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和学的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和学的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书本独尊于教学生活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注重认知结果的达成,学生则成了知识填鸭的对象,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形式上的主体,而不是实质上的主体。
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价值观等在书本知识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退居其次甚至无一席之地。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学生培养偏于整齐划一,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单一为多样,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教师转变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求老师具有全新的意识,即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要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由教师摆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打破教师的权威,让学生敢于质疑。
二、变被动为主动、单一为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有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了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恢复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学习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理解学习内容,并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从而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要包办过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的坚决不讲,通过学生努力大多数能学会的知识教师则注意进行个别指导。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把知识学会,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探究学习,帮助学习实现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的转变。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提供条件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有差异的人在其中各尽其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互相帮助,改变以住学生在学习上一个人冥思苦想,单打独斗的的形式。
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
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学科越来越走向综合化,某项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要求人们的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的集体意识和个人责任感,同时又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均等的成功机会,保证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接受挑战,在工作中各尽其能,而且使所有成员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
在课的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挑战巨大的。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意识,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