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为临床治疗
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结果:中
医药对NAFLD的临床研究已经从单味药到复方,从经方到自拟方,实验研究由组
织形态学发展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探讨发展到对作用靶点与调控环节
的分析,中医药研究水平趋深入,研究领域趋扩大。

但仍存在统一标准缺乏、设
计不规范等问题。

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疗效显著,前景良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
疗效判定标准势在必行。

完善领域科研设计、优化造模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
特点是当下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35-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
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病损伤,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与脂肪
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随病程进程表现不一,包括非酒精性单
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相关肝硬化与肝细胞癌。

近年来,随着国
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发生
改变,加之B超等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NAFLD的患病率和检出率迅猛增加,且渐
趋低龄化,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其重要
性受到日益广泛地重视。

NAFLD中医药研究兴起,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对NAFLD
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成果,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1.2 方法
1.2.1 病因病机研究王灵台等认为NAFLD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过于安逸
与脾肾脏气不足,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两脏,病机则为脾失健运、肾失温煦、水谷精微失于正化而聚湿生痰,痹阻于肝而致[1];潘金友等认为NAFLD的病因病机是由饮食过度、摄食肥甘、痰浊阻滞、湿浊内停、气机郁滞及血脉瘀阻导致气
血痰浊相互搏结而引发聚滞为积,疾病以痰瘀交阻为主[2];关茂桧认为NAFLD的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及情志刺激,病机特点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
肾虚气化不及,以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而瘀阻肝络;新疆医科大学中
医学院中药系主任曾斌芳认为NAFLD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病机主要为“虚、痰、瘀、滞”,证属本虚标实,本即脾肾阳虚为,标即痰瘀滞[3];汪慰寒认为NAFLD
的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使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
久化热、痰热中阻,情志失调使得肝气郁滞、木郁则土壅、气滞则血瘀、痰瘀互结、阻滞肝络。

病机为肝郁脾虚,痰瘀交阻,本虚标实[4]。

多数医家认为,NAFLD病因主要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过度肥胖及精神压力,病机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多表现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

病位集中于肝、脾、肾三脏。

1.2.2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研究辨证分型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特色,由不同患者、不同病因、不同病理阶段的不同证候特点采用不同治法方药。

NAFLD病机证属本虚标实,应标本兼治。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中医药以健脾利湿、补肾祛痰、疏肝清胆与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疗效满意。

刘文全等将181例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分3型治疗,治疗
组在给予丹参、生山楂、决明子、桃仁、泽泻的同时,加用疏肝理气、化痰祛湿、软坚通络药物,对照组采用东宝肝泰,研究结果表明,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治疗
方法对NAFLD疗效显著(P<0.05)[5];王清云等将治疗组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分2
型治疗,即肝郁气滞型与脾虚湿滞型[6];朱小区等对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温肾升
阳汤治疗NAFLD,对照组采用脂必妥治疗,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
对照组(P<0.05)[7];苏经格将1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与对照组86例,
治疗组以健脾益气为原则,采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益肝灵,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8]。

1.2.3 中医药治疗的机理研究 NAFLD发病机制复杂,发病与遗传、环境及代谢
应激相关,与胰岛素抵抗及其代谢综合症、遗传易感性相关。

目前探讨脂肪肝发
病机制的一大热点是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为轴心的“二次打击”学说:氧应激状态指
反应性氧及其代谢产物超过机体本身对其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为促氧化物和抗
氧化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9]。

反应性氧除造成肝损伤外,另一发病机制是与生
物膜的磷脂酶及膜受体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与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发生脂质过氧
化反应而形成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即为脂质过的强有力的氧化产物的一种。

因此,降低肝丙二醛,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能对抗氧应激状态,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加强对脂肪肝的对抗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何首乌中
含有的均二苯烯成分有助于对抗大鼠脂肪肝及肝功能损害。

现有医学研究表明,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导致NASH发病的关
键因素之一[10]。

赵会茹通过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中药复方
对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瘦素和胰岛素
抵抗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成正相关,中药复方能降低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
抗的含量,从而改善胰岛素含量,防治脂肪肝。

大黄酸可抑制脂肪细胞瘦素mRNA的表达,降低脂肪细胞周围瘦素水平,从而起到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脂
肝泰胶囊可通过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含量来加强对脂肪肝的抵抗作用[11]。

2 结果
中医药对NAFLD的临床研究已经从单味药到复方,从经方到自拟方,实验研
究由组织形态学发展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探讨发展到对作用靶点与调
控环节的分析,中医药研究水平趋深入,研究领域趋扩大。

但仍存在统一标准缺乏、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3 讨论
近年来,中医药对NAFLD的研究成绩显著,其前景令人鼓舞。

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医药研究在方法的创新上还不够成熟,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临
床报道偏向个人治疗经验,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
相关科研设计不规范,多数研究还处在低水平重复阶段,缺乏大样本随机双盲设
计与长期跟踪研究;实验中缺乏“病”、“证”相结合的动物研究模型,不能较好体
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NAFLD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高脂及
肝损伤范围,尚未形成更接近临床致病因素的造模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今后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尽快建立一
个统一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疗效判定标准;完善领域科研设计,多采集大
样本,进行多指标、多因素的长期跟踪观察;优化造模方法,建立与临床研究相
匹配的动物模型,使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得以充分发挥;客观对待现代药理研
究结果,避免将经药理证明有抗NAFLD作用的单味药堆积使用,忽略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王灵台,陈建杰,高月球.补肾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通报[J],2004;04(2):27-32.
[2] 潘金友,张爽秋.疏肝化瘀为主治疗脂肪肝.辽宁中医杂志[J],2001,22(3):310-314.
[3] 张谷运.关茂桧辨治脂肪肝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08-109.
[4] 何红涛.汪慰寒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04(17):497-501.
[5] 刘文全,商红叶,张琴.辩证与辨病结合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133例疗
效观察[J].新中医,2005,27(8):43-45.
[6] 王清云,李楠.中药治疗脂肪肝158例及其超声监测[J].四川中医,2005,23
(6):37-39.
[7] 朱小区,曹家麟.温肾升阳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04(5):44-46.
[8] 苏经格.四君子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8):494-495.
[9] 张玉佩,杨钦河,孔怡琳.从痰瘀角度探讨脂肪肝“二次打击”学说[J].新中医,2010,10(7):158-159.
[10] 李伟,吴桐,王汝莲.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03(2):91-92.
[11] 赵会茹,邹杰.复方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辽宁中
医杂志,2006,32(9):1260-12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