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 考题+答案(有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音韵
三、填空题(在各题中划横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内容)
565.传统音韵学有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大部门,现代又新增了一个北音学部门。
566.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
研究上古音的主要材料是上古韵文和谐声偏旁。
567.中古音是指六朝至唐宋时代的语音。
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是《切韵》一系韵书。
568.汉末、魏晋至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分别是音韵学的萌芽期、创立期、发展期和全盛期。
569.明朝陈第明确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理论。
570.最早创立字母的是唐末一个名叫守温的和尚,他创立的字母是30 个。
571.“五音”是根据发音部位来分的;清浊是根据发音方法来分的。
572.“五音”指的是唇、舌、齿、牙、喉五类音。
574.对比现代新名称,重唇音即双唇音、齿头音即舌尖前音。
575.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喉音包括现代所谓零声母、舌根音和半元音三类音。
577.中古语音是指魏、晋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它以隋朝陆法言《切韵》音系为代表。
578.研究中古语音的主要材料有韵书、韵图两类著作和一些系统性的反切材料。
580.今存完整的《切韵》系韵书,最重要的是宋代的《广韵》。
583.《广韵》的韵目按四声区别计有206 个,以平声赅上去入则有61 个韵部。
584.《广韵》音系,入声韵只和阳声韵相配,而不和阴声韵相配。
585.《广韵》各韵目中每一个圆圈下第一字附有反切,代表一个小韵,即一组同音字。
586.根据同用和独用的规定,刘渊等人把《广韵》合并为106韵,即平水韵,又叫诗韵。
587.平水韵有106个韵目,若不计声调,则为 31 个韵部。
588.首先用16 个韵摄来概括归纳《广韵》韵部系统的是韵图《四声等子》。
589.《广韵》的精华是它的反切,清代陈沣首创反切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
593.“阴阳对转”首先由戴震发现,继而由孔广森正式提出,后来,章太炎又发展了它。
594.近古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596.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韵书是《切韵》和《中原音韵》。
597.《中原音韵》全书分为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部分。
598.《中原音韵》有 19 个韵部, 46 个韵母。
599.“早梅诗”的内容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它出自兰茂的《韵略易通》。
四、判断题(判断各题所述内容的正误,如果正确就在括号内打上√,如果错误就打×)
600.音韵学又叫历史语音学。
(√)
601.所谓“叶韵”,就是古人用韵不严,杂用众韵也算谐和。
()
602.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字母就是传统三十六字母。
()
603.牙音和齿音实际都是舌音。
(√)
604.“韵”有时要求声调也相同。
(√)
605.韵母在古代只分二呼,到现代才分为四呼。
()
607.《切韵》一书的编写宗旨是“广文路,赏知音。
”()
608.《广韵》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可以说是平声分阴阳之滥觞。
()
609.旧时科举考试有“该死十三元”的说法,是因为诗韵中“元”韵字分属臻摄和山摄。
(√)
610.陈沣在《广韵》音类分析上有开创性贡献,而高本汉在音值构拟上影响极大。
(√)611.从《广韵》声母到三十六字母,新出现的声母有“非敷奉微”和“知彻澄娘”。
()612.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无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中的“回”字当属“蟹”摄字。
(√)
613.沈约《谢灵通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骈文和诗歌要讲究对仗技巧。
()
614.沈约《谢灵运传论》:“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这段话意思是说,声律平仄的道理是他(沈约)的独得之秘。
(√)
615.《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这儿所说的“反语”是指反切的前身。
()
616.《颜氏家训·音辞篇》:“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这是批评南人在韵母上有失,北人在声母上有谬。
()
617.钱大昕“古无舌上音”是说上古没有“知彻澄娘”四母。
(√)
618.“照二归精”即指“照”母等二字在上古归于“精”母。
()
619.上古声母或韵部都可互相转化,谓之通转。
()
620.古今声调的演变,往往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
(√)
621.从《中原音韵》到现代都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这说明四声调值相沿不变。
()
622.入声韵必须有塞音韵尾,入声调却不一定。
(√)
623.《中原音韵》的体例是以韵部为纲,以四声为纬。
(√)
624.撮口呼在《中原音韵》已经产生。
()
625.“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冯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此曲证明《中原音韵》以四声通押原则来分韵部是合理的。
(√)
626.“藤”是古“定”母字。
(√)
六、单项选择题(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项中选取一个正确的项,并把序号写到括号内)
667.音韵学四大部门中,综合分析音节结构兼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的部门是(C )
