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实验《物理课程标准》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比较.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一轮的课改革正逐步深入,并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主题。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将相应的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出调整。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育的总的人才培养规格。

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要求,又对教育者选择教学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的内涵与实质,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十分必要和重要。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是2000年4月经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修订后颁布的,其修订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新课程改革深入和发展,属于一个过渡性的教学大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为了进一少落实课程纲要的要求,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在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出台,并在全国39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按教有部的要求,2002年秋季全国15-%地区要求进入实验区,逐年提高比例,至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要进入实验区。

深刻理解新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区分其与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的差异,对于理解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学要求,并能尽快地掌握新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物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教学目的
“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设计物理课程的最后成果的结论,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物理课程目的、任务课时等编写的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物理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检杏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大纲”的内容,一般分为“纲”和“目”两部分。

在“纲”中,主要说明物理教学的任务、目的,确定内容的原则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目”中,主要列出具体的知识项目及其深度和广度。

教学目的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

“大纲”中规定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是一门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同时规定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即通过物理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具体而言,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是“一个引导,两个培养”,“一个引导” 即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木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五.个通过”即“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木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木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大纲与标准的内容结构与框架
“大纲”的结构内容包括七个主要方面和两个附录。

“七个内容”分别是教学bl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于教学要求的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考核与评价、课时安排。

“两个附录”即“物理实践活动的参考课题”和“物理科普讲座的参考题目”。

“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
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一个附录”是指“标准”的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如下:
三、物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要求
1、“大纲”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确定标准。

“大纲”中规定教学内容包括必修内容和部分选学内容,内容的确定依据“三个标准”,即一是选取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物理知识;二是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三是教学内容难易适度、负担合理。

教学内容又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三个方面。

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与廿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是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的必需的预备知识,知识的内容既要有感性内容,又要有理性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品德教育; 要符合学生能够接受能力;要联系实际,适当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要留有余地,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中“选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让学生阅读自学。

2、“大纲”中物理知识教学要求的规定。

对于具体的物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则分为“知道” 和“理解”两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知识的初步认识,要求知道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在有关的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

“理解”层次是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除了包含“知道”的要求外,还要了解知识的含意,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除了以上两个层次外,有些知识(用* 号表示),属选学内容,要求教师至少选讲20%,鼓励学生尽量多读。

对技能的要求用“问”来表示。

所谓“会”,就是能正确操作,并得出结果。

3、“标准”的内容结构。

“标准”中规定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则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木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的设计既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包含七个要素:即
u提出问题(能从廿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u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己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u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U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U分析与论证(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U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法;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
探究的意义。


U交流与合作(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标准”中安排了两个“科学探究”实例,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两个实例都依据科学探究的要素各有侧重点的对科学探究活动做了实例说明, 从而使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有一个参照的标准。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又学科的内容。

科学探究的形式乂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科学内容”包含三个主题,即主题一“物质”、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三“能量气“物质”主题内容包括:
U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U物质的属性
U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U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内容包括:
U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U机械运动和力
U声和光
U电和磁。

“能量”主题内容包括:
U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
U机械能
U内能
U电磁能
U能量守恒
U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内容标准”中还提供了相应主题下的“样例”和“活动建议”,“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

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比如: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声和光”中,其“标准”内容结构如下: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除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如何防治噪声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
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例7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8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4)通过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5)知道波长、频率和声速的关系。

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例9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音污染的情况和己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2)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四、考核与评价
“大纲,,
“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所创新,着力发挥评价对课程的导向作用,并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了“三个强调”,即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强调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方案,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