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互之间的转化、与应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相互之间的转化、与应用(上)
阴阳,相互之间的转化、与应用
烧脑开始。
先小规模烧一下。
关于《阴阳》这个课题,没办法大而化之地谈。
因为一旦大而化之,就很容易形成“形而上”的东西,导致空谈而落不到实处。
所以,我们继续用一贯的务实路线,把理论落实到客观存在中去拆解、阐释。
前面在书院的时候,讲过《小说阴阳》,没看到的可以找来看一下。
当时就是从“肾”着手,去浅浅地阐述了一下其中的“理”。
这里我们还从“肾”入手,继续讨论一下,“阴阳”在“肾”中的“用”。
不要急,踏实看完,再说自己动“阴阳”二字不迟。
1、物质世界的阴阳绝对细分。
学习“阴阳”,一定要有站在任何一个点,去看问题的时候,都要习惯于从“阴阳”两个方面去拆分来看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习惯于“万物皆分阴阳”。
在人体,臟腑分阴阳,则臟为阴、腑为阳。
在五臟,则心肺为阳、肝肾为阴。
在肝肾,则肝为阳、肾为阴。
在肾,则继续分阴阳。
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先忍住自己的浮躁,向下看。
2、臟腑自身的阴阳划分
臟腑自身的阴阳划分,出自内经的“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
所以,就“肾”而言,也是分阴阳的。
那么,
肾阴,是什么?——肾有形的部分。
肾阳,是什么?——肾功能的部分。
粗略而言,就是肾的阴阳,就是肾的“体”和“用”。
体,为形,为阴。
用,为象,为阳。
好吧。
分清了没?
没有。
因为,阴阳,是不可以绝对对立划分的。
而是阴阳必然会绝对同时相伴出现,并且不停地处在相互转化的状态中。
(这句一定要深入理解。
看完本文之后,再深入消化一下看看。
)
下面,我们进入微观,去看一看肾的这种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看看我们汉唐医学中所提到的“藏象”是个啥样的玩意儿。
看图说话:
肾,分肾阴、肾阳。
这个学过点中医皮毛的,应该都知道。
继续。
肾阳,再次细分,则肾的阳的部分,又分为“肾气”和“肾阳”两个区间。
这两个区间中,“肾气”为相对阴,叫做“阳中阴”;“肾阳”为相对阳,叫做“阳中阳”。
记好这两个新的名字——阳中阴、阳中阳。
继续划分。
同样,肾阴,根据其自身常见的几种表现形态,可以细分为“津”、“液”、“精”三种表现形态。
注意了,这里的“肾阴”,已经不是粗分的“肾臟实体”。
而是实体中的相关有形的资源形态。
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肾阴”,其实是以“津”、“液”、“精”三种形态存在的。
其中,
因为“津”的液化程度最为清稀,所以相对称为“阴中阳”;
因为“精”的液化程度最为厚重,所以相对称为“阴中阴”。
“液”,则介乎两者之间;同时又能向这两个方向作出双向改变。
在人体活体内,肾的“肾阳”、“肾气”、“肾津”、“肾液”、“肾精”的五种形态之间,又在时时不停地相互转化中。
这个相互转化,又是依赖于“阴阳”的各自细分来完成的。
如下:
我们说过,凡是物质形态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有“阴阳的划分”。
但凡能够出现“阴阳划分”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升降”。
因为“阳升阴降”。
所以,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就能很直观地看出其中每个点各自的“阴阳转化”和“升降表现”。
1、第一级划分:肾,分肾阳、和肾阴。
2、第二级细分:随着各自的的阳升和阴降,就会继续出现二次细分。
即“肾阳”,细分出“肾阳”和“肾气”。
“肾阴”细分出“津”、“液”、“精”三种常见的形质。
3、第三级细分:
3.1第二级的“肾阳”,进一步分解,向两个方向转化。
第二级的“肾阳”的“阳”的部分,继续细化为人体最精纯的一种“气”的组成部分——【神气】的组成部分。
这种“神气”,是化“神”的基础。
是人体内,阴阳境中可见的,最为精细的一种基本物质。
这种物质的继续炼化,属于道家修行、修仙的范畴。
这里不再继续深挖讨论了。
第二级的“肾阳”的偏“阴”的部分,会进一步向下↓凝聚,向第二级“肾气”方向转化,生成第一级肾阳中的“肾气”部分物质。
在这个第二级的转化中,“阳升、阴降”的表现,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具象化。
3.2第二级的“肾气”,进一步分解,也是向两个方向发展变化。
即,第二级“肾气”中的“偏阳”的部分,会进一步向第二级的“肾阳”方向进一步“虚化”。
第二级“肾气”中“偏阴”的部分,会进一步向第一级“肾阴”中“津”的方向“凝化”。