A.古音学 B.今音学 C.等韵学 D.北音学
668.下列史实中,标志学人已经具备音节分析能力的是(A)
A.反切的出现 B.四声的确定 C.韵书的产生 D.字母的创立
669.“叶音”说萌生的时代是(B )
A.汉末 B.南北朝 C.宋代 D.元明清
670.第一个给古韵分部的音韵学家是( C )
A.吴棫 B.陈第 C.顾炎武 D.钱大昕686.宋元等韵学家称为合口呼的韵母,其中必有元音(B )A.[i] B.[u] C.[y] D.[o]
687.等韵学家给韵母分等的依据是( D)
A.有无[—i]韵头 B.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C.有无韵头及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D.有无[—i]韵头及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688.洪音与细音的分别,根据是( A )
A.有无[—i]韵头 B.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C.有无韵头及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D.有无[—i]韵头及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
689.下列典籍,属于韵图的是( B )
A.《韵补》 B.《韵镜》 C.《韵略》 D.《四声韵谱》690.《唐韵》的作者是( C )
A.王仁煦 B.陈彭年 C.孙愐 D.陆法言691.《集韵》的作者是(A)
A.丁度 B.刘渊 C.周德清 D.邱雍692.《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作者是(A )
A.刘渊 B.王文郁 C.张天锡 D.丁度693.反映唐代以来近体诗用韵部类的韵书是(C )
A.《唐韵》 B.《广韵》 C.《平水韵》 D.《切韵》695.下列属江摄者是( B )
A.阳 B.觉 C.唐 D.铎696.《广韵》“船”母和( C)母在三十六字母中合为床母。
A.初 B.书 C.崇 D.禅697.《广韵》声母中的“并”母在三十六字母中分出( B )
A.微 B.奉 C.云 D.以
698.研究上古声母的主要材料是( B )
A.上古韵文 B.谐声偏旁 C.韵图 D.反切699.下列各组声母,可以通转的是(A)组
A.溪纽和晓纽 B.帮纽和端纽 C.明纽和疑纽 D.定纽和影纽702.下列属古“定”母的字是( B )
A.天 B.田 C.颠 D.点
703.下列属古“微”母的字是( A )
A.文 B.羊 C.哀 D.眼
704.下列属古“晓”母的字是( A)
A.许 B.徐 C.胥 D.绪
706.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今读ø 的是( C )
A.奉 B.非 C.微 D.敷
707.《中原音韵》中的次浊声母是(D)到现代消失了。
A.并 B.匣 C.喻 D.微
708.《中原音韵》中的“车遮”韵主要来源于《广韵》中的(B )韵。
A.佳 B.麻 C.皆 D.支
七、多项选择题(从每题所给的五个选择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项,并把序号分别写到括号内)
721.下列代表字,属于十六摄标目的是( AD )
A.通 B.真 C.侵 D.假 E.元
722.下列韵母中,属于宋元开口呼的有( CE )
A.[oη] B.[uan] C.[ian] D.[uen] E.[iuan]
723.下列韵母中,属于宋元开合口呼的有(AD )
A.[u] B.[en] C.[ian] D.[uen] E.[iuan]
724.下列韵母中,属于洪音的有( AB )
A.[oη] B.[en] C.[ian] D.[iuan] E.[i]
725.下列韵母中,属于细音的有( CD )
A.[oη] B.[uen] C.[iuan] D.[i] E.[uan]
728.下列属开口洪音的是( AB )
A.歌 B.豪 C.东 D.灰 E.模
736.研究上古音的主要材料是( ABCD )
A.偕声偏旁 B.上古声训 C.中外译音 D.《诗经》用韵
E.上古作品中的通假字
739.下列各组上古声母,能够通转的是( CE )
A.帮纽和见纽 B.并纽和定纽 C.庄纽和精纽 D.明纽和泥纽 E.透纽和昌纽
744.《中原音韵》到现代,消失的次浊声母是( AC)
A.微 B.娘 C.疑 D.喻 E.来
746.《中原音韵》中来源于“咸”摄的闭口韵部是( DE )
A.真文 B.寒山 C.侵寻 D.廉织 E.监咸
747.《中原音韵》中来源于中古“山”摄的韵部是( CDE )
A.江阳 B.监咸 C.先天 D.桓欢 E.寒山
十、阅读题(细读各题所给的内容,并按要求做题)
756.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圆;讹音之作,甚于枘方。
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练才洞鉴;剖字钻响;疏识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
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
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一)找出上段文中意义相对的句子;
(二)概述上段文字的主旨。
写文章不能失去声律的搭配次序,要用音韵来加以规范。
757.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
A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B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C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
(一)写出文中的比喻句。
①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②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③吾处身也,若撅株拘。
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758.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其事好.①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③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战者果.④而已矣,勿以取强焉。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道经》)
(四)文中的“不”和“勿”有何异同?
