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调研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调研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贮.(zhù)蓄俯瞰.(gǎn)怪诞.(dàn)不经
B.热忱.(chén)悄.(qiǎo)然锲.(qiè)而不舍
C.喧嚣(xiāo)翩.(piān)然怒不可遏.(è)
D.迸.(bèng)溅簇.拥(cù)孜.(zī)孜不倦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躁热灸烤禁锢坦荡如砥
B.诘问荣膺隧道老骥伏枥
C.桅杆慷概追溯簌簌落下
D.辐射燎原震悚一愁莫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
...拜.,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
B.济南作为一座旅游文化名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得其所
....,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C.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
....,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D.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的热播,激发了大家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B.邓稼先执着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近日,300余名泉城义工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D.为了避免青山绿水不被破坏,我们倡导少用一次性餐具。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时,桑德尔已经脱掉了长裤,站起身时,又脱了绒线衫。
②桑德尔全身充满了活力,汤姆·金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失去过朝气的生命。
③于是一个赤膊裸臂的年轻人就展现在汤姆·金的眼前。
④这种锐不可当的朝气,会在长期的战斗中从每一个疼痛的毛孔里挥发掉,等到青春在一场场角逐中付出代价之时,也就是他不再年轻之日。
⑤厚实的胸脯,再加上强筋壮骨,浑身上下的肌肉块就像活物似的,在缎子般的白皮肤下滑来滑去。
A.①③②④⑤B.②①④⑤③C.①③⑤②④D.②①③⑤④
7、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
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
(节选自《三国志》)(注释)(1)家室:指家属、家庭。
怨旷:男女成年不能婚配的,男的成为旷男,女的称为怨女。
(2)芍陂:古代淮水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百废具.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吾谁与归.吏士死亡不归.
C.属予作文以记之.何陋之.有
D.而或.长烟一空或.遇疫气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用四字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件滕子京和曹操所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儿。
滕子京:
曹操:
(2)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范仲淹、曹操二人有哪些相同点?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
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作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
B.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以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背。
D.高明的文学家不仅能向前人借词、借句。
还能借气、借势,只有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写出好文章。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
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
这一点,比人强。
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独立特行。
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
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
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儿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
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
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
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
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
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
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
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
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
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
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
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
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
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
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
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
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
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
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
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
她称苇花叫茅花。
“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
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
”——祖
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
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
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
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
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
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
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
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
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
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
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
A
B
D
C
C
C
(1)长烟落日孤城闭(2)酒酣胸胆尚开张(3)何妨吟啸且徐行(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5)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二
1.D
2.(1)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沉下的白璧。
(2)这难道是仁义之士喜欢的吗?只是不得已啊。
3.自涡入淮 / 出肥水 / 军合肥
4.(1)修明政治,为民谋福,使民和乐体恤民情,抚慰将属,设立县官,开挖芍陂令军屯田(2)忧国忧民,心胸旷达,积极建功立业。
三
1.(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有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A
1.①“温暖”交代文章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当时感受到的生活乐趣。
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村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
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3.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使句子更生动具体。
写出了苇花的平凡,以及给人们带去了无限温暖。
4.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做着贡献。
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
四。