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关联词语组成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
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并列关系
句子特点: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例句: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有…… 有的,有时……有的……有时
又……又…… 有……有……还有……那么……那么…… 边……边……
一边……一边…… 一会儿……一会儿……一面……一面…… 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来……二来…… 一则……二则……既……又…… 既……还……也、又、还、同时既……也…… 既……更……既不……又不…… 既不……也不……
时而……时而…… 有时候……有时候……是……也是…… 是……不是………
不是……而是……、
假设关系
句子特点: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例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如果……就…… 即使,即便……也……
如果…就…… 如果……那么……
就是……也…… 就算……也……
假如……就…… 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
即使……还,…… 即使……总……
假使……也,便…… 纵使,纵然……也,就,那么……
要不是,要是……就,那么…… 要不是……还……
哪怕……都,也…… 就算……总,也……
若是……则…… 既令是……也……
如果……连……也……
递进关系
句子特点: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例句: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不但……还…… 不但,不光……也……
不但……并且…… 不但……而且……不但……更…… 不但……反而……
不但……相反…… 别说……就是……连……都,也…… 单……就……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不只……还…… 不只……又……不单……还…… 不仅……尤其……
不仅……还…… 不仅……而且……不仅……反而…… 不仅……就是……
不仅……甚至…… 不仅……也……不光……还…… 不光……也……
不光……就是…… 不光……而且……非但……反而…… 由于……因此……
因果关系
句子特点: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才…… 由于……所以,因此……
既然……就,那么,那就,便…… 之所以……是因为……
因而…… 所以……是为了…… 之所以……是因为……
所以……(是)因为……为了……所以………… 因此……惟其……所以…… 因为……便……转折关系
句子特点: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尽管……但是…… 尽管……还是…… 尽管……却…… 尽管……也……
虽然……可是…… 虽然……却……虽然……可…… 虽说……但……
虽然……然而…… 虽然……还是……虽说……也…… 幸而……否则……
虽则……也…… 幸亏……不然……固然……不过…… 固然……但……
……然而…… ……却……
条件关系
句子特点: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只要……就…… 只要……都……
只有……才…… 凡是……都……不管……都…… 不管……也,总……
不论……都…… 不论……也,…总…除非……才…… 任凭……也……
一旦……就…… 无论……都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要…… 就惟有…
选择关系
句子特点: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不是……就是…… 不是……(而)是……
是……还是……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或许……或许……
宁愿……也…… 宁可(宁愿)……也不……不……就…… 除了……就……宁……不…… 与其……不如所以……是为了…… 之所以……是因为……
所以……(是)因为……
承接关系
句子特点: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一……就…… 于是……然后……
先……再……然后……最初……后来……
先是……接着……然后……起先……后面……
……接着…… ……就…………于是…… ……又……
……便…… 刚……就……至于……就…… 首先……然后……
副词
一、概念。
副词,起限制、修饰动词惑形容词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二、副词的分类。
1、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
2、表示范围:都、全、总、总共、共、统统、仅仅、只、光、净、一概、一律、一齐、单、单单
3、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曾、刚、才、在、马上、立刻、、渐渐、早晚、从来、终于、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往往、永、赶紧、仍然、还是、屡次、依然、重新、还、再、再三、偶尔、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
4、表示处所: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5、表示肯定、否定:不、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莫、勿、是否、不必、不曾
6、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悄悄、连忙、赶紧、暗暗
7、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幸而、幸亏、偏偏、明明、恰恰、未免、只好、不妨、索性、简直、就、可、难怪、反倒、何尝、何必三、副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有两个:
1、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修饰名词。
如我们可以说“很珍惜、很珍贵”,不能说“很珍珠”,因为“珍惜”是动词,“珍贵”是形容词,“珍珠”是名词。
2、一般只能作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如“(好得)很、(美)极(了)、(高兴)万分”。
因此可以说,副词具有纯状语性。
介词
一、概念。
介词,起转介作用的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
二、介词语法特征
1、介词后边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
有些介词有几种形式,如“为”“为了”“为着”“沿”“沿着”“朝”“朝着”“向”“向着”“随”“随着”,这些介词中的“着”“了”不表任何语法意义,用不用“了”“着”,意义、用法基本相同,所以这里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而是介词本身构成部分。
2、不能重迭。
3、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结构。
比如,我们不能说“他对于”“小明把”“张宏从”。
但是,如果问
4、介词结构也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有少数也能作补语或定语。
老师对我们的学习非常关心。
学生对老师很尊敬。
四、介词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的“在、自、自从、到、当、于、往、朝、顺着、沿着”等;
2、表示状态方式的“按照、依照、以”等;
3、表示对象或范围的“把、对、对于、向、同、跟、给、关于”等;
4、表示排除的“除、除了”;
5、表示被动的“被、叫、让、给”;
6、表示目的的“为、为了、为着”等。
连词