从而形成从“阳中阴”向“阴中阳”的转化。
(这里至关重要)
3.3第二级“肾阴”中“津”的部分,也会随着其自身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向偏阳、偏更气化的方向转化。
最后会越过肾第一级的阴阳分界,从“阴中阳”转化成“阳中阴”的表现。
一方面“津”中“偏阴”的部分,会进一步凝化成“液”、或“精”(这里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转化的)。
3.4第二级的“肾阴”中“精”的部分,也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趋势,逐渐向三个方向变化:一方面是向偏阳的“津”、“液”方向液化,
完成从“阴中阴”向“阴中阳”的转化;一方面是向“阴中极阴”方向转化。
一方面是向后天生殖之精方向转化。
这个里面的内容非常复杂,相互之间的关系交织的很深,我们就不在这里深挖了。
这里就强调一下这里的“阴中极阴”的存在中,也会出现“固化”方向的成形;同时也会出现极其精微的细化形态,这个形态的阴质,也会向人体最最精微、精纯“神气”的方向发展变化。
最终和阳气中转化出来的那些的精纯物质,共同结合组成人体本臟的“神气”,而最终“化神”,生成人体内“五臟藏神”的“本臟神”,并且通过这种【神】的形态,参与管理自身臟腑的功能,以及管理人体的肌体、精神等方面的操控。
3.5,第二级的“肾阴”中的“液”的部分,有自身的功能属性,也很重要,不仅承担了上下两极阴阳转化的承接,同时也在自身区间,完成本藏濡养、代谢、清洁、修复等功能作用。
这里重点论述的是“阴阳转化”的关系,就不过多讨论了。
关于第四级的各自阴阳转化的情况,已经更加入微了,在没有吃透第三级转化的基础上,没有讨论的意义。
这就是在【肾】中“阴阳”具象化的相互转化表现。
这些转化表现,以阴阳的进一步细分,出现“阳中阴”、“阳中阳”、“阴中阴”、“阴中阳”等具体形态展示出来的。
再结合我们之前说过的【四诊】中阴阳的“阳中阴”、“阳中阳”、“阴中阴”、“阴中阳”的细分;
以及【用药】中“阴阳”的“阳中阴”、“阳中阳”、“阴中阴”、“阴中阳”的这种细分,就有资格开启下一个超级烧脑的综合运用模式了。
做到了,才算进入“阴阳境”的门槛了
虽然烧脑,但超级好玩儿。
中国最为本土的传统道家文化中的“医道”、“仙道”的研究和修行,都是建立在这种精细烧脑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下完成的。
虽然看着玄之又玄,但都是有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坚实的微观物质基础做支撑的。
好吧,小结一下。
从上面的拆解细分,大家对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有没有一个相对真
实一些的映像了呢?阴阳不是玄幻,不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可证可行的。
而且,在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最最核心的基础理论,例如“阳化气、阴成形”、“阳升、阴降”等,都是可以直观、具体展示出来的。
简单来说,
阴阳,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阴阳,也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
——————————————————————————
这里强调两点:
其一,阴阳分界的区间(图中黑线的区间),这里不是绝对的分割,只是一个取象的分解。
实际上这条“分割线”是不存在的。
这个区间的交换,其实是“质变”的最多的区间。
所以,也是“医道”、“仙道”修行中最着眼的地方。
其二,“肾气”的概念。
“肾气”的概念,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很杂。
在中医的临床运用中,并不仅仅指第二级细分中的“肾阳的偏阴的部分”(阳中阴),其实同时还包括一部分“津”(阴中阳)进一步向气“阳中阴”转化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所以,简单来说,【肾气】阳的部分,指肾阳区间的“肾气”;【肾气】偏阴的部分,一般指的是肾阴区间中“津液气化”的部分生成物。
从微观角度来说,肾气,其实在图中二次细分、三次细分的“阳、气、津、液、精”五种形态中,都可以生成真实存在的并在人体内工作运转的“肾气”;而且这些不同来源生成的“肾气”,也有着各自一定的区别,也是这五态中“更进一步相互转化的基础平台”。
这些,都是在临床可以被利用的;其实,好吧,很多时候的用药,就是在利用这些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达到目的的。
所以,要认真吃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