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藏东汉奇形带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博物馆藏东汉奇形带钩
201 1年10月,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在评选定级文物时,一件青铜错金银嵌宝石的奇形带钩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这件带钩长13、宽2.4厘米,重92.3克(图1),整体造型呈s型,头部似鸟首,两眼各镶嵌宝石。

钩身作神人抱鱼状,神人头上脚下,双脚伸向带钩头部,双手将一条布满鳞片的大鱼搂抱于胸中,且鱼身能上下活动。

嘴部似作吞食鱼头状。

鱼身、神人多处镶嵌宝石,部分宝石已经脱落。

带钩背面中部做凸起的圆形钮,钮面平且错银,为卷云状,在钮至带钩头之间的扁平面上,用银丝镶嵌着“丙午神钩君宜官”7个篆字。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土所系腰带之用的挂钩,起源于商周,战国至秦汉时期最为流行,又称作“犀比’。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带钩在承袭战国同类器特征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

汉代带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钮呈圆菌状位于钩中部,钩钮则起固定作用。

形制较多,有龙首、兽首、鸟首、马首等,质地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

骨等制作的。

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镏金,错金银等。

《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这就表明带钩是当时人们身份地位的代表。

《秦族训》也提到“带不厌新,钩不厌旧”,说明带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同时也展示出当时带钩在上层社会使用的普遍性,但因地位身份高低贵贱不同,所使用的带钩
也有区别。

2010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一座汉代石椁墓,其中就出土了一件铜带钩。

此带钩(图2)出土于墓主人腰部位置。

青铜质,钩首呈鹅嘴形:身细长,白头部至尾部逐渐加粗,尾部背面有一圆形纽扣。

根据墓葬形制大小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属于上层社会中的较低一级。

通过比较,青州博物馆所珍藏的这件带钩,因其错金银且镶嵌宝石,而更显出主人的尊贵和显赫。

青州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奇形带钩,7字篆体铭文“丙午神钩君宜官”中的“丙戊”是指农历的五月初五。

“丙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含义。

这一点在天津市博物馆藏的东汉阳燧(图3)外周铭文上表明的比较清楚, “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

阳燧是中国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伟大发明,古人将五月丙午定为制作阳燧取火的日子,觉得这一天是太阳最盛的时节,是个吉祥的日子。

鲁迅在《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这篇文章中提到“古人铸冶,多以五月丙午日,虞喜《志林》谓‘取纯火精以协其数’(《初学记》廿二引)。

今所见汉魏竟,带句,帐构铜,凡勒年月者,大率云五月丙午日作;而五日顾未闻宜铸,唯索缕,采药,辟兵,却病之事,兴作甚多。

后世推类,或并以造竞。

”文中“带句”即带钩, “竟”为铜镜。

铸造阳燧取丙午这一天,有时一般的铜镜也是如此,也会铸上“五月丙午”之类的铭文,而且明确是作辟邪之用。

铸制带钩也如法炮制,带钩上会出现相似的铭文,也就应当有了辟邪的用意,鲁迅将这样的铜镜和带钩相提并论,也是由这一史实出发的。

“丙午”二字赋予了带钩辟邪的寓意。

青州博物馆所珍藏的这件“丙午神钩君宜官”错金银镶宝石奇形带钩是上世纪五里镇刘家庄村民杨明才捐献的,出土地点不明,故带钩年代需要进一步考证。

此类带钩很多博物馆中都有收藏,而且部分有明确的出土地点。

如:吉林省博物馆珍藏的错金银带钩(图4),其所嵌铭文为“丙午神钩,君必高迁”8字,是1968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

带钩长15.7厘米。

整个带钩呈s形,带钩是龙首、凤尾。

钩身是一个长着鸟嘴的神怪,双手抱着一条大鱼,好像正要吞下去的形态。

龙的两只眼睛各镶了一颗黑色玉珠,头顶嵌一颗绿松石,用金银丝错出羽毛纹,神怪的眼珠也是两颗蓝色宝石,前额也镶一块绿松石,鱼身用金丝嵌成鳞片。


钩的背面有个圆钮,钮面用银丝错出卷云纹,圆的中心镶了一块红宝石。

下面是一只飞凤,头和脚错金,身和尾错银丝,上部用金丝错成的“丙午神钩,君必高迂”8字铭文。

此件带钩在201 1年第36期的《收藏快报》《汉王朝赐予扶余国贵族的珍罕遗物》一文登载过,载: “其为扶余国贵族的遗物。

扶余国是溅貊人在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长春一带建立的古代王国。

自3世纪建立了政权,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达800年之久,至中唐时才归于覆灭,一直隶属干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该文认为此带钩为东汉之物。

山东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也藏的一件同类型的带钩(图5),张爱云在《玲珑剔透的丙午带钩》(《齐都文物》)中这样描述“钩尾镂一鹰鸠头,头戴长冠,肩部伸出长爪,抱住一条上下可以活动而不能脱落的鱼”,背面有银丝镶嵌的铭文“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九字篆体铭文。

有明确出土地点,可以作为参考品的当属河北满城北庄东汉墓出土的同类型带钩。

1965年,河北满城北庄东汉墓出土过一件带钩(图6),孔玉倩在《错金银抱鱼带钩》, (《文物春秋》,2001年3期)中有过描述, “钩体上浮雕一鸟首人身的怪仙,手抱鱼立于水波之上。

这怪仙酷似鸱鸦,尖喙衔住鱼吻,脚踩一蟾蜍。

带钩背部有错银铭文9字“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

根据考古学的分型定式,青州博物馆所藏的奇形带钩当为东汉时期所铸。

......(暂无全文信息,请到维普官网检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