一、概念。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如“厂长和经理”。
“和”表示并列关系;“厂长或经理”,“或”表示选择关系。
又如:“不但勤奋,而且十分精明”,“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虽然勤奋,但是不怎么精明”,“虽然……但是……”表示先让步后转折的关系。
二、连词的语法特征
1、具有纯连续性。
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凡是有修饰作用的词,都不是连词。
如:“这个孩子越鼓励越不听话”,“越……越……”有关联作用,但两个“越”又分别起修饰作用(表示程度随变化而变化),它们是副词,不是连词。
2、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
连词总要同时关涉到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
在结构中,只要有连词出现,不管是单个儿使用还是配对使用,都一定可以找到它所同时关涉的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
凡是只有单向性的词,即可以不在两个单位之间起作用的词,不是连词。
比如介词,总是跟后边的名词等组成介宾短语,具有单向性。
试比较:
①他和小王有看法。
②他对小王有看法。
例①的“和”,同时关涉前后两个单位,具有双向性,是连词;例②的“对”,只跟“小王”关系密切,具有单向性,是介词。
3、联结分句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边。
如用于前分句的“因为、虽然、不但”等,既可以用在主语后边,也可以用在主语前边。
(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有去成。
今天因为事情多,所以没有去成。
)又如用于后分句的“所以、但是、而且”等,如果分句出现主语,是用在主语前边。
许多关联副词可以用来联结分句,但关联副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边。
如“只有……才……”“如果……就……”,用于后分句的“才、就”是关联副词,如果分句出现主语,它们一般是用在主语后边。
比较:
丹丹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她问心无愧。
丹丹虽然没有完成任务,却问心无愧。
第三例后分句出现主语,“但”用在主语前边,“却”用在主语后边。
“但”是连词,“却”是关联副词。
三、连词的分类。
连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词语连词。
这类连词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如“和、与、同、跟、及、以及”等,它们只能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连词“而、或、或者、并且”等,也常常用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2)句间连词。
这类连词主要在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
四、连词和副词、介词的区别
2、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跟”“和”“同”“与”等是介词兼连词。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是连词,什么时候是介词在语义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A.连词所连接的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平等的,可以互换位置,介词则不同。
请分析以下例句。
甲:①我跟方强都会英语。
②长久以来,海员和渔民们多么希望能在礁顶上设一座航标灯呀!乙:①小燕昨天只跟小青说了这件事。
②看,胖胖跑的速度和走差不多。
甲组例1的“我”和“方强”调换一下位置,说成“方强跟我都会英语”,意思没有改变。
例2的情况相同。
但如果将乙组例3中的“小燕”和“小青”调换一下位置,说成“小青昨天只跟小燕说了这件事。
”意思就与原句不同,“小青”变成说话人,“小燕”变成听话人了。
同样,如果将例4中的“和”前后的两个成分调换一下位置,说成“胖胖走的速度和跑差不多”语义与原句恰好相反了。
因此“和”等作为连词,连接的两个成分是平等的并列关系,所连接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同一语法成分。
如甲组“我”和“方强”、“海员”和“渔民们”都是句子的主语。
连词“和”“跟”在书面上也可以用顿号来代替,而意思不变。
可是介词前后两个成分不是平等的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主次之分。
在句法结构上,介词“和”“跟”等不与前面的词语直接发生关系,而跟后面的名词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再去修饰后面的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状语。
介词“和”“跟”等也不能用顿号来代替。
B.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其例1不能说“我跟方强都会英语。
”而“跟”“和”“同”“与”作介词时,前面就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如例3“跟”前有副词状语“只”
虚词常见错误类型举例
三、副词的使用:
1、副词的使用及辨析:
2、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3、副词的辨识正误题,应注意从下列五个方面认真审查:表达的意义、表达的范围、表达的程度、表达的数量、该类副词的语法功能等。
此外,还要注意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4、副词的误用。
⑴混用
例如: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和对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如,“当众骂人未免太不像样了”。
“不免”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
本句表示某种结果不可避免,只能用“不免”。
⑵词性不明
有些副词容易与名词和形容词发生混淆,只有把握准了词性,才能做到正确使用。
例如:
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
最臭名昭著,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②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
中“刚才”﹙刚才真热。
刚才下雨了。
﹚是时间名词,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成时间副词“刚刚”。
例②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的状语,应当换成副词“偶尔”。
⑶用法不明
有些副词,看上去语意相近,用法差不多,但限制修饰作用不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例如:①新来的班主任同老班主任一样,更会关心体贴我们。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教育程度比较时,两个班主任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改为“很”;“逐渐”侧重于渐进性,而“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应改为“逐步”。
⑷重复赘余
例如: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的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互相”表意上与“拥挤”重复,应去掉这个副词。
⑸自相矛盾
例如: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元以上。
