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
影响
林晔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19(028)011
【总页数】3页(P820-822)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窄带成像内镜;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作者】林晔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一类起源于结肠黏膜的平坦隆起型病变,是结肠癌重
要的癌前疾病,具有较高的恶变倾向[1]。

因此,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具有
重要意义。

内镜是LST诊断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手段,直接决定了下一步的治疗方针。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普通白光内镜,但其在判断病变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均不甚理想,常需借助放大内镜和内镜染色技术,因此应用较为困难[2]。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新型内镜光学技术,对结直肠肿瘤病变的诊断明显
优于普通内镜[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技术,能整块剥除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在LST的治疗中具有良好优势[4]。

本研究采用NBI分
型诊断LST后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灶,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
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 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5.43±5.27) 岁,均符合LST的诊断标准,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病、进展性结肠癌;肠道准备不良使镜下观察受限者;不能配合结肠镜检查者;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普通白光模式和NBI模式下行内镜检查,之后行ESD。

1.2.1 内镜检查
采用Olympus CF-H260AI电子结肠镜及CV-260SL型图像处理装置。

术前清洁
肠腔,静脉注射丙泊酚行全身麻醉。

内镜检查均由同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内镜医师完成。

首先进行常规白光模式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进镜至回盲部后退镜,发现可疑黏膜后用蒸馏水冲洗表面的粪便和黏液,观察其形态、边界及大小,确定其形态学分型,详细记录并采集图像;再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和
表面结构,记录结果,并确定其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完成内镜评估证实符合内镜下治疗指证,予氩气刀标记病变范围。

1.2.2 内镜治疗
在标记点外侧多次、多点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和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病变与肠道黏膜下层完全分离、隆起;用钩刀沿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直至完整切除病灶,观察创面有无病灶残留、出血、穿孔,术后氩气刀电凝创面裸露血管。

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所有标本均由两位高资历的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完成诊断。

1.3 观察指标
普通白光模式镜下分型包括颗粒均一型(LST-GH)、结节混合型(LST-GM)、平坦隆起型(LST-NGF)、假凹陷型(LST-NGPD)。

NBI模式镜下分型采用NICE分型,分
为1型、2型、3型。

病理结果分为锯齿状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癌。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最后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模式的准确率。

对比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
指病灶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完全切除指手术切除标本的纵切缘和横切缘均无瘤变组织残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35 例患者检查结果
35 例患者中非肿瘤性锯齿状病变9 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8 例,高级别上皮内
瘤变6 例,黏膜下癌2 例。

35 例患者在普通白光模式镜下,检出22 例LST,其
中LST-GH 5 例,LST-GM 6 例,LST-NGF 8 例,LST-NGPD 3 例。

35 例患者
在NBI模式镜下,检出33 例LST,其中1型13 例,2型11 例,3型9 例。

2.2 两种检查模式结果的准确率比较
NBI模式准确率为94.29%,普通白光模式为62.86%,NBI模式准确率明显高于
普通白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结果比较例组别例数阳性阴性NBI模式35332白光模式352213 2.3 35 例患者相关手术指标
35 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7.14%(34/35),完全切除率为82.86%(29/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

3 讨论
LST是二十世纪末期发现的一类大肠腺瘤,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5]。

研究发现,LST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在3年内可发展为大
肠癌[6]。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临床治疗LST的趋势,对患者的预后和
生活质量极为关键。

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其中以普通白光内镜最为常用。

但由于其存在取材范围局限、探测深度较浅等缺陷,因此应用于LST观察比较困难,漏诊率较高[7]。

NBI是一
种新型的内镜光学技术,通过滤光器对宽带光波进行过滤,仅留下窄带光波,使表层的毛细血管和黏膜下血管网能够更好地成像,因此能更清晰显示病变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形态,为病变性质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手段[8-9]。


究表明,结肠镜下NBI技术能更好地观察微小病变、腺管开口及血管变化,有利
于LST的内镜下观察和病变性质的诊断[10]。

本研究显示NBI模式准确率明显高
于普通白光模式(P<0.05),提示NBI模式能有效提高病变检出率,有助于临床对LST的筛查和治疗。

ESD是一种新型内镜治疗技术,该术式可整块切除直径>2 cm的胃肠道病变,降
低了因分片切除导致复发的风险[11]。

临床试验表明,ESD治疗LST具有微创、
疗效确切、可获得完整标本等优点[12]。

本文中35 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7.14%,完全切除率为82.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表明ESD联合NBI能有效
提高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BAE J H,YANG D H,LEE J Y,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large colorectal neoplasms:a comparison of protruding and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J].Surg Endosc,2016,30(4):1619-1628.
[2]刘亚男,于洪燕,陈泓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术前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8,18(10):1557-1560.
[3]刘辉,田字彬.高清窄带成像内镜及色素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3):292-294.
[4]金燕,龚镭,唐学军,等.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8):94-98.
[5]KIM K O,JANG W J,et 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of the colorectum: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malignant potential by macroscopic morphology[J].Int J Colorectal Dis,2013,28(12):1661-1666.
[6]邱云峰,初春梅,李长锋.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9):1553-1554.
[7]王蓉,黄惠泉,王富文.内镜醋酸染色结合窄带成像对大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
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6):323-327.
[8]ACQUISTAPACE F,MATERNINI F,SNIDER L,et al.Endoscopic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colorectal neoplasm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 single center technique and results[J].G Chir,2015,36(6):247-250.
[9]蔡世伦,钟芸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结直肠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6):428-432.
[10]GRGOV S,DUGALIC P,TOMASEVIC R,et al.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flat
and sessile colorectal adenomas:our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s[J].Vojnosanit Pregl,2014,71(1):33-38.
[11]袁珂,吴俊超.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6):2049-2051.
[12]唐媛,李春花,于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2):224-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