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等资料,表述观点的能力。
2.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中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3.通过了解列强侵华犯下的罪恶行径,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经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和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中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列强侵华犯下的罪恶行径,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经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和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了解虎门硝烟的历史背景,观看《虎门销烟》电影。
2.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虎门销烟相关历史资料背景、活动评价单、板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英国向中国贩运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目的,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简单情况。
2、使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等资料,表述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鸦片这一话题,知道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知道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
族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一:提示背景,引入课题
1、出示罂粟花图片,初识“鸦片”。
罂粟。
2、师述: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个年代,鸦片充斥了市场,两百多万人深受其害,“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的称号由此而生!(出示相关历史资料图片)
1839年,林则徐向皇帝上书:“鸦片不禁,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皇帝派他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于是就有了“虎门销烟”这一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一幕。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一课中的《虎门销烟》。
(出示课题)
活动二:了解毒品害处,揭露侵略野心
1、师述:虎门销烟的“烟”指的就是鸦片烟。
2、讨论交流:鸦片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3、小结:鸦片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毒品,它使无数中国人因染上毒瘾而丧失劳动力、战斗力。
英国强盗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是要掠夺我们的钱财,使我国陷入危难之中。
4、师述: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毒品家族日益壮大。
(出示图片现代毒品:海洛因、冰片、摇头丸等)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吸毒人数超过 10万。
截至2004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114. 04万。
每年因吸毒约耗费390亿人民币。
5、交流你所知道的毒品危险生命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
事例。
过渡:1893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海滩,上演了大快人心的一幕一一销毁鸦片!
活动三:了解虎门销烟过程,体验大快人心之感
1、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图,标一标虎门所在位置,找一找珠江所经流域。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
理解虎门位置的特殊性:靠近沿海,是鸦片走私入口的大门。
2、读一读故事,了解虎门销烟过程。
3、师简介林则徐,出示: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
读林则徐的话,体会其禁烟的决心。
4、出示“约2万箱,重达119万千克”一系列数字,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什么?
5、观看电影片段“销烟”,看广场英雄纪念碑上十幅浮雕中的第一幅仔细观察销烟现场的布置、气氛,林则徐的神情动作,士兵、群众的动作、反应,谈谈体会。
小结: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坚决反抗外敌,虎门销烟之举销毁的不仅仅是鸦片,更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6参观林则徐纪念馆,表达敬意
活动四:体悟耻辱,解析《南京条约》
1、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出示《南京条约》内容,并进行解读。
割地:割让香港(破坏领土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相当于年收入的1/3多,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进行经济掠夺)
协定关税:(无法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
3、出示英控海关和跑马厅的照片。
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他们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的利益,又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活动四:你说我说,香港前世今生
1、阅读“香港回归”材料,谈谈感受。
2、小讲坛: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联系昨天,感受
今天,畅想明天”
3、总结:今天,古老的中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唱着“东方红”,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日渐强盛的崭新年代。
让我们牢记:只
有发展,只有国力的强盛,这段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罹劫过程,初步了解近现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过程方法: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牢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士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达到引领学生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的目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收到了一位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来信,让我一起来听一听。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
是圆明园。
"
2、听了雨果的这段话,你脑海中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疑问吗?
3、但是,这一奇迹现在已荡然无存,留在我们眼前的只有几根残缺的大石柱。
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座纪念碑,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一板书:圆明园的诉说。
二、学习新课,体验明理
活动一:惊叹圆明园的辉煌
师: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现在却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
那么,你知道圆明园在哪儿吗?你知道多少关于圆明园的故事?
师小结:气势恢宏的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 O 板书:万园
之园
活动二:惋惜圆明园的毁灭
1、令人遗憾的是,令人悲愤的是,这“万园之园”竟被一把无情的火烧成了灰烬,那么,火烧圆明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这把无情的大火把我们引以为豪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毁于一旦。
一一板书:毁于一旦
2、想一想,当时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焚烧?[出
示课件]南京条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到条约的心情。
3、师:是的,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份条约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怒。
可是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的事,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你们知道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吗?
4.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掠夺吗?为什么?(不会,因为中国强大了。
)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强大了?(生自由说)
三、全课总结,深化情感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的美、侵略军的无耻以及清政府的昏庸,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同学们,历史虽然过去,但是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用心铭记这段耻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让圆明园从此不在哭泣。
最后让我们在这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设计: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圆明园的诉说
万园之园毁于一旦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伟大贡献。
2.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究人们对孙中山的纪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3.感受孙中山先生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学习与继承他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究人们对孙中山的纪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之路,感悟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近孙中山先生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南京有个有名的景点叫一一中山陵。
每天去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你们去过吗?谁能和大家介绍一下吗?
