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与物质的的分类+第1课时+参考教案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第一课时。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安排了“元素与物质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方法的系统学习,可以分类梳理一下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将这些化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
而在本章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化合物的分类,反应类型的分类等等,这种方法实际也要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物质的分类,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建立分类的科学思想,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在图书馆中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在网页上为什么我们能迅速挑出所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是因为书、信息都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分类且根据类别已经摆放好了。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投影】超市图片、一些碳元素的物质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分类是有依据的,我们也可以称为分类的标准。
【知识回顾】1.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2.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状态上可分为固态、气态、液态三态。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两种形态的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建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建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概念;了解单质、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对熟悉物质分析,建立元与物质的关系;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对物质分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例外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严重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胜利。
二、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难点物质所属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关系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联想·质疑】1、生活中的物质丰富多彩,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2、为了更好的探讨物质的组成和用途,应该怎样对物质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又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交流·研讨】你已学过许多物质,如Mg、MgO、MgCO3、C、CO、CO2、H2CO3、CH4、Na、Na2O、Na2O2、NaOH、Na2S、Na2SO4、NaCl、Cl2、HClO、Ca、Ca(ClO)2等(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学生】Mg、O、C、H、Na、S、Cl、Ca(2)你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那些物质?【布置任务】第一组写单质,第二组些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些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四组些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学生】展示所写物质【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化合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3)}Cl元素多见的化合价为-1、0、+1。
在以上物质中,分别找出含有这些价态的该元素的物质?C的多见化合价有哪些?对应的物质为?【学生】回答问题【讲解】Cl2、HClO、Ca(ClO)2的性质第一章已学过了,C的例外化合价能形成许多物质,在《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中将会体会到。
高中化学_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教学重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难点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五.教学过程设置物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一、物质与元素的关系让同学们阅读教材31页交流研讨,完成交流研讨中的问题交流研讨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哪些物质举例说明问题探究1:找出组成元素;这些元素还能重新组合成哪些物质?2、现有物质: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碳酸钠、甲烷。
高中化学_元素与物质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元素与物质分类第1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二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的主题是元素与物质分类,因为前两节课我们给学生展示了构建基于核心元素认识物质及其组成、性质、转化、的视角以及基于元素组成进行物质分类,体会物质分类的价值,所以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分类的结果。
本节课主要是以研究胶体的性质为主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本节课还可以很全面地培养学生新课标上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探究胶体的性质就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再从“个体”的性质推广到“一类”物质的通性,再发现新现象,再从微观角度解释现象。
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评价指标分别为“记得溶液和胶体性质上的区别”;“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根据胶体性质,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能力要素分别是“A1、B1、B2”,对应的核心知识就应该是“胶体的分散质颗粒介于1-100nm之间,而溶液的分散质颗粒小于1nm”;“丁达尔现象、渗析法提纯胶体、聚沉现象、”教学重点:1.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范围。
2.丁达尔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3.渗析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渗析实验。
4.聚沉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1.渗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从微观上解释丁达尔现象,分析渗析和聚沉的原理。
●学情简要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之后,明白了物质是元素组成的,而且仅仅110多种元素就组成了大千世界;在学习了物质分类与性质之后明白了物质非常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研究他们的性质,所以要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本节课就让学生研究胶体这一种类别的物质的性质;初中就已经接触到了混合物的概念和集中特别的混合物: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等等。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观察或了解到关于丁达尔现象、聚沉现象以及血液透析的相关现象和原理。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学案上的知识准备(附后)。
教学过程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729年拉瓦锡发表了第一张元素表,100年后德罗莱纳根据元素性质提出了三素组,1865年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出了把音律,门捷列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制定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播放元素周期表发展史图片,引入新课】观看图片,认真倾听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并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教师:我们正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预习检测】 请将下列18种元素按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排列(Flash )[板书]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课堂探究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横向、纵向来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评课稿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评课稿一、引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篇必修教材,主要介绍了元素和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以期对这一篇章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二、教学内容概述《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元素的定义、化学符号、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等。
本篇章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元素与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1. 元素的定义和化学符号教材首先介绍了元素的定义和化学符号的概念。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识别和运用化学符号。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既系统地介绍了元素的基本特征,又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 物质的分类方法教材详细介绍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物态分类、按成分分类和按性质分类等。
通过举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分类方法的灵活性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分类思维。
3.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在物质的分类基础上,教材详细介绍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等内容。
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本教材在教学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良好效果:1. 内容深入浅出,符合高中生理解特点教材在内容设计和表达上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通过生动的例子、可视化的图示和简洁明了的语言,提高了学生对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教材在教学形式上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第一章:元素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了解元素的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分组及特点。
3. 能够运用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进行分析和解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 难点:元素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化学的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的重要性。