都是否定副词,不同处在于“不”是表一般性否定,不需译。
“勿”则是表祈使性否定,相当于今“不要”。
第四章古音知识的运用
三、填空题(在各题划横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内容)
829.用一个字来给另一个同音字注音的方法叫直音,常用x音x 的格式。
832.反切的原理是双声、叠韵,因此反切上字必定和被切字双声、同清浊。
833.反切的原理是双声、叠韵,因此反切下字必定和被切字叠韵、同声调、同开合口。
836.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837.诗律就是近体诗的格律,即近体诗创作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所要遵循的格式和规律。
838.近体诗是指发端于南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成熟于唐朝中期的有严谨格律的旧体诗歌。
840.古体诗又称古风,指近体诗产生以后,诗人们仍按古诗作法所创作的旧体诗歌。
841.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846.律诗的对仗方法和体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
848.借对亦称“假对”,指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和谐音关系而构成的对仗。
849.流水对亦称“串对”,指利用联出句和对句字面相对偶,语义欲一意相承。
850.工对指律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词性相同、指称对象相类。
851.词最初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当时称为曲子调,写词则称为填词。
852.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853.绝大多数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关,所以词牌之外有的还有词题或小序。
854.比较通行的词谱有清人万树编的《词律》和王亦清等奉康熙皇帝命编纂的《钦定词谱》。
859.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舒声14 部,入声5 部。
四、判断正误题(判断各题陈述内容的正误,正确的就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873.派入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在诗律中可看为平声字。
(×)
874.唐代以后的人所作的诗都是近体诗,唐以前所作的诗则为古体诗。
(×)
878.孟效《邀花伴》:“边地春不足,十里见一花。
及时须遨游,日暮饶风沙。
”这是五言绝句。
(×)
879.词谱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
六、单项选择题
954.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是( B )
A.《广韵》 B.《平水韵》 C.《中原音韵》 D.《切韵》
十、阅读题(细读各题所给的内容,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998.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江湖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
..。
贾生年少虚垂涕
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
..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腐鼠成滋味,猜意
(一)找出这首诗的用韵情况。
用的是平声“尤”韵,首句不入韵。
999.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
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競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
有三秋
..
