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7
Jul.2012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
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
性。
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
这里,我尝试利用自己浅薄的教育知识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二、当前教育公平的新问题
1.阶层差距的加剧———
中小学择校热严重的应试教育和炽烈的择校热的后果之一,是凝固甚至加剧了客观存在的阶层差距。
我国高中的学校教育,不仅有“城市-农村”的分割,更重要的是“重点-非重点”的维度,从而构成了城乡二元、重点非重点二元四个等级的学校,形成中等教育社会分层的基本制度。
研究显示,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
试析教育公平问题
刘
丹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235000)
摘
要:教育的公平问题是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
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已从权利平等转为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在实现国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教育走上一条产业化的路径,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当前教育公平的新问题是:教育公共政策正在转变之中,但这一改变主要还在查处问题、改善资源配置这样比较外在的方面;基础教育阶段严重的应试教育和炽烈的择校热,凝固和加剧了客观存在的阶层差距;流动儿童的教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
关键词:教育公平;资源配置;流动儿童;教育差距;不均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35-03
235--
学。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人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小学(或者中学)也许仅仅相隔百米,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称为“牛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
择校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办学条件的均衡;其二是教师资源的均衡;其三是生源的均衡。
若想真正治愈择校顽疾,那么政府部门需从根源上正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年来,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名校连锁、电脑派位等措施,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风。
但总体而言,各地小升初乱相丛生、奥数热高烧不退,基础教育的气氛仍然很不正常。
改革的难度在于它要破解的是地方政府和重点学校形成的特殊利益。
这些扰乱基础教育秩序的少数名牌学校、明星学校,不仅是地方政府的窗口和形象,而且也是教育利益集团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近水楼台。
因而,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变革,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治理。
首先需要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恢复公办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
2.教育问题的转移——
—农村教育
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由于学龄儿童大量减少,农村学校资源过剩,出现撤并学校的热潮。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适应人口减少的趋势,通过集中办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在许多地方,农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2/3以上。
撤并学校的政策助长了学校进城的趋势。
有的县明确提出“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目标。
新兴建的主要是寄宿制学校,国家为此建立了专项资金。
大规模、一刀切地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在西部农村、山区已经成为学生流失辍学的重要原因,引起社会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高速城市化过程迅速改变着农村社会、农村教育的面貌。
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是当前保障教育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学校,同时普遍存在大量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
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很好解决的制度性原因,是现行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造成的割裂,使得农民工群体难以享受居住地政府的公共服务。
这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加以解决。
关键是要突破目前以户籍人口为主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居住地为依据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居住于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视为地方政府的本职工作,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3.入学机会的差距——
—高等教育
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极大地增加了适龄青年的入学机会。
而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教育机会扩大是否改善了教育公平状况,城乡差距是扩大了还是改善了,新增长的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现有的研究显示,就高校学生总量的构成而言,农村学生的比例无疑是在上升。
然而,许多研究显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
它体现为城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从而揭示了高等教育公平的深层图景。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的实证分析表明,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城镇居民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均等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如果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则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子女有更多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趋势。
该研究验证了卢卡斯提出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假设,即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优势的成员无论在何时何处都会确保他们自身和子女教育机会的优势,只要某个特定的教育程度还没有普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将使用各种资源来确保获得该程度的教育。
一旦该层次教育变得普及了,他们将使用他们的能力确保数量类似但质量更好的教育。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不平等差异将很有可能一直较为稳定地维持和延续着。
三、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建议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实行的是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
236--
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与此国家战略不符的是,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却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而且在这样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增加经常性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量。
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公平原则,由国家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2.调整教育评估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导致了学校分等级,学生分好坏,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已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将以精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评估体系转变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评估体系。
在新的评估体系的促进下,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关注个人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使其心智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实现教育制度自身的特征和价值。
3.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于公民受教育权利给予了保证,但是这些法律尚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程序性规范,增强可操作性。
其次,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在很多地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户籍制度就对目前大量出现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造成很多阻碍。
必须尽快调整这些与教育公平发展不适应的环节,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教育法律体系。
另外,应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带头,加强执法力度,适当增加对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司法干预。
4.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制约,在学生入学、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得到补偿。
而实行终身教育制度则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即使学生的前期教育不充分,也可以通过以后的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得到补偿,使最终的教育结果公平化。
布尔迪厄揭示,在一个社会中教育的作用究竟是促进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强化这种不平等,取决于教育制度自身的价值和特征。
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在发展中求得教育机会的增长,求得教育机会的公平。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M].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3〕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M].北京: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6.
〔4〕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莫琳·T·哈里南.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文江)
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