的方法,知道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关紧门窗
B.建筑所用的钢材硬度比纯铁大,耐腐蚀,熔点也比纯铁高
C.为防止铁制门窗生锈,常在其表面涂油漆
D.进入煤矿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分析】A.从碳燃烧的产物方面考虑;
B.根据合金的特点来分析;
C.根据防锈的方法解答;
D.从二氧化碳的密度方面考虑进入洞穴或深井问题.
【解答】解:A.冬天用煤炉取暖时,煤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关紧门窗会造成煤气中毒,故错误.
B.建筑所用的钢材硬度比纯铁大,耐腐蚀,熔点也比纯铁低,故错误;
C.在钢铁表面涂油漆可以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能防止铁生锈,故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古井中往往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古井或煤矿的矿井前,先做灯火试验可以防止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D.
【点评】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浓度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C.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
D.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的溶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溶液浓度和是否饱和没有关系;C、溶剂不一定是水;
D、根据溶液的组成考虑.
【解答】解:A、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A错;
B、溶液浓度和是否饱和没有关系,故B错;
C、溶剂不一定是水,故C错;
D、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5.地质人员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
4X+11O22Fe2O3+8SO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FeS
B.炼铁时用该矿石作原料比赤铁矿更环保
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B、用该矿石会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C、根据置换反应定义分析解答;
D、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A、由4X+11O22Fe2O3+8SO2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铁原子和2个硫原
子,是二硫化亚铁,化学式是FeS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用该矿石会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错误;
C、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D、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单质中,因为没有元素之间的化合,所以规定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是判断物质的化学式或元素化合价是否正确的依据.
6.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O中混有CO2(足量澄清石灰水)
B.Al中混有Fe(足量稀硫酸)
C.CaCl2溶液中混有稀盐酸(过量CaCO3,过滤)
D.N2中混有O2(灼热铜)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铁和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灼热铜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如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a,b管中铁钉都会生锈
B.该实验证明铁锈蚀与空气无关
C.L端与R端液面高度最终不能保持一致
D.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差一定会加大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钢铁生锈的条件是钢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盐溶液能促进金属生锈;a中的铁钉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容易生锈;b中的铁钉没有与水充分接触,不容易生锈.
【解答】解:A、a中的铁钉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容易生锈;b管中缺少水,铁钉不会锈蚀.故选项推断错误;
B、a试管中铁钉生锈,b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锈蚀与空气、水有关.故选项推断错误;
C、因为a中的氧气减少,压强也减小,从而导致L端比R端液面高.故选项推断正确;
D、铁在有盐和酸存在时锈蚀速度会加快,所以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但是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差最终差不多,故选项推断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铁生锈的条件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将四个实验反应后废液全部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①用上面四个实验的任意三个组合都可以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②滤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③滤渣中一定只含有Cu和Fe
④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铁
⑤滤液为浅绿色.
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与酸会盐能否发生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根据金属与酸、盐的反应是反应物量的多少分析滤渣及滤液中含有的成分.
【解答】解:①实验Ⅱ、Ⅲ、Ⅳ组合只能得到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故错误.
②由于锌、铁的活泼性大于铜,滤渣中一定含有Cu.由将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含有铁,所以滤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故正确;
③由于活泼性锌>铁>铜,滤渣中一定含有Cu.由将试管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过滤,向所得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一定含有Cu和Fe,故正确;
④由于铁与硫酸、硫酸铜反应只能显+2价,所以滤液中不会含有硫酸铁,故错误;
⑤由于实验Ⅰ不发生反应,所以铁会与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所以滤液为浅绿色,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金属铁的有关性质知识,完成此题,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固体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填“增大”或“减小”);
(2)t2℃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各6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3)若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填“降温结晶”,“升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填“>”、“=”或“<”).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90g,乙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各6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若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
故答案为:(1)增大;
(2)乙;
(3)降温结晶;
(4)<.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实验室里配制20℃时(20℃时NaCl溶解度为36g)100g 10%的NaCl溶液,操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观察,发现图中有一个错误的操作步骤,它是②(填序号);
(2)配制该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若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取水的体积,那么配制该NaCl溶液浓度>10%;(填“>”、“=”或“<”);
(4)配制20℃时(20℃时NaCl溶解度为36g)100g 10%的NaCl溶液中不存在的粒子种类是原子(填“分子”,“原子”或者“离子”);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恒温蒸发水得到30%的20℃NaCl溶液,你认为可以实现吗?不可以(填“可以”或者“不可以”).【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1)根据用天平称量物质的注意事项考虑;
(2)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确定需要的玻璃仪器;
(3)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溶液的构成、溶解度的意义分析计算.