指名学生交流。
2、图文了解中山陵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中山陵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介绍孙中山
教师:中山陵是人们纪念和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地方,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他呢?
指名学生交流。
教师做小结(揭示课题)
4、了解人们对孙中山的怀念
教师:除了中山陵,人们还以其他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课前我们已
经以小队的形式进行了探究,下面就请他们派代表来介绍一下吧!
活动二:了解孙中山的革命足迹
1、分发资料,小组学习。
明确学习要求:一起学习材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足迹,说说让你印象最
深刻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2、班级交流
请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说说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总结: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帝制,推进民主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努力,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值待我们每个人的尊敬与怀念。
活动三: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一)学习名言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指名学生朗读。
2、请学生来说说名言的含义。
3、老师帮助解读,引导学生体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4、请学生结合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说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启示。
5、齐读名言。
(二)学习链接资料
1、出示课文中链接资料,学生默读资料。
2、讨论:说说我们国家目前的巨大变化,畅想祖国的美好未来。
3、教师小结
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革命先辈们的不断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是分不开的,让我们牢记历史,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榜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了解了他的革命事迹,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通过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
二、自主学习,走近革命烈士
1、指名学生朗读黄花岗起义资料。
2、开展烈士故事会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烈士故事。
3、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感悟历史。
1、学生自读课文相关内容。
2、辛亥革命定义辨析
辛亥革命并不是指一次起义,而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3、出示视频:《辛亥革命》电影,引导学生感悟当年如火的革命浪潮。
4、学习课文三份小资料,思考:辛交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四、课下活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哪些新风尚?你还知道这场革命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报制作,来纪念辛亥革命,铭记历史。
板书设计:
8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黄花岗起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进民主共和
9.中国有了共产党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一百年来中国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通过新旧社会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及建国后中国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2.主动维护国家荣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党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思考、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道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明白共产党对中国解放的重要作用。
4.通过查阅李大钊不惧死亡的原因、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不平等待遇、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井冈山会师等中国共产党抗战史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升的能力。
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难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一百年来中国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通过新旧社会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及建国后中国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2.主动维护国家荣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党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思考、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道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明白共产党对中国解放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的中国的必然出路。
4.通过查阅李大钊不惧死亡的原因、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不平等待遇、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井冈山会师等中国共产党抗战史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升的能力。
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难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活动一:听歌曲,谈感想。
1.播放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教师提问
从这首歌曲中你能学到什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活动二:求索吧,我的国。
1.教师引导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路的明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各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后, 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著名刊物,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是颂扬十月革命胜利和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军阀逮捕。
他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不4月28日,李大钊在临刑前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
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下面请同学们查阅李大钊的生平资料,议一议,李大钊为何不惧死亡?
2.学生交流
讨论李大钊不惧死亡的原因。
3.教师总结
虽然这些斗争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的政
党的领导。
所以,要拯救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先进指导思想并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来领导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广大的工农群众为基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下面请同学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活动三:谈历史,明产生。
1.学生分享
五四运动: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在英、美、法、日等国的操纵虾,战胜国中国得到的却是战败国的待遇。
北洋政府屈服于列强压力,准备在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等口号,游行示威。
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
之后,上海等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北京学生,形成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最终,北洋政府迫于压力,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教师过渡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呈现课件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纲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党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途径是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一一消灭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上海秘密召开。
参会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的50多名党员,其中包括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等等。
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后来,每年的7月1日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
1922年的中共二大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1)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
提出纲领,指明了方向;发动群众,奠定了基础;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
阀……
4.教师总结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历史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活动四:萌新芽,奠基础
1.教师过渡:“一大”会址:
1921年7月30日晚,会议正在进行时,一名陌生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又匆忙离去。
他的举动引起大家警觉,会议被迫终止,大部分代表迅速撤离。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木船上继续进行。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如今,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嘉兴南湖每天迎接着来自
五湖四海的瞻仰者。
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
我们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红船精神”永放光芒,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继续前进。
(1)教师提问
你认为“红船精神”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略。
2.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课堂小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变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
作为国家的一员,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一起写下对祖国的祝福,为我的国点赞!
学生活动:在歌曲《厉害了,我的国!》歌声中,写下对祖国的祝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初步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学习他们从小立志、严于律己、不怕困难、不断追求等优良品质。
2、行为与习惯: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岀的巨大牺牲,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
4、过程与方法:用在情景体验、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道德教育点:尊重历史,学习发扬革命精神。
法治教育点:了解党的历史,坚持党的领导。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课前引入:谈话引入
1、提问复习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