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观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观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
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
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
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
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州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
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
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
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
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
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
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
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
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
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淋,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
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
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比如,打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二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
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
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
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
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
花是雪
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
篱落堆花,帘枕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
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
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堆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
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
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特征。
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
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
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
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舒朗与错落有致。
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未能免俗。
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
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
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
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围绕“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C. 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D. 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E.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2.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4. 第⑦段用“黛玉葬花”情节,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
5. 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举出两例“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
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
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
”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
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
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
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
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
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
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
魏强拎着条毛巾下了车,刚准备用毛巾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来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
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
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蜜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
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
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逼高价买下了蜂蜜。
C. 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D. 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C. “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D. 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
9.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
村里现有的田都好。
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
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
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
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
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
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
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
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
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
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
”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
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
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
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
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彻底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
B.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对热爱土地的勤劳老人。
他们对田地丰收
感到喜悦,也对“开镰”冷清无人感到失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11. 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2. 小说题目“秋唱”能否改为“秋收”?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古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
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
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
明年,除知南阳府。
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
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
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
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
"仍乘传之任淮安。
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
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
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
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
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
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 “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5.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
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 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
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 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
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 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
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8.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面一段文字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请指出划横线处的人物是谁,并从手法的角度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不超过30字。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马到中军。
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
(1)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_______________
(2)给这段文字写一句点评语: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面文字是一则倡议书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够准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