【解答】解:(1)称量时左物右码,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故②错误;
(2)在上述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
(3)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高,所以配制该NaCl溶液浓度>10%;
(4)氯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子出钠离子和氯离子,水中含有水分子,所以100g 10%的NaCl 溶液中不存在的粒子种类是原子;由于20℃时NaCl溶解度为36g,所形成饱和溶液的质量
分数是:≈26%<30%,所以不能通过恒温蒸发水得到30%的20℃NaCl溶
液.
答案:(1)②;(2)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3)>;(4)原子,不可以.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简单,熟练掌握配制溶液的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1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活泼金属单质与酸反应的实验时,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一:设计了甲乙两个装置,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下图甲乙所示实验(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光亮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实验中镁条和铁片均过量)
方案二:如图丙,将等质量光亮洁净,形状厚薄相同的镁条和铁片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阅资料得知
①镁,铁的活动性均在H之前并且镁比铁活泼.
②相同条件下,相同时间内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
(1)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其中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或
Mg+2HCl═MgCl2+H2↑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方案一中长颈漏斗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开始时甲中长颈漏斗液体液面上升快,能否证明Mg金属活动性比Fe强?能(填“能”或者“不能”);实验过程中甲.乙长颈漏斗液体液面都上升的原因是反应都放热,导致瓶中气体受热膨胀.
②长颈漏斗在实验还可以起平衡内外压强的作用
(3)方案二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U型管中液面相平(填“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相平”).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2)金属和酸反应越剧烈,单位时间内放热就越多;
(3)金属和稀盐酸反应时,如果金属过量,则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稀盐酸的质量.【解答】解:(1)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Mg+2HCl═MgCl2+H2↑.
故填:Fe+2HCl═FeCl2+H2↑,或Mg+2HCl═MgCl2+H2↑.
(2)①开始时甲中长颈漏斗液体液面上升快,说明镁和稀盐酸比铁和稀盐酸反应剧烈,单位时间内放热多,因此能证明Mg金属活动性比Fe强;
实验过程中甲.乙长颈漏斗液体液面都上升的原因是反应都放热,导致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从而导致长颈漏斗中的水上升.
故填:能;反应都放热,导致瓶中气体受热膨胀.
②长颈漏斗在实验还可以起平衡内外压强的作用.
故填:平衡内外压强的.
(3)方案二中,金属均有剩余,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冷却到室温U型管中液面相平.
故填:相平.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2.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1)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2)物质B是锌粒;若过程Ⅱ中没有气泡产生,溶液A的溶质是硫酸铜和硫酸锌(3)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转化流程可知,含Cu、Zn铜帽与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液A,依据实验的目的,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向A溶液加入过量的锌,通过过滤得到了硫酸锌溶液和铜锌的固体混合物C,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加入稀硫酸,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解答】解:通过分析转化流程可知,含Cu、Zn铜帽与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液A,依据实验的目的,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向A溶液加入过量的锌,通过过滤得到了硫酸锌溶液和铜锌的固体混合物C,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加入稀硫酸,所以
①过滤的方法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过程Ⅱ中为了分离固体和液体,所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②过程Ⅱ的反应是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过程Ⅱ中加入的物质B为金属锌;若过程Ⅱ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A中没有硫酸剩余,溶质是硫酸铜和硫酸锌;
③过程Ⅲ中是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故答案为:①过滤;
②锌粒;硫酸铜和硫酸锌;
③Zn+H2SO4=ZnSO4+H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三、计算题
13.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过程①得到的100g溶液含有氯化钠、氯化氢两种溶质
(2)计算溶液A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图示②中加入碳酸钠后又生成了气体,说明①中加入盐酸是过量的;即100g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既有生成的氯化钠,又有过量的氯化氢;
(2)根据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解答本题.
【解答】解:(1)由图示②中加入碳酸钠后又生成了气体,说明①中加入盐酸是过量的;即100g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既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又有过量的氯化氢;
(2)设②中加入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