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能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等方面掌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理学和心学探究“理”的方法,体会古人的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辨别理学和心学的主要观点以及求“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学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梳理】(阅读课文13~16页,完成以下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形成“三教并立”局面;
背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士大夫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含义:把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创立周敦、邵雍——开辟理学建立的道路;
北宋五子过程张载开创了“气学”一派,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确立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其核心是“仁”。

本体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成熟修养论:(方法论: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朱熹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具有天然干政的权利。

学说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南宋,心学开创者
陆九渊
发展主张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陆王明朝,(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

心学王守仁
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注重内心反省。

【概念释疑】
1、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合作探究】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心即理也”
求理方法通过“格物致知”求“天理”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明白“天理”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例题1】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1)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先秦至宋明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
1、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
①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仁”和“礼”;
②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
④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⑤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地位的变化
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南宋、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学以致用】
1.“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2.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3.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他们创立的学说被称为
A.佛学 B.理学 C.墨学 D.心学
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5.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

“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

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A.心外无物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D.仁者爱人
★6.(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8.(11·广东·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0.(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1.(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2.(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13.(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14.(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15.(2007·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2009·上海单科·31)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9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A B D C A A C B C A D D
(1)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2)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