2. 讲解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及特点,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3. 讲解元素的分类:讲解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元素,让学生掌握元素的分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进行分析和解题。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二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
2.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和解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的行与列,周期与族。
2.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讲解周期表的行与列,周期与族的含义和特点。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使学生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物质分类原则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物质分类的图像和实例。
1.5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分类的概念,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
讲解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总结物质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章:元素的概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和定义。
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识别。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的理解。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
2.5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符号的记忆和识别练习。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讲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总结元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三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让学生了解化合物在物质中的存在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物质。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存在形式:元素以原子、离子、分子等形式存在于物质中。
3.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
4. 纯净物的分类:元素、单质、化合物。
5. 混合物的分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分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如何分辨不同类型的物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物质的分类。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元素的概念:介绍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3. 讲解物质的分类:讲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类型的物质。
4. 讲解纯净物的分类:介绍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纯净物的种类。
5. 讲解混合物的分类:介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混合物的种类。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元素与物质分类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的位置及周期律。
2. 物质的变化: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分析变化过程中元素和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活动1.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如矿泉水、空气、食盐等,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_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目标要求】【联想质疑】(1) 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3000千万种物质的?(2) 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 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探究一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质,如金属镁、金属铜、金属钠、氧化镁、氯化钠、五水合硫酸铜、碳酸钙、氯气、氢气、氧气、硫酸等。
(1) 找出组成元素(2)这些组成元素还能组成其他哪些物质归纳:⑴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 每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
⑶ 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
⑷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 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______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_______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元素组成单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纯净物(2)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问题探究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2、氧化物的分类归纳:二.物质的分类1.110多种元素为什么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①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 _________。
②绝大多数元素可以与其它种类的元素组成物质_______;③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例:_______;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3.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①根据有无固定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元素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③根据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能否导电分为_________________;④根据分散物质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______________;⑤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将反应物分为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自主学习】(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定义:如我们学过的溶液:溶液―→溶质+溶剂(2)组成分散系+(3)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二)胶体(1)定义:(2)本质特征: (3)分类:(4)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分组实验)①定义:②原因: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的③应用:2.电泳①定义:②原因:③应用:3.聚沉①定义:②聚沉的方法:③应用(5)胶体的提纯-渗析(阅读课本P37,渗析原理)【思考】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渗析: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6)Fe(OH)3胶体的制备(课本P39,T4)(1)反应原理:【对比归纳】【当堂达标】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带电,溶液不带电C.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通过滤纸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纳米级者的分散系是胶体B.胶体可通过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C.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带正电荷D.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能力拓展】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B. ②③④C.②③⑤D. ①③④⑥2.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割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A.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固B. 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C.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D. 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3.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A.用盐卤点豆腐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用明矾净水D.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浑浊。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设计学案说课稿
第 2 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 1 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 2 课时物质的分类《化学必修Ⅰ》第 2 章第 1 节讲课日期课题名称(第 2 课时)新授自主学习、诱思研究、课型教课模式先学后教、反应纠正教课手段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实验知识与技术教过程与学方法目感情态标度与价值观教课环节复习引入设问1.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种物质进行反响的一般规律及典型特例。
2.初步成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响关系。
1.体验并初步掌握以类型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
2.学会组内分工、组间沟通、总结归纳的沟通合作学习。
1.学生学会自主研究 ,养成敢于勇敢假想、研究、创新和严实推理、谨慎务实的科学习惯。
2.体验沟通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和团队精神。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发问:学生回首复习引入1、依据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对物质如何分类?课本思新课,检2、打开课本 34 页,把活动研究中的试剂进行分考、回答测学生对类。
问题分类方法掌握的情况追问:这些物质间有如何的关系?此中的一类物质学生思虑帮助学生能与其余哪种物质发生反响?回答形成分类本节课,我们就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先以铁为例叙述研究金属的性质。
我们已经学过的Fe 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响,注意发叙述的思想学生仔细倾听板书生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类型特点2、依据物质的类型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响3Fe + 2O2 =Fe3O42、金属与酸的反响Fe + 2HCl=FeCl 2 +H23、金属与盐的反响Fe + CuSO4 =Cu + FeSO4铁是较开朗的金属,能与上述三类物质发生反响,其余一些金属也有近似的性质,这几类反响是金属的一般通性。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学习了研究学生到黑培育学生板上板的归纳总书,另找结能力其余学生讲评。
学生做好笔记学生议论让学生感将试剂分受分类方叙述物质的一般方法——分类法。
下边我们第一将课本34页的试剂进行分类,而后分组议论,设计研究其余类型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程式。
高中化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导入】【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 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 I 亿。