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柳永《望海潮》)
(一)指出这首词的用韵情况。
所用韵为《词韵十九部》中的第十部,即平声“麻”韵,并且一韵到底。
(二)写出词中对仗的句子。
“烟柳画桥,风簾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第七章虚词用法
三、填空题(在各题中划横线的地方填上适当的内容)
1657.在代词当中,除辅助性代词者、所之外,都可以单独作句法成份。
1658.表示谦称的词,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659.人称代词的尊称表示法主要是通过称人以词、称官职或称人以褒词、称人以近侍来表示。
1660.“者、所”用作辅助性代词,“者”通常是指代动作行为的施事;“所”通常是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
1663.在“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句中“无”的词性是不定代词,意思是没有谁。
1665.“他”在上古汉语中主要是用作旁指代词,用作他称代词是在魏晋以后出现。
1666.在“莫如商君反者”句中,“莫”是否定副词,意思是不要。
1668.“其新孔嘉,其旧为之何”句中,“孔”是程度副词,意思是非常或很。
1672.谦敬副词一般都是由动词和形容词虚化而来。
1674.“暂”作为副词,古今对比,在表示时间的概念上,古代是指突然,现在是指暂时。
1675.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和句子,从而构成各种不同的逻辑关系的一类词。
1676.“而”作连词用法较多,但从大类上讲,一是顺接,二是逆接。
1677.“以”作连词、介词都可表原因,其区别在于:从形式上看,“以”作连词表原因一般用在句首,作介词表原因一般用在句中。
1683.“虽”作连词主要表让步,但当“虽然”讲时则属于已然性事实让步,当“即使”讲时则属于将然性假设让步。
1684.“虽然”使用上的特点是自成一逗,意思是虽然如此。
1689.《汉书·霍光传》:“先帝托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句中前两个“以”是介词,后一个“以”是连词。
1691.在古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省,其中省宾语最经常的是以和与两个介词。
1694.“是”用在前置宾语之后,应看作是结构助词,从修辞上讲主要起突出宾语作用。
1695.作为音节助词,“有”的作用是作名词词头,“其”的作用是作形容词词头。
1696.“言”作为音节助词,其作用主要是动词词头,主要常出现在诗经当中。
1697.语气词“也”用在句中主要表示停顿,用在句尾主要表示静态陈述,作用是表断定。
1698.语气词“矣”主要表示动态陈述,对事物发展情况带有报道性质。
1703.不同作用的三个语气词连用时,其顺序一般是陈述+疑问+感叹,虽然各有作用,但确定全句的语气重点应以最后一个语气词为准。
四、判断正误题(判断各题所述内容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704.代词不同于名词、动词等实词,因其指代内容不固定,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1705.“他”作为人称代词,早在上古文献中就出现了。
()
1706.“彼、而、若”等人称代词带有明显的轻蔑色彩。
(√)
1707.“吾子、子”都可作为人称代词的尊称,所以它们的词性是代词。
()
1708.“或、莫”在古汉语中主要是用作无定代词,语法功能主要作主语。
(√)1709.“然”作代词主要是谓词性的。
(√)
1710.“是”在上古汉语中主要作近指代词,偶尔可作判断词。
(√)
1711.“者”用作辅助性代词主要是指代动作行为的施事而不表示受事。
(√)
1712.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在一、二、三身代词中都有。
()
1713.“而”作对称代词使用,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作主语的情况绝无。
()
1714.“安、恶、焉”作为疑问代词主要是问处所。
(√)
1715.“谁、孰”主要是问人,但也都能构成选择问。
(√)
1716.“曾”作副词时,在古汉语中主要是表时间。
()
1717.“稍”作副词基本是“逐渐”意,绝不表示“稍微”意。
()
1718.“未”和“未尝”用作副词,在用法上是一样的。
()
1719.“不”和“弗”用于否定副词,在使用上是无区别的。
()
1720.“相、见”用作指代性副词是汉代以后才有的用法。
()
1721.“愈、益、弥、加”作为程度副词都有“更加”义。
(√)
1722.《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句中“良”是个表肯定的语气副词。
()
1723.《史记·陈丞相世家》:“陛下第出伪游云梦。
”句中“第”是“及第”义。
()1724.《论衡·问孔》:“不为行道,徒求食也。
”句中“徒”是范围副词,意为“只”。
(√)1725.“第、但、特、直、独、徒”几个副词,在表意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读音在上古都属“定”母。
(√)
1726.“颇、略、曾、仅”作副词,在古代都有两种用法,而现代只剩下一种用法。
(√)1727.“曾”用于表时间或情态,“仅”用于表极少或极多,在读音上是一样的。
()1728.“乃、即、亦、皆、悉、本、诚”等词,在判断句中都能译成“……是”,因此都可认为是判断词。
()
1729.古汉语中单音连词居多,而复音连词或成套使用的连词较少。
(√)
1730.在“晋于是始墨”句中,“于是”的用法相当于今语的“于是”。
()
1731.连词“而”表假设主要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
1732.连词“及”在用法上有“先后之别”的特点。
(√)
1733.连词“然”表转折具有“口虽然而势已转”的特点。
(√)
1734.“今”在古汉语中既可作假设连词又可作时间副词。
(√)
1735.古汉语中的“然而”一般都可理解成今语的“然而”。
()
1736.“虽然”在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连词的连用。
