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一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一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分析课文
1.介绍课文背景,了解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往。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3.着重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作方法。

二、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2.学生模仿课文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三、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品味语言之美。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写作方法,完成一篇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二、深入学习课文主题
1.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英雄,谈谈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主题,完成一篇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三课时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难点。

二、深入学习课文难点
1.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比喻、象征等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三、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难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难点,完成一篇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作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补充:
第一课时
分析课文: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描述。

生1:课文第一段中,“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慈祥,那么亲切。


师:很好,这里作者用怎样的词语形容鲁迅先生?
生1:慈祥,亲切。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来表现他的精神的?
生2:课文第二段中,“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两眼却依然炯炯有神。


师:正确。

这里的“炯炯有神”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特质?
生2:坚韧不拔,精神矍铄。

课堂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对鲁迅先生有这样深的感情?
生3: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

师:很好。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本文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的?
生4:作者通过描述鲁迅先生的外貌、言行,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师: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5:课文中有对比,比如描述鲁迅先生的外貌和自己的感受。

师:很好。

那么,对比手法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5: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

课堂讨论:
师:大家觉得,课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效果?
生6:排比句可以让句子更加有节奏感,让读者更容易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师:很棒。

那么,大家能否试着用排比句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崇敬之情?
生7:他的眼神,如同繁星般明亮;他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温暖;他的精神,如同灯塔般指引我们前行。

第三课时
深入学习课文主题:
师:大家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的主题是什么?
生8:课文想要传达的主题是对英雄的崇敬。

师:正确。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本文表现这一主题的?
生8:作者通过描述鲁迅先生的形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课堂讨论:
师: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崇敬的人?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9: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她不仅教会了我知识,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非常崇敬她。

第四课时
深入学习课文难点: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生10:课文中的“一面”就是象征,它代表了鲁迅先生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师:很好。

那么,这种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10:它使得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课堂讨论:
师:大家觉得,课文中的难点有哪些?
生11:我觉得难点在于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师:很好。

那么,大家能否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
生11:我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感受作者描述鲁迅先生的语言,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注意事项:
1.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指导,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

2.考虑到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学中应适当补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3.由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教学中要注重个体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写作手法,同时也要关注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针对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如讲授、讨论、练习等,要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确保教学效果。

5.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注意引导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过于活跃而其他学生沉默不语,确保课堂氛围的公平性和互动性。

6.教学评价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7.作业布置要适量,避免过多过难,以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