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生成的当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民族文艺理论的基点,嘉惠世界的不仅仅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范畴,丰富多样的诗性阐释和内涵深刻的文学见解等,更主要的是它特有的辨证的思维模式和不同民族共同实践,共同总结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古代文论生成的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文论生成方式对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期对当代文论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仰观俯察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而农业生成要求人类对自然环境,气候以及动植物的生成,还有空气,阳光等事物之间的关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甚至在原始思维下将这些物质性的事物与精神性的意识相联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这里的天象,地法,既指明了具体的事物,也指出事物所蕴含的规律,即"法",而"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则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并且是相适宜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将人与物有机联系起来,也就是将"天象", "地法",
"鸟兽之文"的自然变化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认定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即"宜".如果我们以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八卦"无非也是人类较为抽象的一种"文字",它的目的就在于沟通,传达,阐述圣人发现,总结出来的"神明之德"和"万物之情",即"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1].古人的这种思维不但体现了对事物整体把握的特征,而且也导致"天人合一","心物一体"观念的产生.反映在文学观念上,正如刘勰所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换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为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位五行之秀,是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2]再如,我国从�礼记�乐记�中就产生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3]到钟嵘�诗品�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4]的"物感说"的形成.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完整特性和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从中我们看到这种思维把事物置放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认为事物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层面中,注重事物的完整,均衡,统一和协调.对于我们当代生活在钢筋丛林的人类而言,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促使物质的极大丰富以满足增长的物欲,造成人与物的分离;另一方面将人自身分割成若干碎片,"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主义是一场不断挖掘鸿沟和自我孤立的一个过程."[5]也正因为如此,现代"艺术就是通过陌生化的表达,摧毁我们日常知觉中那种习以为常的无意识和机械化倾向,进而恢复我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5]与此相反,中国文学先天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6]的情感生发和其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在根本上给我们提供了避免心物二元分裂的对立.所以,中国古代文论思维模式的普遍意义既可以帮助我们协调自身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也可以为我们建立当代民族特色的诗学体系不无裨益.
二,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中国文论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你中有
中国古代文论生成的当代意义
�谢燕
我,我中有你"文学艺术实践的总结.汉民族文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始终导引着中国文论的发展趋向,而其他少数民族文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补充汉族文论的不足,从而使得中国文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内涵精深.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论是多民族文论融合,并存的结果.就汉族文论而言,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在我们看来,中国古代文论是有其贯穿性的体系的,如果从某一位文论家来说,可能表现出的体系性远不如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的观点有那么明显的体系性","中国古代的文论的,美学的范畴则多是由某一思想流派提出,而由历代文论家,艺术家反复运用,踵事增华,从而成为贯穿中国文学理论史的一脉相承而又不断流入新的活力的范畴."[7]这说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成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由每一位个体的文论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在共同的体系中不断阐释的产物.历史的发展和文论自身的发展使得中国文论既一脉相承,又充满着活力.与此类似,就在魏晋南北朝中原汉族诗学大放光彩的时候,身处西南的彝族学者举奢哲,阿买妮,布独布举等,较早地撰写出了�彝族诗文论��彝语诗律论�和�论诗的写作�等"东方诗学",几乎囊括了彝族文化的各个部分,包括历史与诗歌,诗歌与故事,经书的写作,工艺制作等等内容,涉及到文艺的起源,文艺的功能,诗歌的特征以及音律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彝族诗学的丰富.同时,也创造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范畴,如"诗要写诗魂,诗思并诗影,影魂旨相连,思旨混相生."[8]为中华民族文论增添了异彩.而有些文论则又有与汉族文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诗妙在有画,画中要有境,境中要有意"[8],这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如另出西北一隅的藏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中华民族中最早提出以人为尺度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民族之一.藏族戏剧的题材,剧目,艺术形象,音乐,舞蹈,语言,表演动作(各种姿态)和剧情等,以及如何演唱和表演等大致情况,充分显示了戏剧在藏民族文学艺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具备的相应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论中戏剧理论的些许缺憾.再如,著名的"童心说"的提出者李贽.作为少数民族后裔,他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鲜明的理论色彩,为中华民族文艺理论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文论并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一时一地之言,而是生活在中国这一辽阔区域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多元与整一的文化圈.
三,结语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蜂拥而至,各种冠以不同名誉的"主义"泛滥,如何建立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如何立足本土,延续自己的民族化特征,拥有自己本色的话语?以史为鉴,对中国古代文论生成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明了今天如何去应对八方之风,在不失去传统文论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广采精修,实现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体系.
整体性的辨证思维,虽然使得中国文论概念,范畴不明晰,表述的比喻性,描述性缺乏界定,但也正是如此也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可以使我们实事求是地结合现实,在宏观的背景中去建构,去转换.既借助于西方理性思辨的优势和西方方法的科学性,又挖掘,归纳中国传统文论的潜质;既注重汉族文论的新释和其他少数民族文论的整理,归纳,也注重汲取西方文论的有益之处.始终以中国文学为根基,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实现古代与当代文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孙振声.易经入门�系辞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8):518,494.
[2]周振甫.刘勰�文心雕龙�原道�[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9.
[3]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中卷)[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11):204.
[4]钟嵘.徐达译注.诗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1.
[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303,304.
[6]陆机.文赋.
[7]张晶.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A].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会议论文汇编[C].
[8]康健,王子尧.彝族古代文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1):22,312.
(作者简介:谢燕,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