()
1737.《庄子·逍遥游》:“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句中“则”表承接。
()1738.介词基本上都属于实词虚化。
(√)
1739.“以、为”用作介词都可表原因。
(√)
1740.《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句中两个“以”都是连词。
()1741.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句中“以”是介进处所。
()1742.《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句中“为”表目的。
()1743.《新序·杂事》:“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句中“以”的用法同“于”,均表处所。
(√)
1744.“焉、诸”二字作为兼词使用时都是因快读而成。
()
1745.《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句中‘以“是动词。
()
1746.“于、为”表被动都必须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
1747.“因“作介词表凭借,与“因”本义为“席子”的功能有关。
(√)
1748.“有”作为音节助词只出现在专有名词前边。
()
1749.“薄、言、曰、于”等音节助词主要出现在《诗经》当中,汉代以后基本消失。
(√)
1750.“是”作为结构助词使用时,其主要作用是提宾。
(√)
1751.“之”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音节助词。
(√)
1752.“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该词组可作任何一种语法成份。
()1753.“也、矣、焉、耳”用在句尾时,都是表直陈的语气词。
(√)
1754.“哉“和”夫”在表达感叹语气上是相同的。
()
1755.“夫”用作句首语气词时,带有引发议论的意味。
(√)
1756.《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句中“焉”是兼词。
()1757.《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句中“也”表示对祈使语气的肯定。
()
1758.《左传·宣公二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句中“矣”表感叹。
()
1759.在“大哉,尧之为君也。
”句中“哉”表停顿。
()
十、阅读题(细读各题所给的内容,并按要求做题)
1992.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为人也?”上曰:“长者也。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侧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措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史记·张释之列传》)
(一)找出文中谦称敬称表示法各一例。
1谦称词:臣,自称以卑位,作主语,我。
2敬称词:陛下,称近侍,作主语,您。
(二)解释加点词的具体用法。
尽:范围副词,全;乃:时间副词,于是;曾:情态事词,竟然;相:范围副词,互相;徒:范围副词,仅。
(三)翻译划线的语句。
(1)想以此显示脱口而出像回声响应无穷无尽的才能。
(2)当官不应该像是这样吗,上林尉不称职。
(3)这两个人谈论事情竟然说不出完整的话。
(4)官吏凭辨事快捷、追究过错苛薄互相争胜,然而它的流敝是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文而已。
1993.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
..闻也。
”
..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曰:“(《战国策·魏策》)
(二)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用法。
直:范围副词,表限止,只;亦:语气副词,表测度,意思是“大概”;尝:时间副词,表示过去时,曾经;未尝:复音否定副词,是对全过程的否定,意为“从来没有”;亦:副词,表限止,只不过。
(四)解释文中加点词的用法。
1995.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四)对下列各句作语法分析,并说明“之”的用法。
(1)是何子之情也?表领属。
(2)君子见人之厄则衿之。
前“之”为助词,表领属,译为“的”;后“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3)吾见子之君子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4)子之国何如?“之”为助词,表领属,译为“的”。
(5)臣已告之矣。
“之”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华元,作宾语。
第十章古汉语修辞方式
三、填空题(在各题划横线的地方填上合适的内容)
2369.“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乾卦•文言》,而具有现在的修辞格意义的运用,最早见于元朝王构编撰的《修辞鉴衡》。
237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句中以“岁寒”比喻浊世;以“松柏之后凋”比喻君子的操守。
2376.《项羽本纪》:“白起为秦将,北坑马服。
”这里的“马服”代称马服君赵括,这是以官名代人名。
2381.《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对偶句中复句对的例子,又称作扇面对。
2383.从语法角度看,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一般是并列关系,而串对之间,则是承接或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