【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一、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
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搭出很多的形状。
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二、 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你有 好的办法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 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
【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非金属元素-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教师点拨】金属元素一单质、氧化物,碱’盐【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 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有机物「纯净物L 无机物物质- L 混合物单质 「金属单质 L 非金属单质 氢化物 氧化物酸 碱 盐【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
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 物质家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2物质的转化【教材分析】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
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
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更好的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的转化关系,进而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
第2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酸碱盐的性质,从物质的组成上认识酸(或碱)性质的相似性,从反应类型认识酸碱盐的转化关系,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转化,而元素守恒是实现物质之间转化的最根本依据。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及同类物质性质的相似性。
(2)通过酸碱盐的性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3)通过元素、物质的分类深化物质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评价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诊断学生酸碱盐性质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和宏观物质角度)。
(2)通过物质的分类,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物质之间转换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酸碱盐的性质2.四大基本反应类型难点:物质之间的常见转化关系【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制造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新物质。
【学生活动】回顾初中学习过常见酸碱盐。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1.酸碱盐的性质【归纳整理】【学生活动】完成P10思考与讨论【投影展示】(1)酸的通性(2)碱的通性(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学生活动】为什么不同的酸、碱或碳酸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归纳整理】【学生活动】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归纳整理】【引入】通过酸碱盐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我们知道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下面我们来讨论物质的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
【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
【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
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
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你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
【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
【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
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
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互为补充
【教师点拨】以前大家是基于对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认识。
但是以后,大家应该将思维上升到类别的高度。
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反应都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基于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是这个二维坐标系的重要应用。
从化合价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学习。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再试牛刀】1.根据同学们构建的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构建二维坐标系。
2. 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在二维坐标中标出转化关系,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一学生到黑板。
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
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问题】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2】
【方法指导】
【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评价试验方案】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四个方面评价、优化实验方案。
确定共同的实验方案。
【实验要求】1、观察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总结基于类别预测物质性质的步骤】
【板书设计】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请你成下列任务:
(1)对下列物质分类,写出物质类别。
铁,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氧气,氧化钙,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钠,氯化钡,硫酸,硫酸钠,硫酸铜,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硝酸银。
(2)预测镁能与哪些类物质反应,说出你的依据。
(3)选取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学生展示】
【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的物质性质,但他们认识化物质的过程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高中的学生开始进入系统地、规律性地认知事物的阶段。
因此在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认识物质的方法.
学生的障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物质能够分析类别,能够判断价态,甚至能够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构建二维图,但是学生不能体会分类的价值和功能,不能建立基于核心元素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式。
因此,本节课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建立并且应用该思维模式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并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补充下,学生们全情投入,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潜力挖掘好。
教师设计的活动有趣味性,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性,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吃得饱,吸收得好,消化得了。
本节课的绿色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了设计实验的四个基本原则,让学生体验了从设计实验到评价方案,再到确
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与老师配合好,参与度高,收获大。
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评测练习
【课堂检测】
请你成下列任务:
(1)对下列物质分类,写出物质类别。
铁,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氧气,氧化钙,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钠,氯化钡,硫酸,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一、亮点分析
1.教学设计角度新颖,发展了学生的“元素观”“变化观”,能够基于类别
和价态,从分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并且能够从类别的角度预测陌
生物质的化学性质。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素养。
2.教学活动类型多,活动目的明确,指向性好,易于学生受到启发,找到
研究的思路,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的设计贴切,学生参与度
高,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够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并适当引导,
不断冲击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思维的碰撞多,交流多。
4.注重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挖掘。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经过思维深度深化后,得出新的
结论。
5.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
本节课关键是对研究物质性质方法的研究,为
后续第三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6.注重了实验的设计和评价。
设计实验并进行方案的评价是学生的难点和
弱点。
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4个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方案评
价的实践,让学生体会了“绿色实验”的优点。
并且通过动手实验,观
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
7.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思维进阶。
将某种化合物的性质提升到某类化
合物性质的通性,为预测陌生物质提供思路和方向。
8.注重与生活相联系。
图书馆书籍的摆放,生活中见到的含碳物质等等,
让学生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注重了教学评一致性。
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和最后的测评练习吻合度高。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细节打磨不够精细,某些问题处理得不够深入,总结不够全面,某些环
节很仓促。
2.学生展示的时候个别地方不够充分,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更加充分地让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
3.学生之间的评价略少,关注了师生之间的评价,略微忽略了生生之间的
评价。
4.分组实验设计的是四人一组,现在想来完全可以设计成两人一组。
实验
操作很简单,两人合作更有利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5.板书设计有点乱,应该提前规划学生板书的位置,让布置精美的板书给
学生留下更加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6.最后检测环节的时间有些紧,这部分环节的处理很仓促。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