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WOT分析的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策略
作者:王玮黄佳伟孙昕黄玲玲
来源:《水运管理》2017年第02期
【摘要】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推动皖江城市带水路货运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水运发达等优势,以及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不平衡、岸线利用不合理等劣势进行分析,并用该方法归结出面临的诸如交通环境改善、政策法规支持、产业升级等机遇,以及周边城市群的竞争、地方经济水平限制、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方面的挑战。

该方法结合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现状及区位优势,得出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水运;SWOT分析;策略
1 皖江城市带水运概况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等8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地跨皖中、皖南地区,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

皖江城市带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逾400 km的长江干流横贯东西;皖江城市带中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合肥等港口城市,航道总里程逾 km,占全省 km航道里程的78.6%。

2014年安徽全省水运货运量为10.49亿t,水运货运周转量为亿t€穔m,皖江城市带对全省水运货运量和水运货运周转量的贡献均超85%。

[1-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 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地理位置优越
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经济带咽喉位置,连接长江中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发达省市,与江浙沪地区的城市经济互补性强,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浙沪地区优质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1.2 经济腹地广阔
皖江城市带东临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经济腹地,西接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向北辐射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等省市,南面密切联系着同属长江经济带的江西省。

2.1.3 水运发达
2013年,皖江城市带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49亿t,占安徽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8%;集装箱吞吐量达52.7万TEU,占全省的100%。

[2]
2014年,安徽省水路货运量居全国首位,水路货运周转量位居全国第五、长江经济带第四、非沿海省市第一。

长江干线安徽段南北岸线总长755 km,其中宜港岸线长约385 km,占51%。

[3]皖江城市带区域内有5个国家主要港口,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5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常年停靠吨级以上的船舶。

由于长江航道水深维护等级提高,3万吨级海船可直达芜湖港,1万吨级海船可直达安庆港。

合(合肥)裕(裕溪口)航线和芜(芜湖)申(上海)航线经由长江干线实现了互联互通,加深了皖江城市带“双核城市”(合肥和芜湖)的水运联系,使皖江城市带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持续完善。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
虽然区域内港口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港口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综合性、专业化码头较少。

近年来,老旧港口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及岸线综合开发同步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部分港口泊位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船舶停靠不安全等问题。

目前长江安徽段航道存在通而不畅、干支流不能联网的问题,区域内主要支流仍处于自然状态,航道建设进展缓慢,Ⅳ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仅占该区域航道总里程的12.7%,对运输起重要作用的吨级以上货运泊位数量不足,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仅400多个,仅占泊位总数的29.5%。

2.2.2 经济发展不平衡
皖江城市带虽然有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因其经济模式以集聚型为主,并没有发挥其辐射扩散带动的作用,所以经济总量仍落后于周边地区。

区域经济的外向性偏低,各城市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关联性偏弱。

区域内产业结构单一,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会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双核”之一,是安徽经济水平最高的城市,其经济贡献占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的35.9%;而同样作为“双核”之一的芜湖,其经济贡献则仅占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的15.6%。

合肥水运主要依靠合裕航道与长江连通,2013年合肥港货物吞吐量仅占皖江城市带的6%,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水运发展的不利因素。

2.2.3 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
皖江城市带与周边地区的沿江城市相比,岸线资源利用不足,且没有发挥其优势。

区域内现有码头受各方城市设施的限制,陆域狭窄、空间局促、集疏运衔接差、码头功能单一,主要
功能为装卸和仓储,在工业和商贸领域的潜力发掘不够。

受城市开发和工厂设置的影响,皖江城市带存在港口岸线被挤占的情况,港城矛盾突出。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交通环境不断改善
皖江城市带的交通优势显著,是长三角地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区域。

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

长江干线芜湖至安庆段中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提升至6 m,极大地改善了航道条件,为皖江城市带港口向大型化转变奠定了基础。

“一干二支”(长江干流、合裕航线和芜申运河)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水运交通。

受益于航道维护水深提高,万吨级海船已可常年航行。

改善的交通环境,有助于皖江城市带不断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

2.3.2 政策、法规带来的机会
国家提出加快“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一步发挥长江水运的优势和潜力,更好地带动流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部会同沿江七省二市共同制定《“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指导“十二五”期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工作。

文件强调: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长江流域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进一步加快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

文件明确了皖江城市带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等港为重点建设港区。

此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从空间布局上提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其中的“三极”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皖江城市带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承“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作用。

2.3.3 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良机
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将皖江城市带8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于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各方面的发展。

2.3.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过程中,安徽的发展是先与江苏、浙江全面对接,再逐步接受上海的辐射,最终完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体系。

安徽的现代农业、资源产业等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产业转型升级有望搭上“长三角快车”,在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中形成新的竞争力。

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4 威胁(Threats)
2.4.1 周边城市群的竞争
经济的发展,避不开竞争。

皖江城市带东有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有江西省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带,西有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皖江城市带或高或持平,这些沿江城市群势必在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给皖江城市带带来极大的挑战。

2.4.2 地方经济水平的限制
沿江城市带中的铜陵、池州,在2015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排名中是末两位,经济总量的增幅低于安徽省的平均值5.5%(铜陵的增幅仅为0.7%)。

经济水平势必影响到区域内水运交通的发展。

2.4.3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运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船舶排放废油、废渣、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港区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船舶事故对水体造成污染;航道整治或港区建设时,挖泥疏浚造成水质腐臭、浑浊现象。

3 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SWOT策略
根据SWOT分析,得出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的SWOT策略(表1)。

由表1可见,劣势和机遇较为突出,故采取WO战略。

为促进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需要针对其内部弱点,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3.1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为满足大型船舶进入皖江的需要,应该集中精力改造现有码头的旧设备,更新码头装卸设施,提高码头装卸能力;解决深水泊位不足的问题,为提高港口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提供必要的保障;优化现有的管理软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水运的服务质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高端的港口及水运管理人才,以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体系取得在与周边地区竞争中的优势。

3.2 进一步加强区域内运输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提升公路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解决港口交通网络衔接问题;完善现有航道的维护工作,开发及提升支流航道建设;提升皖江城市带之间的联系,加大一体化程度,使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加大与周边城市群交通网络连接的建设,扩大皖江城市带的辐射面。

表1 皖江城市带水运发展SWOT策略
3.3 加大临港工业的发展
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加大水运的利用效率,应发挥皖江城市带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依托“双核”的带动作用,形成多点开花的沿江临港工业区发展,发挥皖江城市带汽车、水泥、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地区竞争力,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核心产业区。

3.4 加快港口结构调整
重点建设芜湖、合肥的枢纽港区,使这两个港区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城市的港区建设,特别是对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等4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港区建设,形成整个皖江城市带各港口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3.5 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与水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现阶段,地区内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发挥优势产业,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使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中国港口杂志社.中国港口年鉴[M].中国港口杂志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