“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三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虚词与语境矛盾,去掉“以上”才行。
四、介词的使用
1、混用
例如: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句中不是“把零用钱买了电脑”,而“用零用钱买了电脑”。
2、滥用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
滥用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
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②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
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 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未的。
(3) 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 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2)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3)应在句首加上“从”。
(4)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4、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1)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2)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
(3)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
(4)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1)中的“对”应改为“给”。
(2)中的“从”应改为“在”。
(3)中的“对于”应改为“关于”。
(4)中的“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1) 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
(2) 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 (3) 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1)(2)(3)句中的介词宾语都不完整。
(1)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2)在“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
(3)在“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2)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
(3)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
(4)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1)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
应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
(2)“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3)应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
(4)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五、连词使用错误。
1、混用
例如: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当用递进关系的连词“甚至”。
2、与介词混用
例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3、与副词混用
例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五、连词
1、混用
例如: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从连词“和”连接的内容来看,“减少”“绝迹”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当用递进关系的连词“甚至”。
2、与介词混用
例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3、与副词混用
例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六、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分句间逻辑关系比较明显的复句,或者口语中的复句,关联词语能省略的就该省略。
滥用关联词语,会使语言显得罗唆、生硬。
A.因为天气凉了,所以要多穿点衣服。
还有一种滥用的情况是,复句中已经有了正确的关联词语,却偏要加上一个表示另一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如: D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因此就应当赶快纠正。
例C是并列复句,后一分句已经有了关联词语“也”表示并列,再加上“但”就是滥用了。
例D是推论因果复句,后一分句用“就”与前一分句“既然”相呼应,再在“就”字前加上“因此”(表示另一种因果——说明因果)也属于滥用。
2、错用关联词语。
所谓误用,是指本来应该用关联词语甲的,却用了乙,结果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A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首先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然后要有科学分析的头脑,发扬巧干精神。
B你们连队刚入伍不到一年的新战士枪法就那么准,况且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C你是三好生,何况又是语文科代表,这份语文试卷一定不成问题吧。
例A的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一先一后的承接关系,因此应该改为“既……又……”。
如果要强调第二、第三分句的内容,则也可以改为“不但……而且……”,构成递进关系。
例B、C中的“况且”和“何况”应对调。
这两个连词都能表示递进关系,但具体用法是有区别的:(1)“何况”,是通过对比更加逼进一层,表示甲这样,乙更是这样;或者甲都不能如此,乙当然就更不能如此。
“况且”,只是在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新的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
(2)用“况且”的分句大都是陈述语气,用“何况”的分句大都是反问语气。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表示无条件关系,“不管”后面的语词通常是不确定的、有选择的,常用“或(者)”、“还是”等连词以及“怎样”、“怎么”、“多么”、“多少”等疑问代词:“尽管……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尽管”后面的词语应该是确定的、没有选择性的,只能说“尽管这样(那样)”,不能说“尽管怎样(怎么样)”等等。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大都是连词和副词。
连词的位置比较灵活,一般放在主语前,也可放在主语后。
分句主语相同的,连词应放在主语后面;分句主语不相同的,连词应放在主语前面。
副词,则不管分句的主语相同不相同,一律放在主语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